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在云南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
2017-07-12王羽坚马强郭优来
王羽坚,马强,郭优来
云南农业大学
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在云南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
王羽坚,马强,郭优来
云南农业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研究领域,其中我们在进行研究时离不开少数民族这一具体的关键点。而“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的顶层战略,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体和责任共同体。云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省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突出了云南在“一带一路”政策中地理位置上的战略地位,由于国家之间的接壤,导致接壤地区的文化差异不是特别的显著。甚至在一些边境地区,两边都互相有亲属血缘关系,相互往来密切。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中发挥显著的作用。
少数民族科技史;一带一路;云南省;发展
一、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在“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文化影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他曾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还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当今,我们国家在“和平崛起”的路途中,总是会遭受到一些国家可能在政治上或是种种的因素的制约。对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进行阻拦、不配合、甚至敌视。在这种关键时刻,少数民族科技史通过对我们国家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来全面而准确地表现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更好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传播。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科技史通过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来引导和动员各国之间的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举例来说,我们国家在我省昆明市开办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在这种大型的跨文化、地区交流博览会上,我们可以和别国关心国家发展、热爱和平崛起的人民进行交流。我们在文化自信方面,通过少数民族科技史深挖出来的民族文化通过博览会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让沿线国家的人民对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由抵触到慢慢的接受再进一步发展到自觉的推广。
二、少数民族科技史对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多次就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问题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时候就为云南的发展确立了“三大战略定位”,其中就提出了我省要努力成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我们想要更好的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这个关键。云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云南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两条丝绸之路中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它在我们国家辐射南亚及东南亚沿线国家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大省,其中我们陆上丝绸之路中很多沿线国家都与云南省的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拥有着相关或者相同的民族。云南省大力推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可以通过示范区的民族在不断的对外交流和沟通中,将我们国家的真实现状还有我们对于民族团结问题的重视程度有一个相当直观的了解,从而慢慢的加深我们的周边国家对于我们推行的“一带一路”政策的理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们最真实的一面。同时不同的国家也通过这面镜子了解中国,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们通过在本省成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可以产生一种辐射效应,让我国的民族团结影响扩大到沿线国家的民族团结影响,最终实现我们“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国家大团结!
三、少数民族科技史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傣族主要分布在这一片区域。其中产生了浩如星海的少数民族成果,我们就不一一枚举了。其中我想通过一个事例来作为代表展现出来少数民族科技史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在我们西双版纳地区,之前拥有着大量的构树资源。构树,作为一种草本植物,具有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易繁殖、耐修剪、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之前在版纳地区,对于随处可见的构树的治理一直都是版纳地区的一个大难题。但是少数民族科技史在对于构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研之后,发现构树用来造纸的话是比较上等的原料。其韧皮纤维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细长而柔软,吸湿性强,是纺织和造纸的优良原料,早在蔡伦造纸时期所用的原料即为构树。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对于构树展开一系列科学的研究和发现,来让物尽其用,发挥其作用。其中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村寨叫做曼召傣族村寨,(这一傣族村寨的传统造纸工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村寨的构树造纸已经成为当地一个主要的经济产业。这也导致了当地的构树砍伐不断的加剧,最终当地的构树原料都要依托进口周边国家来完成产业。在不断的增大进口的同时,构树原料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向上攀升,如果周边国家一旦断了对我们的进口,那么我们国家构树造纸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濒危状态。在我们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这也有利于我们和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对于我们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起着很好的作用。
[1]刘斯琴高娃.“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
[2]杨思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及挑战[J].南亚研究,2015.2
[3]胡俊达.构树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河北省发展前景[J].河北林业科技,2008.05:100~101
王羽坚(1993-),男,江西井冈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