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也得“靠”科技
2017-07-10李加欢
【摘要】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声乐的发展从学堂乐歌开始,声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长达100多年,在此期间,涌现了大批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他们从大量实践和教学经验中积累总结,发展中国自己的一些理论和学派。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和繁荣,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扩大。声乐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使得人民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此时,声乐爱好者和演唱者开始注重对声乐嗓音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借助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来鉴别自己的嗓音条件、声带构造。从科学的角度剖析歌唱方法和歌唱时身体机能的状态。
【关键词】声带构造;喉镜技术;声门图;声乐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古典美声唱法起源和科学技术在声乐中的早期运用
意大利古典唱法主要延伸和发展的是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从宗教音乐的背景中诞生,是早期的“阉人歌手”。当时的“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经过不断整理、改良和发展,逐渐成为意大利古典唱法一种较为科学、规范的发声形式。早在17世纪,由佩里和卡契尼完成的歌剧《尤丽尤茜》,已经将美声唱法进行了集中的概括和巩固,将歌唱角色划分为:男高音(Tenor)、女高音(Soprano)、男低音(Bass)、女低音(Contractors)。到了1800年前后,声乐的发生理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出现了多个流派,较为出名的是以加尔西亚为代表的“声门冲击学派”、歌唱家雷斯克韦代表的“面罩唱法”。然而,门派的共性体现在他们认为声音必须要有气息的支撑,将喉位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发出的声音明亮、松弛、圆润、有质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改良,经济与科技、文化的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渐渐的被运用在文化生活领域。在声乐艺术方面,大量的科学家、演唱家开始关注声音的物理现象、发声状态以及声带的构造,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借助科技设备进行采集,经过分析形成科学数据,从理论方面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科学的保障。
19世纪中叶,国外众多科学家开始了对声乐嗓音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理论体系。著名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加尔西文完成了论文《关于人声研究的报告》。这是科学理论上对嗓音艺术研究的开端。并在后期发明了喉镜,对声带的观察和歌唱家嗓音研究等生理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加尔西文利用喉镜这一科技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对声乐嗓音艺术有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开启了科技运用在声乐嗓音的先河。
19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电子科技的发展,对声乐的发展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支持。同时,也加速了声乐演唱与科技的融合,大大推动了声乐的发展,也为歌唱提供了一定的“健康”保证。
二、从声带的发声原理把握科技方向
从歌唱者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剖声带发声的工作原理,这个过程也是较为复杂的(如图1所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大批认为歌唱时很简单的人,确实,对于一个嗓音条件很好的人来说,歌唱的的确确很轻松,甚至可以达到“张口就来”的境界。但声音从何处而发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这些问题可能就一无所知了。说话也好,唱歌也罢,都是经过声带内部肌肉的震动而发出声音。声带的长短,薄厚决定了这个人说话的音色是明亮还是暗淡,音域宽广还是低沉。人发声的音域是较为宽广的,声乐学习者及爱好者基本可达到一个半的八度,而专业的歌唱家则可以达到两个半至三个八度,音域的宽与窄也是声带在喉肌的作用下,其紧张度、长度和厚度的变化所致。歌唱者的发声第一步是出气,与说话状态有所不同的是要求歌唱者在唱歌的时候打开喉咙眼,并运用上气息,也就是“打开喉咙,气息歌唱”。
三、医疗科技在声部划分中的作用
在声乐学习中,声部的鉴别和判断是每位老师和演唱者关注的问题。医疗科技在国内声部鉴别的运用一直较少,未得到普及,在此之前,国内高校对声部的鉴别主要根据演唱者(学生)的体貌特征、老师的聆听直觉。体能特征的辨别方法是经过观测演唱者其外部特征,如身高,胖瘦,脖子长短,头颅大小等状况进行大致的判断。渐渐的也形成了一些定义,唱高音的男人,往往都是脑袋大,脖子短,脸型较圆,唱低音的男人则恰恰相反,男低音身材较为瘦小,脸颊比较长,脖子也比较细长。聆听直觉对声部的划分也存在一定的指导,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和具有敏锐听辩能力的老师,一般可通过对学生音色、音域的类型来划分学生声部。
人各有面,其声音更是千姿百态,因此面对声部鉴别这个问题更需要用客观、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声部的确定直接关乎到学生能否学好声乐,能否在声乐路上坚持下去。一旦定位失准后,学习者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导向,而且一直在错误的状态下进行歌唱会产生嗓音疾痛,对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因此,在科技散布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新时代,声乐的学习也渐渐地依靠科学技术往更高的方向发展,声部的鉴别与划分更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衡量,万万不可盲目、果断,以免给学习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医疗科技在声乐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检查和保护演唱者的声带、口腔状态等。通过现代科技和嗓音医生的检查,提供权威科学的生理依据及数据,其对演唱者的嗓音状况、嗓音条件具有的数据分析非常准确。从而帮助演唱者在声部划分及声音运用上更加的自如、轻松、科学,给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声部划分所采用的医疗科技是动态喉镜以及超高速电影投影。动态喉镜是当下医疗中治疗和检查嗓音疾病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动态喉镜也是唯一可以观测声带黏膜及移动方式的檢查,它可以观察到声带的震动规律以及声带的构造情况,通过动态喉镜的测量,给予声带长短的定义。15mm-16mm为中等,24mm为长,此外,通过测量,嗓音学家从声带长短和硬口盖的形状分析了不同声部存在的特征分析,男高音的声带长度在18mm-22mm,硬口盖形状窄、陡、高,女高音的声带声带长度都在14mm-19mm,硬口盖的形状是深、窄、陡;男低音的长度在24mm-25mm,女中音的声带长度在18mm-21mm,这些数据为声乐中的声部划分提供了理论的分析和安全保障。超高速喉部摄影技术可以对声带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并且可以提供声带每一次振动周期的复杂过程,频率和强度。更为重要的是超高速喉部摄影技术的拍摄速度极快,每秒约1000—4800帧,比正常人发声的频率快了几十倍,因此超高速喉部摄影技术在进行放映时,可以使声带的振动过程以极慢的速度得以清晰的呈现,以便演唱者和医生比较和观察声带振动的全过程。但是,在声带检测的运用上,超高速喉部摄影的成本较高、设备昂贵、检查耗时久,在现实中使用的较少。相比而言,动态喉镜技术的运用较为普遍。
当代音乐高校中的声乐学习者在对嗓音进行检查和鉴别中运用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对声门的测量。主要仪器是电声门图仪,电声门图仪(如图2所示)是一种检查喉部的仪器,直接放在检查者颈部的两侧位置,被检查者还可以通过电声门图仪来检测自己演唱不同母音时声门所发生的变化,如图3、图4是对a-i-u三个母音的测量,并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嗓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声乐这门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功能的升级和便捷,声乐的高度繁荣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当代社会,很多声乐教育者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声乐中的难题,为声乐的学习、教学和发展寻求一种新的方式,也带来了诸多的革新,给声乐演唱者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的数据化分析。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声乐的发展是交融的、递进的,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声乐艺术的不断进步,而声乐艺术的革新也反作用于科技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冯葆富.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韩德民.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周小燕.声乐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李加欢(1994—),男,汉族,安徽省舒城县,在读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演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