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贡舞曲》的音乐特点

2017-07-10徐倩

北方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

【摘要】《阿拉贡舞曲》出自著名歌剧《卡门》,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比才的经典名作。舞曲是具有独特西班牙风格的霍塔舞曲,通过对《阿拉贡舞曲》的分析,从而总结此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阿拉贡舞曲;比才;半音化和弦;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阿拉贡舞曲》是《卡门》第三幕与第四幕中间奏曲的启幕,铺垫了后来的悲剧,《阿拉贡舞曲》采用的是古典序曲与奏鸣曲式交汇的一种曲式。有略缓慢引子的奏鸣曲的快板曲式,由引子,中间部分与终曲三部分组成,然而每个乐部都有变奏的处理,后一个乐部是之前乐部的变奏处理,调性的变化虽然没有很明显,却十分接近古典序曲的形式。虽过于偏大,却含有奏鸣曲式的形式。

一、引子

本曲有一个16小节的引子,引子分为A,B两部分。A部分1-8小节,调式运用d小调,和声走向由主功能进行到下属功能到属功能最后主功能结尾,看似简单的5小节引子,功能性齐全,所有的乐器都在演奏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类似交响乐中的序曲,短小却字字精炼。B部分9-16小节调式为d小调,依然使用T-S-D-T的和声走向,是A部分小小的变奏,强拍空拍,整体音响效果非常弱,和前面的A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后面的中间部分小提琴的进入做铺垫,是非常好的过渡段落。

本段,比才把西班牙传统的吉他演奏的霍塔舞曲改编为小提琴的齐奏,A部分,更突出了三拍子的节奏感,大鼓的衬托,小提琴的齐奏,更增强了本段奏鸣曲式交响化乐队演奏的特点,然而第八小节后突然变弱的演奏方式,更突出强、弱感觉,体现了比才在交响化的乐队中对配器的熟练和对乐器强弱的把握情况,让观众的心情,随着舞曲简单的强弱变化,产生强烈的差异感。一小段序奏后,响起了中间部分,如歌而又富有激情的霍塔舞曲中的阿坎尼斯。

二、中部

中间部分分为三部分,由A,B,C,三部分组成:

A部分17-41小节,是一段如歌的小提琴演奏,调性依然为d小调,第一小提琴一直在演奏一段乐曲其他的声部却依旧如之前序奏中一样,重拍全部空出,音响变低继续为第一小提琴做铺垫,A部分从第九小节开始,由密集的琶音组成,琶音过后仍然为原来如歌的曲调,一直在做着反复的工作,和声走向也是单一的重复着主功能——属功能——主功能,曲调简单,调式简单,和声功能也很简单,给人的感觉却是心情放松,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完全是霍塔舞曲中阿坎尼斯的表现方式。

B部分41-74小节,是音响效果与全曲最为不同的,小提琴也使用了拨奏,小提琴明显的和声进行,力度也远比其他部分强,这段不仅展现了作曲家对小提琴奏法的熟悉,也展现了演奏家们的技巧。本段中,作曲家加入了变音,虽然依旧是b小调,但变音的出现,使得本段音乐有了一种神秘之感,更精妙之处在于,加入变音后,不仅不会让听众产生任何不适的感觉,反而更增加了曲调的神秘之感。

C部分74-106小节,其实是A部分的一个发展,最后回到A部分结束,把原来的歌唱曲调,发展为一种音阶的进行,乐曲的组成与A相比,显得丰富了很多,本段采用的为d小调,并进行了简单的离调,一切都是为了半音化和弦的使用,同样加入了部分变音,使用了那不勒斯六和弦,神秘感无限增强,和声走向虽然采用了主功能-属功能-主功能但是值得反复推敲的是,在Ⅳ和弦中,为了配合半音化和声的运用,采用了Ⅳ上面的Ⅶ和弦,Ⅶ7和弦,Ⅴ7和弦和阻碍终止的bⅡ6那不勒斯六和弦,最后回到了d小调,一切都是为半音化和弦的构成做铺垫。

演奏方式仍采用重复,强弱结合,小提琴不停换把的演奏方式,一段如歌的曲调,后面紧接着密集的琶音,两种演奏方式相结合,不断重复,伴奏的小提琴声部也不再单调,而是变得相对复杂,为最后的终曲做铺垫。

本部分中间演奏,看似简单的一种A-B-A结构方式,而且三段没有任何转调都在同一个d小调上面演奏,旋律线条平稳,没有出现很大的跳跃,A中简单的两种演奏方式相结合,使舞曲忽而平稳,忽而急进,华丽的背后暗含的确实简单的和声肢体,和声走向,本部分中,也把原本霍塔舞曲的吉他演奏改为了更具交响化的小提琴演奏,使主旋律更为突出,也体现了作者对交响化乐器配器的熟练与内涵的技巧。如结尾A部分中,有简单的改变,加了几个简单的音,使整个演奏的效果都出现变化,伴奏声部的细小改变,也使本部分乐曲给人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作者非常注重细节的深加工与处理,轻微的改变,不仅告诉听众中间部分的结束,也为后面与终曲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三、终曲

终曲的构成很简单,由原来的序奏引出主题,使用快速的16分音符音节上行演奏的方式结束,本部分可分为A-B-C三个部分,依然贯穿d小调,没有任何的变化,和声功能也依旧按照主功能-下属功能-属功能-主功能,但是本部分却是序曲,与中间部分的一个总结,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全曲可能会感到这么久的一段旋律,变化得这么多,却完全不进行转调,而是坚定地运用d小调来贯穿全曲,很多人认为,一段乐曲,转调了,才会丰富多彩,就如在草原上飞奔,一片草地,突然出现了一片花丛,心旷神怡,而在比才看来,这是一段铺垫,为后面紧张的剧情进行一种铺垫,长达2分半的舞曲,没有转调,却没有丝毫的审美疲劳,富有激情的舞曲,把我们一点点地带进了比才所设的“陷阱”中,“花丛”没有出现,当“花丛”出现时,会让我们更感惊讶的。

《阿拉贡舞曲》是极具西班牙特色的三拍子舞曲,无论从改编,配器,古二部曲式和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曲式结构,半音化和弦的运用,都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也更能体现出比才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劉倩.析法雅钢琴作品《西班牙乐曲四首》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征[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0.

[2]科贝.张洪岛编译.西洋歌剧故事作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张洪模.比才和他的歌剧卡门——纪念比才逝世八十周年[J].人民音乐,1955(05).

[4]张宁.阿拉贡的霍塔舞曲[J].音乐爱好者,1982(04).

作者简介:徐倩(1982—),女,浙江,现任教于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学。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西汉铜镜浪漫主义元素考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研究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李白诗歌的矛盾性探讨
从《<克伦威尔>序》看雨果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
从浪漫到现实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自由”“浪漫”在《情人》中的体现及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