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大鼓初探
2017-07-10张艳可
【摘要】曲艺大鼓主要有河洛大鼓、淮南大鼓、淮北大鼓三个流派。本文通过对其起源、种类、唱腔等方面研究,希望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大鼓曲艺文化,并更好地传承并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曲艺大鼓;初探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一、驻马店地区曲艺大鼓的起源
早期的曲艺大鼓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它的雏形,但是在清朝时期才有所扩大和发展,在古时候,它的主要素材来自于民间传说或艺伶说唱的底本,即以《学津讨原》为底本,一直延续至今。由于大鼓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出现,目前为止关于它的确切起源时间还不是很确定。
二、驻马店地区曲艺大鼓的特点
(一)曲艺大鼓的主要流派分类
大鼓是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曲种,遍及九县一市,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其声腔韵律以中州音韵做其唱腔念白的语言基础。“由于它地区方言方语的差异,又可分为“河洛大鼓”、“淮南大鼓”、“淮北大鼓”三个流派。”[3]其语言音调值不同,因而唱腔音乐上也各具特色。
(二)曲艺大鼓独特的唱腔
大鼓的唱腔主要有中板、寒韵、紧板、数板等。鼓点有紧急风、长流水、五鼓二板等。大鼓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式,有自己独特的版式结构。其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有时加入变宫或清角。唱腔唱法和大鼓家族中的京韵大鼓、山东大鼓、梅花大鼓等的不同之处在于伴奏不同。它的唱腔调高低均由艺人根据本身嗓音条件决定。
“唱腔节奏多用一板一眼(2/4),有板无眼(1/4)及散板三种形式。其唱腔板式有散板、中板、快板、数板、悲腔(也叫寒韵)等。 [4]
(三)曲艺大鼓的乐舞表演形式
流行于此地区的大鼓,不需要用丝弦伴奏,而用小鼓、简板(鸳鸯板或犁铧片)击节而唱,有吟有颂,有说有唱,唱腔尾音多带“哼”字,有浓有重的鼻音,故而人称“鼓儿哼”。其表演方法也较为简单:“演唱时,艺人站立于鼓前,由于一手要击鼓,一手要打简板,所以要表现人物、渲染气氛全凭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来做些传神、示意性的动作。表演者的表演区只限在鼓架周围,直径两三步的范围以内,其手中的鼓条和简板既可击节伴奏,又是用于表演的道具。”[8]
如中国曲艺《西河大鼓》中《吃面条》这段唱,演唱艺人首先是左手拿着快板打着节奏,右手不停地敲击着大鼓,旁边的伴奏艺人则拉着三弦尽情地衬托歌曲的情感部分。当艺人到开唱的时候,先走到大鼓的右侧,同时右臂伴随着脚步先收到胸和腰的中间部位,贴着身体,之后伴随唱曲把手从里往外伸展出去,然后再随着唱词的第一句结束把手再原路收回来。到第二句唱词时,身体左右扭动,头部也跟着身体左右晃动,脚下是脚步移动两下。然后就这样的动作反复来做,一直到曲词结束为止。有时演唱艺人的动态会随着演唱高潮而即兴舞蹈,比如在说唱词的时候会加上小戏曲的动态以更好地诠释唱词的内容,根据观众的审美标准把动态与唱词相结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三、驻马店地区曲艺大鼓的发展状况
随着当今电视、歌舞、轻音乐以及电影院行业的盛行,曲艺大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它的现状及前景更令人担忧,其具体表现为专业曲艺大鼓演出人员大幅度减少、演员后继乏人、唱词创作和研究力量也相对薄弱。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使最原始的民间曲种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加快了曲艺大鼓的濒临速度。一部分颇有造诣的传唱曲艺大鼓的民间曲艺高手,因年事高或者其它原因逐步退出演出队伍,有的相继去世,某些高难度的表演技巧及唱段难以继承下来。由于曲艺大鼓乐舞演员收入较低,所以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它。
四、保护和传承曲艺大鼓乐舞的建议
曲艺大鼓要想较好地保留、传承下来,就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必要的保护。“要切实做到几点:首先制定一个长期保护计划,以重点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曲艺遗产,在这个计划中要分好每个成员具体要负责的项目,推选出一位组长,以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其次保护计划的重点:要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上溯我区曲艺大鼓的发展源头,编写发展沿岸,研究当时创编的背景及动力;最后要将现存所有的曲艺大鼓的说唱词详细内容记载下来,存档保留,将曲艺大鼓的演唱形式刻成光盘和音带,使之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保护。”[10]
五、结语
不管是曲藝大鼓还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古老曲艺形式,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继承和发扬它。而不是遗忘它,应该把它发扬成其它地方也众所周知的艺术形式。让我们古老的曲艺艺术形式越来越好,多鼓励年轻人去学习和继承发扬它,把它推上新时代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冯志莲.东北大鼓生成新探——东北大鼓系列之一[J].乐府新声,2008.
[2]浓彭年.说唱艺术探源 [J].文艺研究,1987.
[3]张军.曲艺的观念与分类[D].北京:数字出版社,199.
[4]张玉恒. 曲艺音乐的曲式结构[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
[5]驻马店地区曲艺志[M].驻马店:驻马店文化局出版,1962.
[6]马纯莲.河洛大鼓传承方式初探淮河流域知名的地方曲艺[J].中国音乐学,1996.
[7]汪硫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8]中国音乐词典[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
[9]侯俊彩.河南优秀说唱艺术的生存现状[J].电影评介,2001.
[10]郑颖.追索渐行渐远的鼓声谁来拯救被边缘的传统音乐[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艳可(1990—),女 ,助教,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