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非遗“华蓥高腔”作品简析及传承

2017-07-10李蕊君

北方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歌

李蕊君

【摘要】国外最早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是法国,1840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这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的法律。在韩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与1962年颁发了《韩国财产保护法》。我们国家自2006年起,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19个和扩展项目名录16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更是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并走向未来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宣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华蓥高腔”是华蓥山地区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华蓥山人祖祖辈辈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和娱乐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华蓥高腔”;作品简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重庆渝北“华蓥高腔”介绍

重庆渝北华蓥高腔是重庆市渝北区流传的一种民间山歌,产生于民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代代相传。历年来,华蓥高腔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每逢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聚集中、人们总爱来一段华蓥高腔渲染气氛。不仅如此,渝北华蓥高腔在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男女爱情、歌唱劳动生产情景、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以及新居建成、祝寿、观花、养鸟、捉虫、捕鱼、猜谜等社会生活也独具情趣。人们爱唱高腔,不管在田间地头;砍柴放牧或是农闲、农忙,想唱就唱,看见什么就唱什么,做什么就唱什么,唱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深得民众的喜爱。尤其渝北华蓥高腔那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句式精炼、富有韵味以及易懂易记的特点,是华蓥山地区人民聪明才智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华蓥高腔”作品简析

(一)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情歌、生活歌和历史传说歌

比如《薅秧歌》,“薅秧站成一排排,捡条鲤鱼扁担长,大的拿来高挂起,小的拿来过端阳,千只黄鳝铁角嘴,打了田坎漏了水,扯匹茅草来穿起,看你多嘴不多嘴”。就是表现薅秧时的劳动场景。表现生活的有《吃黄瓜》“今天唱歌声气沙,昨天吃了冷黄瓜,回去拜上炊事员,二回黄瓜要炒葩”。表达情歌的就更多了,比如:“太阳当顶又当中,情妹送饭在田中,一盘咸菜一盘葱,倒了葱子油小棵,倒了咸菜满田红。”华蓥高腔多是反映当地老百姓对生活的心声。

(二)从演唱形式上看,可分为独唱、对唱、和唱三种形式

其中,独唱歌较多,如《开场歌》、《放牛歌》等劳动时都有独唱的表现形式。对歌结构简短而严谨,节奏紧凑活跃,旋律简洁明快。华蓥高腔中还有大量的薅秧歌山歌,这是农民在薅秧季节一边薅秧一边唱的山歌。它的演唱方式是“一唱众和”,对歌时一方一唱一和连问四句,另一方也一唱一和连答四句,双方相互对答到一方回答不出来为止。

(三)华蓥高腔歌词特点,歌词结构一般以七个字一段为多,一首歌曲大多为4句左右

少的一般只有三句,比如:“太阳当顶又当桥,筲箕还在高挂起,甑子还在守空房。”多的有13句左右,多的基本就是一首完整的歌曲了。比如:《女儿歌》“女儿十八春,爹妈不放心,高筑院墙门,紧关门,墙儿八板高,门儿九道梢,神仙下凡难瞟到,二人设个计,二人上去,将前买把楠竹梯,楠竹梯儿长,搭到姐屋梁,一步一步登上墙。”华蓥山地区的男女老少一般都喜欢唱歌,因为是在田间地头、生活当中有感而发,随机的话题拈来就唱,当地用很经典的一句话形容华蓥高腔是“高腔歌无本,全靠嘴来狠。”故华蓥山歌还有很多的作品都没有歌名,也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旋律曲调。

声韵一般都是2、4字句的尾字压韵,衬词多用“也也……呃……呜呜……哦哦……”,对歌时第二首开头都是接上一首后面的的三个字。无器具清唱出现,作品有《放牛歌》、《高腔山歌》、《采茶歌》、《梭衣歌》等。

(四)演唱特点

华蓥高腔声音洪亮而高亢,要求气息充足,对演唱者自身的嗓音条件要求也较高。

三、“华蓥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华蓥高腔”产生在华蓥地区,为广大华蓥山人所喜闻乐唱,千百年来,华蓥山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交流感情、娱乐身心、鼓舞斗志,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生动传神,流畅自然,世代相传。“华蓥高腔”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康熙年末,以本地驰名的王氏“家族”家谱考查,其传承谱系也在两百年以上。可见“华蓥高腔”滋生的歌本体和生存空间,密切结合民俗活动,形象演绎乡间琐事,演唱艺术表现生活状态,具有以山歌传承历史,描摹历史的重要内核价值。因此華蓥山歌有着极具意义的传承价值。然而“华蓥高腔”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老艺人陆续去世,中青年艺人外出打工,学者甚少,加之过去“文革”极左思潮的冲击,致使“华蓥高腔”发展受到严重至酷。虽然文革后当地老百姓还有部分人继续传唱“华蓥高腔”,但只有较少的老者会唱。内外部因素,致使人员减少。据统计,上世纪全区有50多人会唱,现在只有10人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当地政府也积极的进行搜集、整理、补救工作,同时进行创新发展,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秀的“华蓥高腔原创作品大赛”,全国有52收作品参赛,共计20首作品获奖,其中重庆市音协副主席陶智创作的《华蓥情歌》和重庆市歌剧院何泽生老师的《丝瓜花、南瓜花》获得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意见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两创”方针,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当地各个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华蓥高腔”的传承活动中来,《丝瓜花、南瓜花》已在当地各个学校传唱。因为作品的局限和无旋律记谱的缺陷,当地政府和学校还在积极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作品的深度挖掘和创编,准备形成一套完整的额教学教材和教学体系,让华蓥高腔走进校园、走进社会,真正实现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文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思考[ol] .德州新闻网,2014.

[2]青峥.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观察与思考,2007.

猜你喜欢

山歌
我和山歌追着时光奔跑
山歌声声话廉洁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国画:唱支山歌
幸福生活感党恩 幸福山歌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刘三姐”山歌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