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刘三姐”山歌传承研究

2015-09-16黄玉淑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刘三姐山歌文化遗产

黄玉淑

刘三姐的故乡广西河池宜州是“刘三姐”山歌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由于刘三姐遭受迫害,流落桂西北河池、柳州、桂林等地,同时也把山歌带到了那里,故人们把流传在桂西北一带具有诗性语言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壮族山歌,称为“刘三姐”山歌。它从语言上分为壮语山歌和汉语山歌。2006年6月广西河池壮族的“刘三姐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刘三姐”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官方与民间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问题。在探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大背景下,官方多次提到高校如何传承山歌的问题,河池高职院校在山歌传承方面,应该利用教育优势积极服务于地方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如何在传统的教育体制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嵌入山歌传承教育,在专业与山歌传承之间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山歌在高职院校内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套长效可行的传承模式。

河池壮族山歌传承现状分析

山歌,人们称之为乡村野曲,过去是在野外劳动或者青年男女野外倚歌择偶唱得歌谣,其传承的文化空间、传承的主体、传承方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原生态特点。随着乡土社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山歌传承现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山歌传承的主体缺失。刘三姐山歌传承人出现年龄断层,老一代传承人年龄老化,现有的中青年传承人人数不多,年轻传承者大多外出打工。传承主体的缺席导致传承出现断代的现象。传统的山歌传承者存在于血缘关系中,上一辈传给下一辈,通过家庭关系代代相传。现代家庭关系中,很多年轻人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不再愿意学习山歌,大多数家庭断了传承。

山歌传承场域的变化。山歌既然为野曲,过去人们传承山歌的场所或为歌场,赶歌圩,壮族的三月三歌圩是全民族最盛大的歌会,也是最大的传承空间;或是生产劳动过程的野地,人们对唱情歌,释放情感,歌咏劳动。现代社会随着联网的出现和官方的重视,都市山歌爱好者利用自媒体微信、或互联网等平台,通过电子传媒的虚拟空间进行山歌交流和传习。有些农村的山歌传承人也利用互联网在传习山歌,使得山歌从乡村走向都市,扩大传承的空间。

山歌传承边缘化。虽然山歌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手段,跨越时空的限制,让更多都市山歌爱好者来学习山歌。但是山歌的传承自古以来都被边缘化,成为下里巴人的文化代表,无法进入文化的主流和中心。同时,在农村学习山歌的人越来越少,山歌虽然有都市化的倾向,但是爱好和学习者非常少,尽管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提出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支持的力度不够,大多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没有把具体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落到实处。一直以来地方高校作为专业教育场所,历来注重专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多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轻文化传承教育,有的甚至不开设文化基础课,山歌传承难度不言而喻。

从边缘走向中心——高校山歌传承模式探索

培养教师山歌手。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因此培养教师山歌手是传承山歌的有效途径。把学习山歌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来抓,为教师提供拜师学艺的机会和条件,学习吟唱编创山歌。一方面,教师成为山歌传承人,另一方面,上课过程中通过教师传授,把学生培养为传承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点,利用山歌进行说明和诠释,山歌语言幽默风趣、曲调悠扬的特点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利用山歌进行课堂教育,教育效果深入人心,自古山歌就有教化的功能。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既对山歌学习感兴趣,并且习得山歌的编创与吟唱。

引进山歌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其存在方式要求其必须依赖于传承主体”传承主体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没有山歌传承人的介入,山歌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三姐”山歌传承具有完整性特征,引进山歌传承人,能够确保山歌传承的完整性、原生态性和真实性。

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山歌爱好者学习山歌,有目的性培养优秀的山歌传承人。社团邀请山歌传承人为会员传授山歌曲调、编创艺术和技巧,周末组织会员开展山歌对唱活动,开展山歌联谊对唱活动,既能推广山歌文化,又能与山歌手不断学习山歌艺术,并将活动形成长效的传承机制,定期开展传承山歌活动,形成社团的传承模式。社团有目的性培养山歌新人,大家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以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目标认真学习山歌。

山歌传承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寻找山歌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切入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不光是传承人传授的过程具有教育性质,同时科研院所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课程等等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教育模式决定了院校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轻文化教育,甚至有些专业不开设文化素养课程,因此按照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课程教学是行不通的。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用山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其一,开展周末山歌舞会。周末山歌歌舞会是最好的山歌传承平台。民族文化研究协会与广西高级山歌歌舞群、河池山歌协会联合举办周末山歌歌舞会,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开展下去。周末山歌歌会、舞会让山歌传承回归原生态性,学生通过课堂或学习班习得的山歌技巧,运用到对歌实践中,学以致用。周末山歌舞会已经成为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成为山歌爱好者最佳的山歌交流平台。其二,编创校园山歌,宣传校园精神文明礼仪。现代山歌具有宣传的功能,民族文化研究会组织山歌爱好者编创山歌,出版山歌集,在校园内、教学楼、宿舍区出版山歌宣传专栏,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校园文明,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激发广大同学对山歌的兴趣和热爱,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与传承山歌活动中来。通过举办各种山歌活动,从点到面,从社团内部到整个校园范围掀起了一股山歌热潮,形成浓郁的山歌文化氛围。

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及校园广播台等现代传媒手段,传播山歌文化,搭建山歌学习平台。互联网打破了山歌传播的空间限制,跨越时空界限,让人们随时随地学习山歌。据调查,当下最流行的山歌传播模式是社会上山歌爱好者、山歌传承人、山歌协会利用微信、qq组建的各种山歌交流群,它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坐在家里跟师父学习山歌,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满足了忙碌的现代人学习山歌的需求。这些自媒体工具本身具有文字交流、录音、语音交流的功能,在口头语言艺术传承方面比传统人对人,面对面口口相承的方法具有优势性,它能够保存语音文字资料,师父任何时候都可以上网录音,教授创编艺术,学习者随时上网重复学习,是学习山歌非常有效的途径。由于拜师不受时空限制,在互联网自媒体空间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山歌手,每个地方的山歌曲调、风格不同,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隔空拜师,学习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山歌。校园广播台积极发挥山歌传播的功能,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播放20分钟左右的精品山歌对唱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老师大多喜欢听每天播放的山歌,相当多一部分人通过广播学会各种山歌曲调,甚至学会编创山歌。山歌广播传承能够从全校范围内激发广大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山歌学习的热情。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近三年多来学院从师资力量、传播手段及联谊传承人等多方面探索实践了一套有效的“刘三姐”山歌传承模式,并被河池各界所认可。其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山歌传承人。培养教师传承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学生传承人。其中,幼师专业韦小梦、岑秋凤、腾晓杏同学通过《儿童文学》儿歌山歌化创编学习,学会了山歌创编和对唱艺术,并参代表学校加河池市山歌比赛;民族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蒙朝现同学刻苦学习成为山歌传承人。其二,找准了专业教学与山歌传承的切入点,成功实施非遗传承与教改实验,为其他项目的非遗传承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其三,打造了优秀的“刘三姐”山歌校园文化品牌,并被媒体多次报道。这些实践是“刘三姐”山歌高校传承的成功模式,同时也为广西各高校传承山歌文化提供成熟的经验。

|作者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三姐山歌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Tough Nut to Crack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国画:唱支山歌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刘三姐对歌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