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提琴的演奏艺术
2017-07-10任韦璇
【摘要】中提琴是擦奏弦鸣类乐器 ,音色厚重、丰满、隐晦,给人温暖的感觉,有着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适合忧伤旋律的演奏。中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5世纪,最初只在管弦乐团中使用,后来才成为独奏乐器,成为室内乐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将从中提琴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风格特色、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综合展示中提琴的演奏艺术与魅力。
【关键词】中提琴;演奏艺术;风格特色;艺术魅力
【中圖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中提琴因为其尺寸和音色问题在历史上一度不受重视,因而中提琴作品也较少,中提琴演奏家相对于小提琴和大提琴来说也相对较少。在人们印象中,小提琴不仅体型小,便于弹奏,而且音色优雅迷人,表现力极强,不论是婉转悠扬的旋律还是抑扬顿挫的华丽乐章都能深入人心,就像是人声一样。还有大提琴,音色饱含情感,时而高亢时而朦胧时而低沉,悠扬动人。对于中提琴,人们觉得它体型又大,不便携带,音色也不如小提琴、大提琴那样富于变化。其实,中提琴的音色是十分浑厚、深沉、丰满和温暖的,对演奏技能也有很高的要求,风格独特,在交响乐中的地位是其他乐器替代不了的。
一、中提琴的发展史
中提琴的发展有三个重要阶段:15世纪末、16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据记载,中提琴约出现于15世纪末。在那个时期,有些演奏会将中提琴作为主角,这也催生了中提琴的课程教学。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们被中提琴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到16世纪下半叶时,管弦乐团的一席之位被中提琴牢牢占据。到18世纪,中提琴越发受到欢迎,频繁出现在各种乐队表演中,甚至出现了中提琴的独奏会,使中提琴被当作独奏乐器使用,地位越发重要,未来一片光明。然而,这种风光在仅仅持续了两个世纪后就日渐枯萎,在19世纪,中提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中提琴对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高要求和中提琴演奏者人数的日益减少对中提琴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和挑战。即便如此,中提琴的发展并未中断,其声部的演奏反而呈更加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成为演奏者高水平的一种反映。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提琴被传入中国,其独特的带有忧伤感的音色深入人心,引起共鸣,获得了国人的喜爱,极大得推动了中提琴的复兴和发展。
二、中提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与风格特色
一种乐器的演奏艺术主要体现于其艺术表现力和风格特色。风格特色是形成演奏艺术的基础与铺垫,艺术表现力则是演奏艺术的最终表现形式。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通过演奏,我们能体会到作词者、谱曲者的心理感受,和听众产生共鸣,这才算是成功的演奏。所以,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十分重要。例如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是柏辽兹在其生活惨淡无望时的作品,中提琴深沉、浑厚的独特音色正好契合柏辽兹当时的心境,很好的诠释了哈罗尔德落落寡合、郁郁寡欢的形象,不似小提琴那般耀眼也不似大提琴那般过于伤感。中提琴的音色和演奏者的高超技艺配合得恰到好处,使听众能够深切、真实地感受到柏辽兹当时的窘迫和惨淡的心境,展现了中提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再如《娄山关》,这首关庆武的中提琴独奏曲,使用了中提琴的全部音域,还将中提琴演奏和钢琴演奏相结合,一曲完毕,一幅红军长征的艰辛画面浮现眼前,那些艰难险阻、残酷无情、披荆斩棘统统都通过演奏表达了出来,中提琴演奏风格和独有音色的相互交融使得整首乐曲充满了磅礴气势,又不乏柔美,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击退敌人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关于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虽不如小提琴演奏技巧那般炫丽,却也是极具难度。中提琴体型庞大,对演奏者的体能具有很高要求,手中的琴弦又要有一种紧紧挂住的感觉,把全身力气都用在拨弦上,力度、角度、转换、跳跃都要求很灵活的运用,不然很容易使演奏沉闷、死板。弓法和左手技巧也并不逊于小提琴。
三、中提琴在交响乐中的演奏艺术与意义
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交响乐队是管弦乐队的一种,规模庞大,弦乐组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提琴则是弦乐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此众多的乐器一同演奏,交响乐队的表演力的丰富程度可想而知。中提琴声音忧郁、伤感,正适合表达愁苦、悲凉的情感。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其独特音色来塑造音乐形象,还体现于它能够丰富层次和实现对高低音色的完美过渡与融合。丰富层次指丰富和声层次,在交响乐队中,根据各自特征,小提琴主要是建立和声的高声部,大提琴主要是建立和声的低声部,而中提琴的音色恰好处于小提琴的高亢和大提琴的低沉之间,因此就担当了演奏和声中声部的大任。虽然中声部不如低声部和高声部那样引人注意,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加入是交响乐队的立体感更加强烈,更能发挥出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大提琴演奏的限制太多又难以突破,小提琴又缺乏稳定性,而且两者之间的跨度过大,虽然华彩的音色和炫技的表演更能吸引眼球,但是交响乐队更注重整体性,中提琴恰好成为连接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桥梁,既完成了高低音色间的完美融合和过渡,又使得交响乐队的演奏富有层次感和丰富感,使交响乐队中的各部分也都充分发挥出了它们的功能,为观众呈上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
中提琴不被看好的历史和曲折的发展历程并没有影响其在当今环境的发展,反而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虽然中提琴不如小提琴有炫丽的演奏技术和优美明亮的音色,但它凭借独特的音色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为自己在乐坛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中提琴演奏时使用的弓法和左手技巧也是令人惊叹的。
参考文献
[1]邹俊杰.浅析中提琴的发展史及演奏艺术[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08).
[2]付水淼.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和利盖蒂中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对中提琴演奏技术发展的贡献[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
[3]任妮莎.简析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提琴艺术的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简介:任韦璇(1981—),女,重庆人,重庆市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