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的文化性解读
2017-07-10章馨方
【摘要】歌剧作为音乐中重要的体裁一直受到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面对浪漫主义时期歌剧风格的转型,有必要针对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体裁从典型的浪漫主义歌剧写作手法转向综合性质的乐剧写作这一过程进行专门性研究。本文以《汤豪舍》为例进行文化性解读。
【关键词】瓦格纳;风格;浪漫主义歌剧;《汤豪舍》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最能够反应浪漫主义时期歌剧风格转向的作曲家是瓦格纳理查德·瓦格纳作为德国作曲家的代表,在歌剧创作方面提出的“整体艺术”观念影响了整个欧洲歌剧的发展轨迹。瓦格纳的“乐剧”创作理念影响了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等一代作曲家。纵观瓦格纳创作的13部歌剧,以1848年创作的《罗恩格林》为界,前6部为浪漫主义歌剧,1854年创作的《莱茵的黄金》等后7部为乐剧(见表格1)。
音乐学家们对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与乐剧的划分已经达成共识。这种风格的转向是政治局面的混乱、社会思潮的變迁、哲学思想影响共同促成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到瓦格纳在创作《罗恩格林》之后过了六年才完成了乐剧《莱茵的黄金》的写作。就在这期间瓦格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是导致作品风格发生重大转向的直接原因。从1849年开始,瓦格纳写作的四部理论著作《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音乐中的犹太主义》通过总结自己的歌剧创作经验,在批判欧洲歌剧传统的同时形成了完备的歌剧改革思想体系,《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巨著因为有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因此包含了瓦格纳乐剧思想的全部精神内涵,至此《罗恩格林》与《尼伯龙根的指环》之间便形成浪漫主义歌剧与乐剧的分水岭。《汤豪舍》作为浪漫主义歌剧,既反应了瓦格纳对意大利歌剧创作手法的沿袭,又因为具有了深刻的德意志精神而与乐剧创作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一、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风格探析
瓦格纳乐剧写作的理念实际上是要创造一种“德国人自己的歌剧”。仔细考察会发现瓦格纳的前6首歌剧虽同属于浪漫主义歌剧,其实风格也不尽相同,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德意志民族意识在这六首歌剧中呈逐层上升的趋势。《仙女》、《爱的禁令》实属模仿前人之作,而《黎恩济》明显受到法国大歌剧的影响,它们均以观众所习惯的优美旋律和华丽庞大的景观展现为特点。《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有着相似之处,从剧本内容上来说,后三部浪漫主义歌剧与日后创作的七部乐剧已经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在高度抽象、脱离具体的时空,用神话故事寓意永恒的人生命题,用永恒的“女性”形象升华忠贞的爱情最终自我牺牲换得男主人公获得救赎这些哲理命题上,瓦格纳宣扬了无比深化的思想内涵和至高无上的德意志民族精神,这也是德语歌剧在瓦格纳手中能够与意大利和法国歌剧平分秋色的原因所在。
然而没有人会将后3首浪漫主义歌剧称之为乐剧,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与《汤豪舍》的音乐特点进行对比,图示如下:
将两组特点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汤豪舍》音乐中具有的承前启后的特征:
下面我将对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汤豪舍》的写作特色进行详细的音乐分析以阐释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所具有的承前启后的音乐特点。
(一)分曲结构:动机性素材的对称原则
《汤豪舍》第一幕场景2的音乐结构带有回旋性质。整个场景描绘汤豪舍厌倦维纳斯堡的生活决心回到现实世界的过程。维纳斯与汤豪舍的宣叙用来陈述剧情的发展,中间三次出现的“维纳斯赞歌”由汤豪舍来演唱,但每一次出现都有细微的变化以暗示男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第92小节,“维纳斯赞歌”第一次在降D大调上开始,仅用竖琴进行伴奏。这首著名的维纳斯赞歌由三部分构成:
三个部分的调式以bD为中心构成对称性结构,此外从唱段的规模可以看到,每个部分遵循的是方整性结构原则,这与瓦格纳日后创作的乐剧作品所呈现出的“散文化叙事”手法相去甚远。
(二)半音化风格与戏剧构思的融合
《汤豪舍》第二幕场景1是伊丽莎白的咏叹调“Dich teure Halle gr?ss ich wieder”(我再次珍贵的问候哈雷),当女主人公在G大调的三音B上唱出“zog”时,作曲家以B这个音作为e小调的五音,在“aus”这个词上演唱的#D 使得旋律突然转入e小调,这段感情变化非常复杂,表达了伊丽莎白此时面对悔过的恋人想要接受并原谅其过去的行为,但是想到汤豪舍对自己情感的背叛内心依然痛苦悲伤的矛盾心境。
唱词中“伊丽莎白仍然一动不动猜测”(Elisabeth bieibt bewegungslos nachsinnend bis hierher),e小调阴暗的思绪依旧笼罩在旋律之中,第一小提琴从C半音上行至E的线条萦绕在演唱的间歇,这里描画矛盾的心情非常贴切,伊丽莎白内心经历了痛苦的挣扎。
直至在伊丽莎白在#C上演唱“bet”(赌注)这个字,旋律由暗淡转向明朗并逐渐转入D大调。
这种细微的感情变化用音乐刻画得非常准确且富有说服力,在这里我们相信面对汤豪舍的感情背叛和对肉欲的放纵,善良的伊丽莎白依然坚信汤豪舍会悔改,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连续六小节对主音D的肯定表达了伊丽莎白坚定的信念。
在音乐中,瓦格纳已经较为频繁地使用半音化的素材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刻勾勒,这种日后在其乐剧中使用的典型手法已经在《汤豪舍》出现,并且对威尔第晚期歌剧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关于女性牺牲与救赎的哲理命题
《汤豪舍》这部作品从脚本故事中已经突出地体现瓦格纳乐剧写作时常希望表现的女性形象。《汤豪舍》作品中有两个重要的女性形象,一个是象征肉欲的维纳斯,另一个是象征纯洁的伊丽莎白,男主人公汤豪舍在这两个女人之间飘忽不定的态度,实际上来自于作曲家对于人性的刻画和深入思考,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描绘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达到顶点。和瓦格纳类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切尼也非常擅长描绘纯洁善良、悲剧式的女性形象,而且普切尼笔下的女性通常也会为了爱情而牺牲。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普切尼通常不太表达人性的复杂,他在歌剧中会把对女性所有美好的感情倾注在一个完美的角色身上,通过这个完美女性的牺牲来达到歌剧中所需要的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和瓦格纳创作思路相比,普契尼缺少了后者所赋予女性救赎层面的哲思意涵。这种救赎似乎带有更为广阔的宗教与哲学内涵,是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作曲家对人类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的探索与拷问。
二、总结
瓦格纳作为德国歌剧的代表人物,我们总是关注他的“主导动机”、“无终旋律”、“综合艺术”、“半音化”风格等标签式的独特“创造”,却忽视了浪漫主义歌剧与乐剧是如何过渡的这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这些核心意念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些核心构思扩展至整个作品肌理之前,在所有这些组织细胞成为音乐作品的关键之前,必然经历了复制、模仿和超越规则直至最后成熟、自成一格的过程。纵观整个《汤豪舍》,并没有像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那样对主导动机的处理用一个“特里斯坦和弦”造成的独特声响作为主导音响材料出现于全剧所有的关键部位。
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体裁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从1600年歌剧产生之日起至19世纪前半叶,歌剧始终是以“歌”为主导的,分曲结构例如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的存在正是为“歌”和表达“戏剧”为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歌唱家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瓦格纳在考虑“综合艺术”的时候将歌剧中器乐成分大大增加,加入交响性思维,去除分曲结构,通过整体构架营造连续性的戏剧模式,这样做可以让观众更加关注戏剧本身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不是歌唱家。
瓦格纳的风格转向并非偶然,从对意大利歌剧传统的沿袭至乐剧创作中高度压缩和简约的核心意念,瓦格纳在对人生、社会、政治、爱情重新审视后在艺术上达到了顶峰,直至整个歌剧世界的中心就此发生转变,甚至欧洲艺术家们都需要对瓦格纳的理念顶礼膜拜,这种风格转变的影响是巨大而强烈的。
参考文献
[1]郝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2]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杨燕迪.歌剧的误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6).
[4]范垂功.散文化叙事的基本方法[J].教研天地,2015(11).
[5]阿尔弗雷德,张雪梁译.音乐中的伟大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孙国忠.马勒百年祭[J].黄钟,2011(04).
[7]杨靖.作曲家个人风格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博士论文.
[8]孙丝丝.“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
[9]杨艳迪.音乐解读与文化批评[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章馨方(1985—),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上海音乐学院2016级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西方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