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柑橘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2017-07-10郑楠

新农村 2017年8期
关键词:疮痂炭疽病侵染

郑楠

柑橘生长环境温度较高、多雨水,且无落叶期,有利于病原菌的越冬和发展,因此柑橘病害发生普遍较重。由于柑橘不同种植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其病害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整体判断,发生比较稳定、危害较大的病害有树脂病(又名砂皮、蒂腐病)、炭疽病、黄斑病(脂点病)、疮痂病、溃疡病(细菌性)等。

1 柑橘树脂病症状与防治

柑橘树脂病由于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发生在树干上的称树脂病,发生在叶片上的称砂皮病,发生在果实上的称蒂腐病。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发生严重,导致枝条枯死,树势衰弱,甚至腐烂。

加强果园管理,防治冻害、防涝、避免日灼及各种伤口,以减少病菌侵染。减除病枝,收集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20℃左右最适宜病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春、秋两季是树脂病的防治关键期。于春芽萌动前、花落2/3、幼果期各喷施一遍12.5%烯唑醇2000-2500倍或32.5%烯唑醇·锰锌2500-3000倍或5%己唑醇1000-1200倍液或43%戊唑醇3000-4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2500倍-3000倍液可高效防治树脂病病原菌侵染枝条、果实,并可特效防治疮痂病、脂点黄斑病。秋季气温降低以后,全园还需喷施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

2 柑橘炭疽病症状与防治

柑橘炭疽病在各柑橘产区普遍发生,此病可危害柑橘树的各个部位,叶片、小枝、大枝、主干、花、果均可表现症状。病斑发生在叶片边缘或近叶缘处,半圆形或近圆形,稍下陷,中间灰白色,病斑边缘褐色,病健分布明显;侵染枝条,病斑褐色,略凹陷,呈椭圆形,后呈长梭形。病斑环绕枝条扩展,当病斑围枝条发展一圈后,病梢自病斑处自上而下枯死;果实生长中后期,近果蒂处果柄发生干枯,引起落果。果实出现病斑褐色,略凹陷,但仅限于果皮表层,不深入皮下。

属潜伏型病害,一般春季发生少,夏、秋梢发病较多。由于本病病原菌为弱寄生菌,普遍大量存在于植株组织表面,对各种常见的杀菌剂有很强的抵抗力。炭疽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果树遇不良生长环境,导致病菌侵染,进行发病。因此对炭疽病的防治无关键期,需要早发现早用药。在发病初期选择使用对炭疽病活性很高的25%咪鲜胺2000倍,可控制病情发展。病害显著发生后,需换用10%苯醚甲环唑1500倍。

3 柑橘脂点黄斑病症状与防治

脂点黄斑型:病菌侵染春梢后,叶背出现黄褐色小斑块,后变成黑褐色。相应的叶片正面形成不规则黄色病斑,边缘不明显;褐色小圆斑型:秋梢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赤褐色稍凸起的近圆形小病斑,后扩大为灰褐色病斑,边缘色深且隆起,中间色淡且凹陷,后期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果实被侵染后,果皮出现红褐色小点,病菌不侵入果肉。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落地病叶内越冬。由于落地病叶上可较长时间内释放出病菌進行侵染,因而春、夏、秋梢叶片均可受害。清除落地病叶,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该病4月中旬开始发生,5月下旬以后进入发病盛期,为用药关键期。春梢期针对疮痂病及树脂病用药2~3次。药剂可选择12.5%烯唑醇2000-2500倍或32.5%烯唑醇·锰锌2500-3000倍或5%己唑醇1000-1200倍液或43%戊唑醇3000-4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2500倍-3000倍液。6月份如黄斑病有所发生,再用1~2次药剂。

4 柑橘疮痂病症状与防治

新叶、新梢、花瓣、花萼、幼果等幼嫩组织易受疮痂病危害,但新梢受害,病斑不明显,表现为枝梢变短、扭曲。花瓣受害很快凋落。病症在叶片及果实上表现明显。叶片发病时,病斑多发生在叶背,一面凹下,另一面呈圆锥状突起。病斑多时叶片扭曲畸形。幼果发病病斑为圆锥形突起,受害严重时病斑连片,果实小而畸形、皮厚味酸,易脱落。

病菌在发病组织上越冬,春季气温到15℃以后,病菌开始扩散、侵染。当气温超过24℃是很少发生,大部分地区多是春梢期发病严重。防治疮痂病的关键在于保护幼嫩组织免受病菌侵入。在春芽萌动前、花落2/3、幼果期各喷施一遍12.5%烯唑醇2000-2500倍或32.5%烯唑醇·锰锌2500-3000倍或5%己唑醇1000-1200倍液或43%戊唑醇3000-4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2500倍-3000倍液,可高效防治脂点黄斑病和树脂病。如秋梢期疮痂病仍有发生,再喷施一次即可。

5 柑橘溃疡病症状与防治

叶片受害,正背面病斑隆起,表面粗糙,后期、病部中心凹陷成火山口状开裂,周围有黄色或黄缘色晕环。受害严重时,可使病叶脱落。果实受害初期病斑为黄色半透明病斑油胞状突起,顶端略皱缩,病健交界处常有一圈深褐色的釉光边缘。枝梢受害以夏梢为重。病斑特征与叶片上基本相似,但病斑隆起更显著,中央火山口状开裂更加明显。

溃疡病病原菌属细菌,侵染能力有限,只能通过植株体表自然存在的孔道,如气孔、皮孔,或伤口侵染。且只有在植物体表有水膜存在的时候细菌方能实现侵染。刚萌发的幼嫩植物组织,发育不健全,皮孔或气孔多处于封闭状态,细菌无法侵入。发育完全成熟的植物组织,体表多有蜡质层保护,病菌不易侵入。因此,当植物组织刚发育成熟,但体表蜡质层尚未形成的时候,是细菌的侵染关键期。此外,夏季大暴雨后,往往会在植株表面造成大量伤口,也有利于病菌的侵染。一些害虫发生严重,也会造成溃疡病大流行。在新梢停止生长但叶片尚完全转绿之前,及夏季台风、暴雨后,全园喷施38.5%氢氧化铜500-600倍液或2%春雷霉素1000倍或70%农用链霉素1500-2000倍或20%叶枯唑800-1000倍,可高效控制溃疡病的发生。

(作者单位:阜新市种子管理站)

猜你喜欢

疮痂炭疽病侵染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不同药剂配方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影响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核桃新品种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山核桃品种
辣椒炭疽病究竟该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