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环境与企业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研究综述

2017-07-09李书亮

市场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制度环境

摘 要:基于制度基础观的视角,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围绕制度环境对企业战略尤其是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的影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提升了对企业跨区域扩张的指导能力。文章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重点关注制度环境对企业跨区域扩张战略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制度环境;跨区域;市场扩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35 -03

一、引言

企业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对企业成长和发展很重要——适当的跨区域扩张不仅能增强母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增强跨区域市场的分部绩效;而不恰当的区域市场扩张战略,却可能会给自身造成重大损失。企业跨区域市场扩张是个动态复杂的战略问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一直是战略领域研究的热点。

随着新制度主义思潮的兴起,制度因素在企业战略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Peng(2002)提出的制度基础观(Institution-Based View)的视角,战略选择不仅仅是由行业基础观(Industry-Based View)和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所提倡的行业状况和企业特定资源决定的,制度条件作为一种独特的外生变量,其中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均可能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企业的环境战略屈从于制度约束,并实现动态交互,最终达成一个不稳定的力量均衡(高闯和关鑫,2010)。因而,考虑制度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的影响机制对于研究企业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其影响机制,Meyer等人(2009)则认为制度因素会通过内化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认知,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

对于制度因素的关注点在于制度环境的差异最终会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目前学术界对于制度环境对企业区域市场扩张战略影响——尤其是转型经济中的制度环境对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仍较为零散(蓝海林等,2010),很多制度因素尚未引入企业战略研究当中,研究框架不够严谨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Canabal & White,2008;吕源和徐二明,2009;吕源,2009)。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制度环境和企业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的相关研究,讨论如何构建成熟的制度环境以帮助企业更好实现跨区域成长。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制度环境

经济学派和组织社会学派对制度分别形成独特的认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North(1990)认为制度是约束企业行为、观念,并影响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则,并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以法律、政策为主)和非正式制度(以规范、文化为主)来讨论——该学派聚焦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塑造社会和组织行为中的作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彼此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等区域条件下,二者会存在区别,表现出正式制度约束主导环境或非正式制度约束主导环境。另一方面,组织社会学派代表Scott(1995)认为制度是组织或个体为了从外部环境中取得合法性与支持而需要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反映了环境对组织的期待;并整合了不同学科对制度的理解,提出了制度三系统理论模型: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及认知制度,每个组成部分都对企业的战略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比而言,组织社会学派更注重企业服从环境的合法性机制,这种服从有时需要以牺牲企业效率作为代价;并且企业只有遵循了公认的制度规则,符合当地政府政策、文化观念等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才会受到当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而在具体测量上,North的分类虽然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会便于界定和分析;而Scott的分类虽然被认为更有效,但是不够具体清晰,不便于对变量进行界定和可操作性的设计。

(二)企业跨区域市场扩张

而关于企业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Root(1987)认为跨区域市场扩张是企业将自身的产品、人员、技术等资源转移到其他国家的一种行为,进入模式是一种制度性安排。进入海外国家或区域的目的是应对国内市场饱和、增强国际竞争和开发新市场等(Deresky,1994)

总体而言,企业进入国外市场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出口、独资、合资,许可经营、特许经营、管理合同或者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另一方面,Hill,Hwuang和Kim(1990)認为不同的市场进入模式具有不同的内在特性,包括控制(Control)、资源承诺(Resource Commitment)和传播风险(Dissemination Risk),基于不同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不同,每种模式都有各自利弊,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择本身也体现了企业的发展和风险分担意愿。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是决定选择模式的重要因素(张一驰和欧怡,2001)。

三、制度环境与企业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关系研究

Chandler(1962)最早指出,企业需要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战略,因此必须重视分析评价环境。Meyer与Rowan(1977)提出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遵从制度环境的限制和规范。Meyer与Scott(1983)对组织环境中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进行了区分,指出制度环境是组织在环境中获得合法性和支持的基础条件。企业的发展方向要符合制度环境的期待(DiMaggio & Powell,1983)。Arregle,Hitt和Beamish(2013)对日本跨国公司在8个地区45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企业国际化进入某一国家的程度既会受到国家也会受到地区制度环境的影响。企业嵌入在国家特定的制度安排中,任何行为都需要考虑制度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国际商务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二者的具体影响而言,基于制度理论的视角,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基于企业对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风险与企业所取得的收益之间的权衡,也是为了获得合法性的妥协。政府政策是最基础的外部制度环境。一些学者认为东道国政府对某一行业的政策性倾向会左右企业的跨地区投资进入模式,如限制型的政策会影响某一产业或某一类型企业的发展,阻碍或限制国外投资;对于需要扶持的行业,当地政府可能会制定返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外国或外地企业向这一领域新建投资——因而,企业需根据当地政府的政策选择适合的进入模式。制度环境差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不同。在制度环境越差、政府干预程度越高的地区,由于政府在土地审批、开发和税收等方面有较强的控制权,也更看重关系基础和人情交易,企业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等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种)就较高。同时,如果东道国和母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越大,通过并购的方式可使跨国公司尽快实现海外经营的本土化;不过,基于企业文化的差异,随之的内部整合成本也会较高。

Johanson和Vahlne(1977)認为企业在市场进入时往往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原则,即国内经营—海外临近市场—全球性市场;在进入每一个外国市场时,也会从低投入模式到高投入模式进行过渡。Scott(1995)认为制度距离越大,合法性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跨国公司越难实现内部一致性。此时,跨国企业倾向于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而不是去并购一个现有的企业。Kostova和Zaheer(1999)认为制度距离较大会阻碍战略规则和组织惯例从母公司向子公司转移;竞争优势也会很难被复制到一个并购的子公司中。Kiss等(2012)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影响程度因不同国家制度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差异。

王庆喜与宝贡敏(2005)的研究发现,制度转型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在成长战略上呈现短期导向、家族经营和管理以及非规范经营等特征。整体而言,制度环境中政府关系对于民营企业成长的作用在降低。李孔岳(2007)的研究也表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渐趋成熟,市场会逐渐替代政府发挥作用。覃忠(2010)研究发现,政府关系正在被家庭关系所取代。

四、结论

企业的战略需要考虑制度条件的限制和规范,环境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因此,有效的制度环境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决策,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对政策等制度条件的准确把握(曾萍等,2014);而有效的制度环境建设能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尤其是企业跨区域扩张的不确定性较强,如何在环境限制下选择适当的进入模式是每个企业需要慎重对待的战略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处在初步阶段,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樊纲等,2011);尤其是目前处于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环境地区差异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多(邓腾智,2013),政府承担了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规范以帮助区域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目前关于研究中国企业跨区域经营行为的文献却比较少;也较少关注制度环境与企业进入模式的关系;考虑更多制度因素的影响,及建立制度环境与企业跨区域扩张的研究框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腾智.区域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樊刚,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201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高闯,关鑫.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与边界[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138-148.

[4] 李孔岳.私营企业关系网络与企业成长[J].学术研究,2007,(12):57-62.

[5] 蓝海林,汪秀琼,吴小节,宋铁波.基于制度基础观的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相关研究命题的提出[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6):77-90.

[6] 吕源,徐二明.制度理论与企业战略研究[J].战略管理,2009,1(1):14-22.

[7] 吕源.以制度理论为基础的企业战略实证研究方法[J].战略管理,2009,1(1):66-84.

[8] 孙永波.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83-88.

[9] 覃忠.民营企业的政府关系和家庭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4):48-56.

[10] 王庆喜,宝贡敏.制度转型与我国民营企业成长战略取向[J].财经问题研究,2005,(03): 57-60.

[11] 曾萍,张筱,邓腾智.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制度情境的引入与研究展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25-36.

[12] 张一驰,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计入模式研究述评[J].经济科学,2001,(04):11-19.

[13] Arregle J L, Hitt M A, Beamish P W. Do regions matter? An integrated institutional and semi-globalization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N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4(8): 910-934.

[14] Canabal A, White G O. Entry mode research: past and future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8, 17(3): 267-284.

[15] Chandler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2.

[16] Coeurderoy R, Murray G. Regulatory Environments and the Location Decision: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Foreign Market Entries of New-technology-based Firm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8, 39(4): 670-687.

[17] Deresky H.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and Culture [M]. New York, Wiley and Sons, 1994.

[18] DiMaggio P, Powell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42(2):147-160.

[19] Erramilli M. Entry Mode Choice in Service Industries[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0, 7 (5) :50- 62.

[20] Hill C W, Hwang P, Kim W C.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2):117-128.

[21] Johanson J, Vahlne J 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 8(1): 23-32.

[22] Kiss A N, Danis W M, Cavusgil S T.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ing Economies: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2, 27(2):266-290.

[23] Kogut B, Singh 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8, 19 (3): 411-432

[24] Kostova T, Zaheer S.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 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 64–81.

[25] Meyer J W, Rowen B.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3(2): 340-363.

[26] Meyer J W, Scott W R.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Ritual and Rationality [M]. Beverly Hills,CA: Sage, 1983.

[27] Meyer K E, Estrin S, Bhaumik S. and Peng M.W. Institutions, resources 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1): 61-80[J].

[28] 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9] Peng M W. Toward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business strategy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 19(2): 251-267.

[30] Root F R.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M]. Lexington Books, D.C. Heathand Co., Lexington, MA, 1987.

[31] Scott W R.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作者簡介:

李书亮,男,河南郑州人,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4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制度环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产学研演进态势析论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关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国家制度环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外部制度环境对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高管隐性腐败
技术高管、制度环境与技术效率
基于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的FDI绿色溢出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