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景观地域比较研究

2017-07-09杨蕊

市场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景观

摘 要:中国大运河作为沟通中国境内五大主要河流的纽带,将南北方差异较大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造就了既有各自特点,但彼此间又有密不可分传承关系的区域遗产景观。通过研究,梳理出“大运河”遗产廊道景观地域特点,对于在新时期展现与发挥、延续与发展中国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及大运河功能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比较研究;地域景观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60 -03

一、引言

自古至今,人们对中国大运河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随着运河的申遗,其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大运河某一段(点)的概述性或具体性研究,涉及角度也多为运河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价值评价等方面,而对于历史更迭中大运河沿线不断演变的丰富的景观全貌和景观特色的研究及对中国大运河分段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对中国大运河各段进行比较研究,为今后的保护发展之路提供借鉴意义。

二、中国大运河概况

中国大运河是由在不同时间及地理位置上的三个形态所组成,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连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涉及沿线27座城市,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

三、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地域景观比较

(一)中国大运河北京段地域景观

大运河北京段主要指通惠河。漕运繁盛时期,有“京师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仰哺于槽粮”“舳舻蔽水”的繁荣景象。北京故宫等皇室建筑大都用经大运河北上的临清、苏州等地贡砖筑起,因此,后人有“飘来的北京城”之说。

大运河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具有融合性与包容性的北京运河文化景观的形成。如北京三教庙,由祭奠孔子的文庙、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佑胜教寺、供奉道教创始人老子的紫清宫所组成,三座不同派别的庙宇呈品字形排列,虽形式各异,但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地安门至鼓楼一带的传统商业布局、什刹海周边的码头水市风貌,是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特点的景观;通州运河号子的旋律中融汇了山东民歌中的众多元素…此外,运河还孕育出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运河开漕节,它是古通州独有的大型文化活動,是因运河漕运繁盛而兴起的祭坝活动。

(二)中国大运河天津段地域景观

南、北运河与海河在天津三岔口处相交汇,使天津在元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促进天津的繁荣发展,形成特有的商业文化。如热情干练、能说会道的民风,“八大祥”“八大成”等老字号皆因“运(河)”而生。因此,有“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之说。

大运河的畅通,为天津特有的手工艺品杨柳青年画的创作带来丰富的题材、制作原材料及广阔的消费市场,为其蓬勃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天津本埠文化与运河外来文化完美融合的运河景观风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如受舶来文化影响,天津建筑大都具有西方流行风格或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建筑特色;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等都是因漕运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快餐文化”;南方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传播至此,与“拴娃娃”的天津求子民俗相融合,得以扎根发展;京韵大鼓、天津时调等曲艺在繁华的天津码头得以兴盛与传播。

(三)中国大运河河北段地域景观

大运河河北段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等河段构成,水流向北。此段运河流向与河道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得较好,不但遗址线路清晰,体系完整,具备较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系统,而且运河两岸居民的民俗、民风及生活面貌也保存得较为完整,具备“原生态”的特征,有力展示出了北方运河的独特之处。得以完整展现和保存的“三弯抵一闸”的河道形态和“糯米砂浆”古法筑造运河大坝的独特建筑工艺等,便是这一“原生态”的最好体现。

直到上世纪河北段大运河上依然有往北运输瓜果鲜货大米、往南运输布匹百货的船只往来,码头上人员咱动,船工号子等响彻运河两岸,场面热闹非凡。“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东看粮,西看房,运河两岸看衣裳”,吴桥杂技、京东大鼓、沧州武术…向我们诉说了这里曾帆樯林立,货物满仓,船只往来穿梭的繁华景象。

(四)中国大运河山东段地域景观

山东运河又称鲁运河,即元朝的济州河与会通河,明朝时合称为会通河,由南运河、鲁运河等河段组成,济宁以南河段仍可通航。山东运河是古代大运河“弃弓走弦”的关键一环,在直接利用天然水系作为运河水道的基础上,辅以闸坝等水利工程设施,不仅保障了大运河的顺利通航,且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景观风貌。据《山东运河备览》统计,明清会通河在临清至徐州段有闸50座,成为大运河上设置闸坝最多的河段,因而山东运河又被称为闸河、闸漕等。山东段大运河不仅水利工程设施最为密集,且工程技术含量最高。由白英老人设计的济宁南旺分水工程是一项可与都江堰媲美的杰出水利工程,它与有“运河之心”之称的泰安东平戴村坝工程的完美结合,使汶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保障了京杭大运河四百多年的畅通,创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运河的开通使以儒家正统学说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景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山东运河沿岸建筑呈现南北文化融合的特点,商业街巷则具有南方弯街曲巷的特点;既有因运河而生极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清真晏、运河风情晏,也有南北风格交融的江米鸡、糁、菜煎饼、花轿鱼;运河民谣、山东快书、京剧、运河花鼓、聊城木版年画、济宁毛皮制作技艺等在运河沿岸勃兴与流传;微山湖鱼俗、南阳夜市等,不仅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反映了当地渔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孕育出记载山东运河沿岸繁荣景象的《金瓶梅》《水浒传》《老残游记》《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世界名著;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麦豆种植面积缩小,棉花、梨枣、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商品生产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五)中国大运河江苏段地域景观

大运河江苏段包括中运河、里运河以及江南运河,不仅基本保存完好,而且仍在发挥航运、灌溉、泄洪等功能,是目前大运河通航条件最好、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它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运河和苏北(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运河。苏南运河是大宗建材等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苏北运河则是我国“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江苏作为千年运河的起点,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历程,最具运河遗产的多元化特征,各遗产点与运河的行政管理、漕运、盐运、经济、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联系密切,促使江苏成为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心。

江苏段大运河沿线的运河文化南北差异显著,风情与韵味各不相同。苏南以苏州为代表,属吴文化圈,无论是民居建筑、商业街,亦或是园林,都体现着吴文化的基本共性,但顺运河而来的各方文化将吴文化稀释、变异,使其形成自己的特色。如镇江的京口文化、移民文化。这里的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随着运河的发展变迁而衍生变化,保留完整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格局,透着枕河人家的原汁原味,是运河水文化的典型代表 。锡剧、江南丝竹、惠山泥人、紫砂制作、十庙庙会与八庙迎神赛会等民风民俗,则是枕河人家生活方式最直接的体现。

江北以徐州为代表,建筑、工艺、宗教、民俗、商业文化等大都具有南北交融的特征,完美地诠释了兼容并蓄的大运河文化。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的瘦西湖,反映了大运河沿线经济的繁荣和由此而生的文化发展情况,是与大运河带来的思想、文化、技艺的交流和汇集密不可分的运河文化景观;融“南秀北雄”于一身的扬州园林文化风格独具,突出表现了运河的融汇贯通与兼容并蓄,著名江南私家园林—个园,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宝贵遗存。

(六)中国大运河浙江段地域景观

大运河浙江段主要是指江南运河的一部分以及浙东运河,如今依然发挥着运输、泄洪、灌溉等功能。

浙江段运河造就了一批“因运河而生、而兴”,成街河布局的历史文化名城;“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景观,形成姿态万千的运河桥文化与船文化;加之富有江南特色的古朴棚街和灰墙黛瓦的江南民宅林立,小桥流水和青石板路贯穿静谧安详的古巷街道,使这里的运河文化具有典型的江南文化特色。

徽派、宫廷及西洋建筑共生、共存,吴越民风民俗交融,儒释道洋并存,融汇南北表演形式的评话、弹词、小热晕、余杭滚灯等,见证了运河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七)中国大运河河南、安徽段地域景观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期间开凿的通济渠北段和永济渠南段,安徽段则属于通济渠南段。由于历史、气候等原因,这部分运河遗址大都“沉睡”在地下,宿州泗县境内运河故道是通济渠段仅存的“活遗址”,也是隋唐大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完整地保存了隋唐大运河的原始风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及泄洪功能,被称誉为“活态运河”。又因缺少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只有通过相关考古研究来了解其“前世今生”,如从安徽段运河出土的动物遗存中发现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种属上都不逊于当地水产品的海产品,说明运河对此地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堤烟柳”“汴水晴波”描绘了当年运河千里长堤的繁华盛景,沿岸的繁塔、延庆观等建筑,体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木兰传说、豫剧、洛阳宫灯与面塑、郑州葛记焖饼,被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具有南北唱腔交融特点的泗州戲等,真实反映了当时运河两岸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现了运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运河的遗产廊道景观地域特征进行了比较,江苏、浙江段运河本身多具有江南委婉、玲珑、细腻的水乡文化特色,山东以北的运河则多具有北方典型的粗犷、豪放的文化特点,但在运河的影响下,形成柔弱中带有刚韧,坚韧中又不失婉约的兼容并蓄的运河文化,使得运河风貌景观极具地域特色、融合特色及时代特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如何使这些文化遗产重现旧时风采,放射夺目光辉,将是我们这一代的任务与使命。

参考文献:

[1]通州新闻.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古文化的源头[EB/OL].http://www.dayuntongzhou.com/zhdt_2012/2012/xinwen/tongzhou/zoujintongzhou/huaijiu/2012/0417/66883.html.

[2]刘萍.大运河申遗的河北记忆[N].河北日报,2014-6-24(5).

[3]刘梦.《述沧州诗》.

[4]齐鲁晚报.山东运河之[EB/OL].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31212/ArticelB01002FM.htm.

[5]赵春雪.山东运河的开发历史及其旅游对策探析[J].科技视界,2012(26):5-8.

[6]王云.运河改变的齐鲁民风[J].走向世界,2012(16):20-24.

[7]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8-13.

[8]扬州晚报.瘦西湖:与运河相通互动[EB/OL].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4-06/16/content_591510.htm.

[9]陈菲,韩雪.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策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8):64-68.

[10]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06).

[11]杨一平.大运河安徽段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D].安徽大学,2014.

[12]宫希成.大运河安徽段考古发掘与研究[N].安徽日报,2014-7-14(7).

作者简介:

杨蕊,女,山东泰安人,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景观平面图》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创意涂鸦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