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核心问题促进深度学习

2017-07-07陈捷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江苏 苏州 215228)

摘 要:本文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本位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提炼等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谈起,探讨教师如何抓住核心问题,在小说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说教学;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本位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提炼等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和独特的阅读体验被抹杀。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只停留在被动且浅层的学习阶段。

在笔者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以《孔乙己》为例,以往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初读课文后请学生概括小说大意,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然后逐段进行品读赏析,并设计了很多问题,包括作者如何描写人物、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并由此归纳小说的思想主题,等等。几节课讲完之后,学生貌似理解了这篇作品,也能应付常见的考试习题,但是所谓学到的东西,都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记笔记而得来的。这样的学习,学生很被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这样的现象让身处教学一线的笔者警醒。反思自己在小说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此类现象,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想着自己教什么、如何教,却对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缺乏研究。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是要看学生到底学得如何,即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使自己具有应有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原来以教师为本位出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语文知识,却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难有成效。因为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必须依靠学生长期的、自发的、有深度的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并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地记忆。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的特点,正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所需要的。那么,如何在小说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下文依然以《孔乙己》为例进行分析。

一、预习环节的深度学习

笔者在新授课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在通读这篇小说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主要是自己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是对某个词或某句话的理解有疑问,也可以是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等提问。之所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并记录在作业本上,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读有所思,由原先通读课文了解小说大致内容的浅层學习,向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深层学习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在预习小说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有意识地串联起原本可能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就应该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新授课时,笔者的教学设计围绕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和人物展开。设计了以下核心问题(教学环节)。

一是“请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哪个故事情节最为精彩?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其次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说明其精彩之处(即说明理由)。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处涉及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写作表现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和补充,学生对这些手法的作用能有更为直观的体会,因为这是学生经过比较、选择做出的回答。比如“这个情节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这比完全站在教师立场上的提问式分析更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解故事情节、比较选择、联系迁移应用已有知识的深度学习。

二是“请学生以小说中某个人物为叙述者,讲述关于孔乙己的故事”。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看起来和以往“请学生概括小说大意,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差不多,实则暗藏玄机。“以小说中某个人物为叙述者”会使学生发现,小说中不同的人物看到的孔乙己是不一样的,继而引发“小伙计、掌柜、酒客、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追问和思考。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渐渐深入佳境,而不再浮于表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进入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逐渐深入的阶段。

三是“通过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几句话描述或概括孔乙己留给你的第一印象)”。这个问题旨在将学生的思考由上述“小说中某个人物眼中的孔乙己”引向“我眼中的孔乙己”,从而完成“从文本出发,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教师未加分析,而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意在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也许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认识并不全面,但通过数位同学的发言,学生脑海中已经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为第二课时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的教学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请学生寻找涉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完成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学生在自己寻找、分析的过程中学到了作者是如何利用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实现人物形象塑造的。这对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水平,并借鉴作家优秀表现手法运用到日常习作中去,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课时的教学围绕“探讨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展开,学生就孔乙己自身的原因、生存环境对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发言,最后指向其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发了对小说思想主题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小说三要素中“典型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描写对表达小说思想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以说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隐身于幕后,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质疑、讨论、发言,自行完成了对这篇小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处在积极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以往。学生课前预习所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在他们学习这篇小说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获得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课后的深度学习

笔者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续写《孔乙己》的作业,学生对孔乙己最终命运的走向意见不一,有悲惨死去说,有历经坎坷说,有得以善终说,既体现出学生对小说本身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又体现了学生本人对生活和命运的不同认识。有些学生的续写自觉运用了从这篇小说中学到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相信多加练习后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笔者以小说《孔乙己》为例,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些反思及探索。深度学习,为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提供了一个可能实现的途径,值得我们为之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作者简介:陈捷(1980— ),女,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