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基础:划分内容层次,概括内容要点(一)
2017-07-07杨志芳
杨志芳
上一讲我们明白了现代文阅读的思维特点:“四个意识”(审题意识,文体意识,文本意識,规范意识);“一个首先”(题源写的是什么)。而现代文阅读答题还必须具备一个基础:划分层次、概括要点。因为,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析材料在文中的作用,筛选有效信息,赏析一段文字的表达艺术,概括文章主题,都需要划分内容层次、概括上下文有关内容的要点。阅读实践中往往存在的偏差是,将“概括内容要点”简单理解为“概括段落大意”或“文章中心(主旨)”,而方法上仅仅着眼于首尾中心句或固定的答题表达模式。纠正这些偏差,需要真正掌握有关知识与方法。
例:20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
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原语段]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犤注犦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淳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题源明确,就是散文第②段。题源写的是什么?也就是第②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第②段整体写建安雕版,从叙写对象或“我”的“猜想”(评价)内容看,分为两小层:前一层叙写了“建阳雕版”的历史意义(承担文明传播),或者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的地位;后一层叙写“建安版图书”的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或者建安版图书具有民间感。指令笼统,因为第②段承接第①段而写,“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第②段的内容要点与下文内容的关系。这就需要分两步思考:一是“确定”下文写了什么,这就要划分层次,概括要点;二是分析第②段内容要点与下文各个内容要点的关系。分析散文下文内容,主要写“四堡雕版”,从叙写内容看,分两大层:一层写四堡雕版的衰落,一层写建安版图书的匮乏流失(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根据第②段与下文要点的关系,便可以明白②段的作用:
(1)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叙写建安雕版(建安版图书),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2)叙写建阳雕版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的地位很高,与后文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3)写建安版图书的民间感(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而现代却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4)表达作者对建安雕版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2016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题目只是提示了题源是全文,写的是什么?正是指令所在。指令明确: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即结构层次。这里明显分两步“确定”:按一定依据划分层次;概括每一层的要点。层次结构与论述思路,略有区别。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层次间的关系,明确如何展开论述的,并以序词表达,则为全文论述思路。因为是论述文体,划分层次的依据可以根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来考虑。全文第1段,由《西游记》孙悟空成长过程(材料)引出一个人生哲理(观点)“成人不自在”,实际上揭示全文论述的观点。可为第一层。第2段依次讲了:孙悟空出生摆脱了社会关系;寻仙问道,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从生死符中勾去名字,拥有了绝对“自由”。概括起来:阐述孙悟空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对孙悟空的阐述当然不是目的。接着第3段以“但是”转折,阐述孙悟空的另一面,即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引出结论:“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这材料说孙悟空的目的,由材料到观点,明显为一层。接下来的第4、5段,阐述孙悟空真正长大是经历了两个过程:第4段阐述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社会规范,才真正长大成人;第5段,讲孙悟空西天取经是收心敛性的过程,从而引出观点“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什么“过程”,必须“确定”,显然,就是孙悟空长大的两个过程。最后第6段,是对上面5段论述的总结:人的成长面临“自在”(自由)与“成人”(约束)两难处境,人生在这种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归纳上面分析,便可得到如下答案: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划分层次依据:文体内容特点,表达标志。
文章总是由句以及由句形成的句群或板块按一定思路组成的,而每一个句群或板块内容相对集中,句群或板块之间的分界或关系存在明显的内容特征、关系特征或表达标志。一般来说,划分层次的依据如下:
记叙文与散文:内容表达(记叙或描写)对象转换;内容涉及的时空变化;内容的逻辑层次关系;
论述类文本:论述对象的变化;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的转化;论述对象或材料间关系;论述展开的逻辑关系。
表达标志:体现上述关系的语言及标点符号标志。
例1:2015江苏卷《罗丹的雕刻》。
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原文段]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阅读这段论述,明显发现论述对象在发生变化:雕刻一(雕刻家)的创作一雕刻作品中看到的日常生活描写。针对论述对象的主要观点分别是:“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概括句);“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重点在“但是”后);“日常生活的描写,……那是附带的配曲”(重点在“然而”后)。依据这些标志,第一段可分为三层:先提出观点——“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并对其进行举例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雕刻家)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并对其进行因果论证,这是第二层;最后一层是对上文两个观点的补充说明,使论述更严密。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即可。
归纳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例2:阅读梭罗《神的一滴》节选。
概括这一段的主旨。
[相关语段]
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阅读语段,“然而”转折标志语段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层次,表明内容的重点在后面,主旨概括也落在后一层内容。前一层次点出人类对瓦尔登湖的侵扰与污染,后一层次是对瓦尔登湖的赞美和高度评价。“然而”之后,以三个“还是”把内容分为三小层,分别赞美瓦尔登湖的顽强、年轻、充满神秘和活力、充满欢乐和喜悦。
这三小层是并列关系,整合其要点便是这一段主旨:高度赞美和评价瓦尔登湖仍然保持年轻、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感到喜悦。
概括内容要点:依据表达特点,针对指令“需要”
1.现代文内容表达有哪些特点
现代文内容表达常分为概括(面)与具体(点)两种。
记叙文与散文:概括,一是对部分或全部叙述描写内容的概括;一是作者对所描述的材料的感悟或评价。具体,一是对概括内容的具体叙述和描写;一是对概括内容的拓展、充实和丰富。
论述类文本:概括,一般指观点(论点)或结论;具体,一般指论据的表达与分析。
两种具体,都存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具体化的特点。
2.概括内容要点:依据表达特点,针对指令“需要”
①针对指令(设问),根据内容表达特点来概括每一层或每一段的内容要点。
记叙或描写:依据对象、时空,或者感受,抓住概括句(首尾概括句,承接与过渡句),明白叙述、描写或感受的对象,陈述表达的内容要点,明确类属,即哪一方面哪一角度。
议论或抒情:依据对象、观点态度、材料,抓住概括句(首尾概括句,承接与过渡句),明白议论或抒情的对象与要点。
例1: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
概括文中这一家的生活风格。
[原语段]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语段开头说明“我可以确定”“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可见“生活风格”是“气味”的象征意义,也是“我”的一种判断或感悟。整个语段明显分为两大层,开头一句话是概括,下面是具体的阐释表达。怎样的“生活风格”?需要通过语境中的信息不断“确定”。具体阐释部分,涉及“判断”“感悟的”语言标志有“觉得”“使人感到”“在我的印象中”等,据此可以分为三层:第1层,前面是“具体叙述”,“觉得”是概括,“风格”是“有一股子认真劲”;第二层,前面是“叙述”,“感到”后是概括,“风格”是“实打实,没有半点子虚头”;第三层,“这些”是指代前面的内容,“给人”“印象”是概括,“风格”是“富足而质朴”。
归纳答案:这一家人过日子有股“认真劲”“实打实的”“富足而质朴”。
②根据“需要”概括每一层或每一段的中心或主旨。所谓“需要”:根据题目指令,有时候,需要整合概括一段的主旨或某方面内容要点;有时候需要分层分条概括表达要点。
例2:阅读《淳朴的嗜血者》选段。
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原语段]
我對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语段开头“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是概括句,但怎样的感情(态度)并不确定,需要依据语境“明确”。中间“可是”表示转折,但句子明显表达两层意思,是一个过渡句。前一分句承上,明确了对李逵的情感(态度):亲近。后一分句启下,但“理性选择”需要“明确”,读下文,“谁愿”句表明“选择否定、排斥”,后面是原因解释。根据指令“需要”作者对李逵的态度需要整个两个方面。
归纳答案: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例3:阅读《巴尔扎克葬词》选段。
作者从哪些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
[原语段]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从评价的对象看,语段明显分为两层:前一层评价巴尔扎克,后一层评价其作品。从题目指令看,概括的内容在后一层。其中的语言标志“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表明,评价作品分三层。而三层中的标点符号“。”“;”又暗示三层间结构为总分关系。“看见”“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表明评价的是“人间喜剧”的整部书;“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表明评价的是内容,是小说反映了社会现实;“既是观察又是想象”(创作中的虚构艺术),“有大量的真实”也有“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表明创作风格、文学功能。针对指令“需要”,“从哪些方面”,“需要”明确角度,也“需要”分条回答。
归纳答案:①整体评价其作品,认为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②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③从文学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