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解析及佳作展评
2017-07-07韩延明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试题设计有四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生活。题目的指向是要让学生要关注自身,这样的题目更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二是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学习反思。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作用,思考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三是指向反思总结。要求比较语文学习的三种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四是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的特点,要求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阐述三种途径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影响,任务明确。
解读本题要重点从语文素养怎么形成的角度思考和切入。这点看似容易,其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虽沉浸于“素养”之中,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却并不一定关注和思考过语文素养“怎么来”的问题。不过,题目体现出了很好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核心素养的形成渠道—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个途径。“比较”三种途径,既是要求,其实更是提醒,最简明的办法是选择其一,直接立意和阐述。但题目中并没有“你赞同哪一种”之类的表述,所以,综合考虑不同途径也是可以的,而且更利于观点的综合性、辩证性,这也更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如果只抓住题目前面的话,从语文素养的作用角度立意,则有偏离题目要求之嫌。
面对这个题目,考生都能有话说,能够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但要想切合题意,写得精彩,凸显亮点,获取高分,也很不容易。这就需要考生关注到学科内与学科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既要有知识的积淀,还要有思维的深刻;既能埋头学书本,又能放眼看天下;既能论得有理,还要显得有趣,避免干巴空洞——这就需要在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上“做文章”。
【佳作展评】
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一考生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課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我们原本不善于“说”,正是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渐渐变得能说会道。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在对《荷塘月色》的品读和鉴赏中,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在对《拿来主义》进行品读和领悟中,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在对《宇宙的边疆》的品读和理解中,感受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正是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完成的。毋庸置疑,课堂有效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此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辅助手段,不可小觑。
[点评]
本文亮点频出,获得一致好评。首先,文章运用总一分一总式安排结构,起笔开宗明义,亮明观点;主体部分充分展开,纵横剖析,内容丰富,说理透彻;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照应开头,逻辑严密。其次,条分缕析,井然有序。“首先”“其次”“再次”“最后”领起各段,眉清目楚,层次分明。再次,文采斐然,情趣与理趣并融。大量排比句的使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既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感召力。
语文素养“三步走”
一考生
语文素养真奇妙,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语文素养的高低,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通过“三步走”的途径,即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步,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教学结合,教学相长,“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快速、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学习宋词这些内容时,老师引导我们先学习“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再学习“婉约派”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从而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了整个宋代的词貌。特别是老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明白了写作时怎样去立意和扣题,怎样去打造“凤头”,充实“猪肚”,雕琢“豹尾”。一句话,倘若连老师讲授的课内知识都没掌握好,又何谈语文素养呢?
第二步,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的时间有限,接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书山迢迢,学海茫茫,我们只有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继续追寻林冲的足迹,一起上梁山,战方腊,体会江湖凶险和侠骨柔情。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課外阅读,哪来对“四大名著”的全面、深入了解呢?功夫在课外,只有抓住8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多读多看,才能保证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自然就会带来“质”的飞跃。
第三步,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实践相对于听说读写来说,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体验过程。只有脚踏实地躬身实践,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因为赵括夸夸其谈,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从而夜郎自大,全军覆没,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苏轼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也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这些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有效保证,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语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修炼完满的,或许每个人的途径都不尽相同,但“三步走”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只有“三管齐下”,步步为营,我们的语文素养才能步步提升,日臻完美。
[点评]
这篇文章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其亮点有三:其一,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运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设置三个分论点,全方位、多角度展开论证,形式优美,结构匀整,又不偏不倚紧扣材料,立意精准。其二,完全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全文从“我”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内容饱满,亲切自然,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其三,素材丰富,有理有趣。文章大量选用课本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名言警句使用恰到好处,增添了文采和说服力。
课堂有效学,语文素养高
一考生
众所周知,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大多数人认为,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但我认为,我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老师的课堂有效教学。
提升语文素养的第一步是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会千方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老师们精心准备,倾其所有,像播种机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知识的种子。在老师默默的耕耘中,我的知识基础打得越来越牢固。记得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周,语文老师就会要求我们尽量把整个生字表给记牢。压力就是动力,本来半年的基础知识,老师仅用一个月就先引导我们“过关斩将”了。随后,我们学习课文,背诵课文,就轻松多了。老师运用“提前读写”教学法,让我们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又带着积累的字词进行新的阅读。就这样,老师把我们领进知识的百花园,我的基础知识日渐增多,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师在课堂有效教学中,不仅让我们夯实了字词句和背诵等基础,还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口诀法,轻松解决了我们的学习难题,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比如对唐宋八大家,我们总是记不牢,老师总结口诀说:“唐韩柳,宋三苏,曾巩安石欧阳修”,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了。再如讲到《望海潮》杭州“西湖十景”这一课时,老师总结口诀说:“三苏断双柳,花雷平南曲”。这样,我们面对繁杂的“西湖十景”,都能脱口而出:三潭映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曲院风荷。因为课堂有效教学,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今,我们博闻强记,见多识广,这不都是语文综合素养的极佳表现吗?
同时,语文素养的提升,还得益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我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作文课时,经常教诲我们“作文先做人”,文以载道,人品和文品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满江红》时,我们的爱国激情在老师那撼人心魄的诵读之中,瞬间爆发出来,就像火山一样,久久荡气回肠,余温不烬。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实在是太重要了。特别像我们这样的留守生,爸爸妈妈长年累月不在家,爷爷奶奶又不知道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像无拘无束疯长的野草,如果没有课堂有效教学这块沃土的滋养,怎么会有绿草如茵的春天啊?所以说,课堂有效学,语文素养高。
[点评]
文章开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顺势亮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紧接着,作者从夯实基础知识、巧妙运用口诀、培养健全人格诸方面,结合自己活生生的学习生活实例,论述了课堂有效教学对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素材真实可信,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共鸣,没有丝毫的空洞感和枯燥感。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结尾照应标题,强化观点,完满收束全文。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特蕾莎修女在获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我在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给贫穷、困苦的人一双温暖的手。”她有一次从下水道中救起一个奄奄一息的流浪者。那人不断咒骂着命运给予他的苦难与不公。特蕾莎修女将他带回修道院,亲自给他擦身、喂粥,为他换上干净衣服,然后守在他身边,紧紧握着他的手。几小时之后,流浪者死去了,可他的最后一句话不再是咒骂,而是一句微笑的“谢谢”。
站在特蕾莎修女或流浪者的角度,你对此有什么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
这则材料有两个叙述对象,至少有两个立意角度。题目要求从二者中选择其一,谈谈感想,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1.从特蕾莎修女的角度审视:特蕾莎修女为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正如她自己所言:“我在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给贫穷、困苦的人一双温暖的手。”她用温暖的手温暖了贫困的人,也温暖了这个世界。对流浪者的悉心照料,就是最好的注脚。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细节,用特写镜头展现特蕾莎修女的一片爱心,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这样的场景何止千万?从特蕾莎修女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爱”!正是这种人间大爱,使特蕾莎修女获得诺奖的殊荣,也挽救了无数的贫困者,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由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关爱的力量。多一分关爱,就少一分痛苦,少一分咒骂,少一分失望。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分爱,这个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勿以善小而不为。一颗微不足道的善心,一次不经意的出手相助,可能会温暖一颗冰冷的心,拯救一个绝望的人。可以说,小小的举动,大大的善举。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特蕾莎修女用真诚打动了流浪者,感化了流浪者,让他忘却痛苦,摒弃诅咒,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人世。流浪者的转变,靠的是特蕾莎修女真诚的帮助,无私的关爱。
2.从流浪者的角度审视:流浪者先是内心装满苦难,咒骂命运对他的不公;后来得到特蕾莎修女的精心照料,虽然他最终死去了,可他是带着微笑的“谢谢”而去的。由此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学会感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虽然流浪者回馈的只是一声“谢谢”,但他心灵得到了洗礼,懂得了感恩,实属不易。②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光明。世界之大,不可避免会有阴暗面,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用心发现美,讴歌美,传递美——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韩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