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模式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及效果评价
2017-07-07任敬刘小英
任敬 刘小英
·护理研究·
综合护理模式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及效果评价
任敬 刘小英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综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宣教、心理干预、生活干预等措施。观察2组护理前后心肺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预计值(FEV1% pred)]、生活质量评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并对护理后效果和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组护理干预后LEVF、6MED、FEV1、FEV1/FVC、FEV1% pred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干预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综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主动参与护理、知识掌握、自我护理认知、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显著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是我国心脏疾患中的常见病,其导致的心力衰竭占8.1%~10.1%,发病原因为支气管、肺疾病,胸口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肺动脉高压[1,2]。Chen等[3]研究发现,<70岁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男女患者,住院率相近,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脏事件密切相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诊断后6年病死率为23.5%,其中心力衰竭占48.8%[4]。Nesbitt等[5]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机体、心理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Boyne等[6]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因此临床工作中加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理衰竭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2.4±12.3)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11.6±3.6)年;心力衰竭分级:Ⅰ级22例,Ⅱ级35例,Ⅲ级13例;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支气管哮喘16例,慢性支气管感染14例,支气管扩张6例,肺结核4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综合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3.4±11.3)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10.9±3.9)年;心力衰竭分级:Ⅰ级10例,Ⅱ级18例,Ⅲ级7例;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支气管哮喘9例,慢性支气管感染6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结核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1.9±12.4)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12.3±4.0)年;心力衰竭分级:Ⅰ级12例,Ⅱ级17例,Ⅲ级6例;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支气管哮喘7例,慢性支气管感染8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结核2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心力衰竭分级、原发疾病分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7]和“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相关诊断标准;②原发疾病为肺源性;③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诊疗和各项检查;④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②有精神疾患者;③理解能力较差,有沟通障碍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对治疗过程中药物成分过敏者;⑥患者和(或)家属不配合试验,中途退出者。
1.3 护理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护理评估:a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有无肺性脑病;b评估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c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皮肤和黏膜,查看水肿部位和程度。②护理措施:a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时可采取半坐卧位或高枕位,下肢水肿患者应抬高下肢,恢复期患者适度活动;b患者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的饮食,病情严重者可给予半流食或鼻饲饮食,尤其注意水肿者,限制水喝钠盐的摄入;c持续低流量吸氧,使用呼吸机者按照机械通气相关护理常规进行操作;d保持呼吸道通畅,知道和估计有效咳嗽和排痰;e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患者出现肺性脑病表现。
1.3.2 综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①宣教:采用展板、发放相关印刷品、播放相应宣传片等措施,给予患者疾病及治疗的相关信息,减少患者焦虑情绪。由于患者伴有心力衰竭不能长时间静坐或站立,利用科室微信公众号作为沟通平台,增加医患、护患沟通,及时、准确的解答患者疑虑,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②心理干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程迁延,病情反复,使患者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护士应多于患者接触、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之更好的配合诊疗。③生活干预:a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锻炼;b指导患者进行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改善患者肺功能。
1.4 观察指标
1.4.1 心肺功能:观察2组护理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预计值(FEV1% pred)。
1.4.2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2组护理前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进行评价。
1.4.3 护理效果评价:观察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主动参与护理、知识掌握、自我护理认知、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1.5 疗效评价 (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肺功能、自护能力、不良心理情绪有显著改善;(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肺功能、自护能力、不良心理情绪有所改善;(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心肺功能、自护能力、不良心理情绪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2组护理前后心肺功能比较 2组护理干预前LEVF、6MED、FEV1、FEV1/FVC、FEV1% pre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干预后LEVF、6MED、FEV1、FEV1/FVC、FEV1% pred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心肺功能比较 ±s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综合组比较,#P<0.05
2.2 2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组护理干预前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干预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综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护理干预后护理效果评价 综合组主动参与护理、知识掌握、自我护理认知、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治疗效果比较 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通常经受较为痛苦的过程,导致生理功能下降、生活质量较差,再住院率较高[9]。Testa等[10]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心率衰竭并存,可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Bauldoff等[11]对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改善患者自我管理,增加个性化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信心,改善睡眠、焦虑抑郁等。因此,患者住院期间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表2 2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n=35,分,±s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综合组比较,#P<0.05
表3 2组护理干预后护理效果评价 n=35,例(%)
注:与综合组比较,*P<0.05
表4 2组治疗效果比较 n=35,例(%)
注:与综合组比较,*P<0.05
本研究主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了宣教、心理干预和生活干预。(1)宣教:可以给患者提供最直观的信息,由于多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理衰竭患者年龄偏大,选择合理的宣教方法成为患者获益的主要途径。Gilmour等[12]进行调查发现,70.6%患者住院期间平均受到护理教育的时间≤20 min,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患者获得相关建议和疾病认知的途径包括:通俗易懂、便携的疾病诊疗宣传手册,网络和社交媒体资讯提供能。本研究采用了上述方法,并通过微信平台增加了医患、护患的互动。(2)心理干预:由于患者病程迁延,病情反复,患者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Gren等[13]对15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护士面对面沟通、咨询,多媒体和书面宣教,发现综合护理模式对解决患者心理疾病、提高患者认知水平有重要作用。Dekker等[14]对41例心力衰竭伴有抑郁症患者进行认知疗法干预护理,发现患者抑郁症状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且干预组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护士对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无事件生存率。(3)生活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有重要作用。Shao等[15]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盐、液体摄入的护理干预,发现患者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明显降低。Donner Alves等[16]将406心力衰竭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对饮食的干预,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减少饮食中钠和脂肪的摄入,发现干预组患者营养知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热量、脂肪、钠摄入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显著手段,医疗服务,尤其是护理人员应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17]。本研究发现,2组护理干预后LEVF、6MED、FEV1、FEV1/FVC、FEV1% pred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干预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综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主动参与护理、知识掌握、自我护理认知、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通过护理干预后,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显著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 周京敏,崔晓通,葛均波.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概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12:1018-1021.
2 Peacock AJ,Murphy NF,McMurray JJ,et al.Anepidemiological studyof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Eur Respir J,2007,30:104-109.
3 Chen Y,Li Q,Johansen H.Age and sex variations in hospital readmissions for COPD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and cardiac comorbidity.Int J Tuberc Lung Dis,2009,13:394-399.
4 Pywaczewski R,Maciejewski J,Bednarek M,et al.Causes of deaths in COPD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a 6-year follow-up.Pneumonol Alergol Pol,2015,83:193-202.
5 Nesbitt T,Doctorvaladan S,Southard JA,et al.Correlates of quality of life in rural patients withheart failure.CircHeartFail,2014,7:882-887.
6 Boyne JJ,Vrijhoef HJ,Spreeuwenberg M,et al.Effects of tailored telemonitoring onheart failure patients’ knowledge,self-care,self-efficacy and adherenc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Eur J Cardiovasc Nurs,2014,13:243-352.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8-122.
8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49-461.
9 Wang SP,Lin LC,Lee CM,et al.Effectiveness of a self-care program in improving symptom di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ongestiveheart failurepatients:a preliminary study.J Nurs Res,2011,19:257-266.
10 Testa G,Cacciatore F,Bianco A,et al.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nd long-termmortality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chronicheartfailure.Aging Clin Exp Res,2017,21:720-725.
11 Bauldoff GS,Housten-Harris T,Nunley DR.Cardiovascular consequences of pulmonaryhypertension.Nurs Clin North Am,2008,43:17-36.
12 Gilmour J,Strong A,Hawkins M,et al.Nurses andheart failureeducation in medical wards.Nurs Prax N Z,2013,29:5-17.
13 Gren S,Evangelista LS,Hjelm C,et al.Dyads affected by chronic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 study evaluating effect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to patients withheart failureand their partners.J Card Fail,2012,18:359-366.
14 Dekker RL,Moser DK,Peden AR,et al.Cognitive therapy improves three-month outcom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heart failure.J Card Fail,2012,18:10-20.
15 Shao JH,Chang AM,Edwards H,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elf-management programme improves health-related outcomes of older people withheart failure.J Adv Nurs,2013,69:2458-2469.
16 Donner Alves F,Correa Souza G,Brunetto S,et al.Nutritional orientation,knowledge and quality of diet inheart failure:randomizedclinical trial.Nutr Hosp,2012,27:441-448.
17 Tung HH,Lin CY,Chen KY,et al.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self-care and quality of life inheart failurepatients.Congest Heart Fail,2013,19:E9-E16.
10.3969/j.issn.1002-7386.2017.13.041
056001 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R 473.5
A
1002-7386(2017)13-2061-04
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