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农村三产融合研究①
2017-07-06刘丰华吕玉花
刘丰华 吕玉花
摘 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重要举措,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新野县作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示范县,主要依托“新野肉牛”“新野蔬菜”和“新野棉纺”通过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集聚集群提高价值链、三区联动带动产城互动来促进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加快城乡一体,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新野县农村三产融合研究,将为河南省其他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野县 三大产业 三产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c)-109-02
新野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最南端,与湖北省襄阳市接壤。作为河南省已列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7个示范县之一,新野县依托传统的“新野肉牛”“新野蔬菜”“新野棉纺”三大产业开始三产融合的探索实践,“三大产业”也成为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压舱石。“新野肉牛”常年存栏母牛约6万头、肉牛约12万头,出栏约10万头。“新野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约35万亩,产量约18亿公斤,提供就业岗位约3.5万个;“新野棉纺”拥有大型纺织服装企业121家,纱锭190万锭,织机3000多台,带动4万多人就业。新野县创造性依托三大优势产业,通过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集聚集群提高价值链、三区联动带动产城互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过新野县近些年来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如图1所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野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966元高于同期南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700.5元和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96.74元。
1 新野县农村三融合主要实践
1.1 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
产业链是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在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中,率先将产业链的理念引入了新野农业的传统“三大产业”,既“新野肉牛”“新野蔬菜”和“新野棉纺”。三大优势产业是产业链延伸的规模基础,首先“新野肉牛”依托科尔沁牛业公司探索出了“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两全两高”发展道路。全县在科尔沁牛业公司的带动下发展了112个甜玉米种植基地,新建58个标准化养牛基地,新增养牛大户216户,肉牛产业实现产值30.2亿元人民币,贡献税收3亿元人民币,带动3万多人从事肉牛饲养、甜玉米种植及相关产业。“新野蔬菜”依托“绿健脱水食品有限公司”和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形成生产、购销、加工、服务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体系。依托武汉特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持续带动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将销售环节和物流环节纳入新野县农业产业链条,将市场预期和成本控制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新野棉纺”实施“退城入园”,投资50亿元建设的汉凤纺织服装产业园,投资12.5亿元支持华星纺织公司建成高档纱线、高档面料及服装项目。依托罗蒙集团形成了从原棉加工到服装生产的全产业链格局。纺线向高档纱发展,织布向高端布赢利,服装向知名品牌要知名度,让新野从内陆纺织小县变成服装大县。
1.2 集聚集群提高价值链
农业产业链上的节点越来越多,势必会吸引上中下产业的集聚,最终形成集群,通过集群的发展,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最大程度的提高价值链。在肉牛产业的价值链提升上,新野县以科尔沁牛业为龙头,在河南省首个获得批准建设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歪子镇集聚1000头畜位的育肥场12个,百头以上养牛场159个,10万吨全混合日粮的饲料加工基地,年屠宰能力10万头的肉牛加工基地。示范区集群布局甜玉米加工基地、有機肥生产基地、蚯蚓生物制药基地等项目。用甜玉米秸秆养牛,牛粪养蚯蚓,沼气发电,蚯蚓制药,沼液制有机肥,使整个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蔬菜产业,横跨汉城、城郊、五星等乡镇占地面积30平方千米的蔬菜产业园总体由核心、展示、辐射、加工四个功能区集聚而成。2万亩核心区集约发展精细菜;1200亩展示区建成日光温室20个,连栋温室12个;辐射区辐射周边5个乡镇,发展订单蔬菜;加工区集聚绿健蔬菜脱水有限公司和嘉元脱水食品公司加工车间。四大产区构建了有加工企业龙头带动、专业市场有力支撑、科技服务体系强大保障、优质蔬菜生产基地重要依托的现代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形成“新野甘蓝”地理标志一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25个、绿色产品3个、有机产品3个,并被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成为全国蔬菜协会会员。纺织产业园区和蔬菜产业园区一样,以“园区+集群”为载体。罗蒙服饰在新野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的衬衫生产基地,该基地每年可生产220万件衬衫、80万条西裤,使新野只有纺织没有服装的局面成为历史。新野纺织产业园区的诚德贸发有限公司则是一家集棉花收购、仓储、加工、物流和仓单质押于一体的企业,拥有中储棉定点仓库和国家棉花交易市场交割仓库,年加工籽棉6万吨,棉花储备8万吨、流转20万吨,是重要的区域棉花价格形成中心。新野的产业化集群发展,用“集聚”的方式,使优势集合、资源集中、要素集聚,形成“集群”的形态,集出了一条农业的黄金价值链。
1.3 三区联动带动产城互动
人类生产力发展历史进程表明:生产方式决定居住方式。新野县创造性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带动农民社区发展,在以农民社区发展推进城镇化,积极引导农民向园区、社区、镇区集聚,使三区在动态联动中依次促进,带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产生乘数效应。农村三产融合,要求农业由原来的以村为发展载体向以城镇为主要载体转变,新野县促进产业集中向园区布局、人口集中向社区居住、土地集约朝城镇利用,实现“进的来、有房住、能就业、留得住”。新野县通过三区联动带动产城互动解决了伴随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大量劳动力转移产生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和农村空心化产生的“谁来种地”的问题,给农村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民增收,是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
2 新野县农村三产融合的制约因素
2.1 农户利润少影响积极性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在“六次产业”的研究中即发现生产农产品与消费农产品之间的价值差,这些价值差产生于并不掌握在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销售环节,我国进行三产融合的探索旨在消除这种价值差,促进农民增收,然而,在实践中,农民在二三产业环节的参与上仍处于不利地位。在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依靠的载体是科尔沁牛业、绿健脱水食品有限公司和罗蒙集团等各个大型企业,在合作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利润被这些大型的工商企业赚取,农民很难和企业更多的共享二三产业的红利,到手的往往只是第一产业和少量附加收入,造成利润分配的不合理。再加上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在和这些工商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信任、不安全感强,造成部分农民对三产融合积极性不高,在二三产业环节的参与程度低,严重制约新野县农村三产融合。
2.2 农业技术要素投入运用低
这里所说的农业技术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科学技术方面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推广不足,农业科研投入少;农业技术人才方面主要是人才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此外,农业产学研对接不连贯、创新主体不清楚,创新意识不强也制约着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3 环保政策不合理
现行的环保评估机制,是针对一个个具体项目的逐条逐项进行环保评估,审查严格,评估周期长,环节繁琐,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这导致了新野县许多涉农项目,尤其是养殖业项目往往还没有上马,就因为不合理的环保评估机制而夭折,严重制约了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
3 对新野县农村三产融合的政策建议
3.1 利益分配要体现公平和正义
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由新野县政府来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依托科尔沁牛业、绿健脱水食品有限公司和罗蒙集团等企业为载体。因此,在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一定要切实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和作为主体的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既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也是我国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初衷。新野县政府不能为了招商引资而对企业一再“开绿灯”,企业在享受县政府一系列优惠的土地政策和税收减免的同时,理应和农民共享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红利。县政府在和企业的谈判过程中,一定要挺直腰杆、站稳脚跟,始终站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立场,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利益,建立土地入股价格评估机制,结合农户土地数量和质量,共同但有区别的扩大农民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督促企业与农民签订长期的劳务合同和农产品收购合同,并加强对企业履约情况的监督,增加农民对企业的信任感,为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赢得农民的坚定支持。
3.2 最大程度发挥农业技术要素的作用
新野县政府应与河南省相关涉农高校和科研院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合作共同研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以優越的条件吸引更多农业技术人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事业中来。积极鼓励引导新野县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精准教育培训、规范认定管理和落实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为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3.3 加快改革扫除一切制度障碍
新野县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建立区域环境卫生评价机制,在对涉及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企业进行环境卫生评价时,要对整个产业园区内可实现农业循环发展所有项目进行综合、整体测评。为新野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畅通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 孙鸿雁.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7(01).
[2] 刘璐璐,李国际.淮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探[J].河南农业,2016(31).
[3] 汪思冰.日本、台湾地区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金融经济,2016(18).
[4]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5] 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04).
①基金项目:本文选自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阶段成果(172400 410229)。
作者简介:刘丰华,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吕玉花,河南叶县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