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骆驼队,真实的丝绸之路
2017-07-06叶然
叶然
一、问寻“丝绸之路”的开始
今天,当人们寻找古丝绸之路的开端时间时,会认为是在张骞的西域之行时。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十分准确。
首先,张骞的出行是为了讨伐匈奴,基于战争而有的行走之路。若是认为丝绸之路是人们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一个互通渠道,张骞西行自然不可称为是丝绸之路的开端。
其次,初汉时期,从一直以来的历史变迁来看,那时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商品的远行交易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在本土人眼中,类似丝绸这样的商品,因为普遍存在,价格并不是十分昂贵,更是未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财富。
其后,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战争越发频繁,西方国家,尤其是罗马帝国逐渐走进中国。当时的罗马帝国是世界上罕見的富裕国家,他们第一次来到东方见到丝绸,并将其带回去,为达官贵人所用。在他们眼中,丝绸成了他们身份的象征,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往来,从此开始了。于是,骑着骆驼穿过沙漠和绿洲去罗马,进行商品交易的“丝绸之路”便出现了。
从这点来看,东方和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往来,是先于古丝绸之路的。或者说,是汉代时,汉武帝为了开拓疆土,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打开了互通的门。由此,给西方带去了丝绸和茶叶,而东方所获取的商品,却远远大于西方。
另外,很多人会认为,新疆的文化是从内地传过去的,其实并非全部如此。新疆的文化和宗教相对而言较为复杂,早在汉族文化之前,其便因为游牧民族间的战争,接收了从欧洲传来的西方文化。这亦是不能说明地方文明和文化皆是从丝绸之路开始的。
二、没有消亡的“丝绸之路”
在16世纪,整个中央欧亚大陆、游牧民族和各国之间,因为疆土问题长年发生战乱。所以今天很多人会认为,“丝绸之路”是在那时因战乱阻断了贸易的往来,进而逐渐衰落。
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准确,“丝绸之路”衰亡的征象应该是各国之间长期切断了贸易上的往来。由于战争的原因,东西方之间原来进行贸易往来的路线被阻断,而商队为了能够继续进行商品交换,便绕过原来单一的线性“丝绸之路”,寻找其他的出行口。便有了今天人们所说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支线。
在16世纪中叶时,俄罗斯与蒙古帝国之间发生战争。中国出于对疆土开拓的考虑,与俄罗斯一起包围了大草原,消灭了欧亚内陆的众多游牧民族国家,蒙古帝国从此走向了衰亡,地缘政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之后,俄罗斯和当时的中国清朝便继承了蒙古帝国遗留下的某些元素。
另外,为了证明“丝绸之路”依然存在没有消亡,很多人利用互联网,进行一些商品交易。然而,我认为,互联网交易和“丝绸之路”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正如有人提到的,互联网会让世界 “扁平化”,在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多样性的丧失,尤其是文化的多样性。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没有真正消失过,只是在历史变迁中,它的地位有了或大或小的变化。甚至到了20世纪,就连中国的建筑,都附带上了欧亚文化的影子。
三、全球视野下的新欧亚大陆
今天,在世界各个国家互通往来越发频繁的过程中,现代“丝绸之路”的全球化开始走上世界的舞台。
一切结果,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答案。
自东西方之间第一次存在贸易上的往来时,“丝绸之路”的全球化便已形成。那时,“丝绸之路”全球化的单元是文明,载体是欧亚大陆,动力则是贸易与文化。这在东西双方互通往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精神——“丝路精神”。
当一种早已超越了利益的贸易交换行为,逐渐形成一种精神,这种行为便有了可传承的价值和可持续性。
过去的“丝绸之路”,它道出了我们对旧世界的怀念,那是一个互相联系又彼此不同的世界。那里的行程尽管艰苦,却能启迪崇高的精神境界。
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受世界瞩目,它被看作全球化1.0的升级版。它的单元从文明过渡到了文明型国家,载体从欧亚大陆转移到“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动力,包容天下为法则,世界进入到另一个更时尚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化的新载体,它成为了让世界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线的欧亚大陆各国之间互相链接的纽带。既然如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着重将欧亚大陆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视为主要任务,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由“古丝绸之路”开始,各个国家之间便已有了基于各方面的贸易往来,因此,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也逐渐趋同。文化的趋同,让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容易,亦更加有意义。
其次,该丝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落后,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并不应该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存在。历史发展经验预见的是,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却又有天然的丝路文明优势。这都应该成为发展欧亚国家的理由。
丝路或许只是一场幻想,但正因为它是一个未知的幻想,便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系方塘书社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