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表象训练法在擒拿格斗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06罗常青
罗常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北京 102600
试析表象训练法在擒拿格斗教学中的应用
罗常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北京 102600
为了提升擒拿格斗教学的质量,让擒拿格斗教学更加具有意义和作用。擒拿格斗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习者掌握擒拿格斗技巧。表象训练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擒拿格斗教学中运用的过程中,教学者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并对学习者进行心理训练,这主要是因为擒拿格斗在训练时十分艰苦,学习者很难经受住长期训练的考验,为了让学习者快速的接受擒拿格斗教学,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者必须要帮助学习者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和应激能力,在将表象训练法运用于擒拿格斗教学中,教学者一定要定期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指导,提升学习者的擒拿格斗技能。因此,本文将试分析表象训练法在擒拿格斗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为表象训练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表象训练法;擒拿格斗;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社会暴力事件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很多人遇到困难复杂的事情就会产生冲动的情绪,并出现暴力行为,而且也有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自身的利益挑动暴力事件的发生。社会暴力事件的出现给我国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也给我国人民警察增加了工作难度。为了有效的抵抗社会暴力,制止违法行为,民警必须具备擒拿格斗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暴力事件民警不可以使用警械,所以只能靠动作解决问题。因此,教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充分的将踢、打、摔、拿结合,让学员掌握具体的进、退、闪、躲等防身的方法,要能实现攻防结合。这样学员在日后才可以正确的使用擒拿格斗方法,维护自身的安全,严厉打击犯罪暴力事件。研究显示,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复杂,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动作死板,在教学中教官很难增加学员对擒拿格斗动作的理解,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实际上,这十分不利于学员的锻炼。而表象训练法却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官要深入研究表象训练法,并合理的运用。
一、关于表象训练法在擒拿格斗教学中应用的分析
在研究表象训练法在擒拿格斗中应用的过程中,笔者将采用对照的方式,分析表象训练法对学员产生的影响和主要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随机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士官学校中的50名学员,笔者将这50名学员随机分成两个小组,一个组为对照班,一个组为实验班,每组成员25人。
2.研究方法
在选择研究方法之前,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深入分析关于表象训练法的含义和作用,最终选择了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这50名学员的身心发展情况和表象训练法的含义,开始设计调查问卷,此调查问卷主要设计内容为了解表象训练法对学院的影响。笔者将50份调查问卷发给学员,这50名学员全部填写调查问卷,并全部交给笔者。为了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准确性,笔者又运用了实验方案,在使用实验法测试表象训练法对学员产生的影响之前,首先,笔者需要对学员进行体能测试,这样可以了解学员的身体素质,从而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笔者不仅要掌握学员真实的体能情况,而且还需要规定时间,对照组擒拿格斗教学课时一共为24课时,每课时45分钟。对照组所采用的方法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主要将表象训练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笔者在完成实验后,笔者开始运用相同的方法对两组成员展开擒拿格斗动作的考核。传统教学法主要是对讲授者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员讲解理论性的知识,并简单进行动作示范,然后让学员结合理论知识和示范动作,进行动作联系,最后结束课堂,而表象教学法则是先对学员宣布本节课主要的训练任务,然后为学生讲解和示范擒拿格斗动作,让学员进行动作练习,总结动作。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最终发现,表象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员在学习时身体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这是因为表象训练法的原因,学员自然站立,放松身心,微闭双眼,开始做深呼吸,进行动作训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官会适当的指导学员,给学员一些简单的提示,这样学员在教官的指导下,心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暗示,从而让擒拿格斗训练达到观、想、动作结合。实际上,笔者还可以选择梳理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但是此种方法相对于上几种较为繁琐复杂,所以很少被应用。
(二)结果与分析
在展开表象训练法实验教学之前,笔者需要运用DPSTMv12.0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200米和立定跳远、1000米进行相关的比对,从而根据比对结果,掌握学员各项指标,在比对过程中,笔者发现,两组学员的各项指标相似,并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如图1所示: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指标
二、表象训练法对学员产生影响的深入分析
现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对擒拿格斗越来越重视,擒拿格斗不仅可以起到防身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能强身健体,所以,擒拿格斗逐渐深入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擒拿格斗技术,但是在训练擒拿格斗技术的过程中,学员必须要掌握擒拿格斗的速度和擒拿格斗的力量,训练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身体平衡感,这样在完成每一个动作时,训练者都会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维护自身的安全。其次,对于擒拿格斗空间位置感要求也明显较高。经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比对,从下表中可以得知测试结果。实验组擒拿格斗技术较高的一共有4人,较好的一共有15人,中等的一共有5人,不及格的一共有1人。对照组技术做好的有5人,较好的有10人,中等有8人,不及格有2人。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成绩相似,也就说明实验组运用表象训练方法教学,技术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p<0.0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等级统计表人数
(一)表象练习对学员产生的影响
实际上,表象训练法属于一种眼、耳、手、身体相互结合的训练方法,此种训练方法主要是学员通过对自己的认知评价来回忆和在感受教官对擒拿格斗的讲解示范,这样学员对擒拿格斗动作就会加强印象,而这属于感性和理性相融合,学员会通过运动表象锻炼自身思维能力。例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参与人员都会运用此种方法展开运动的练习,从而做到独立完成运动动作。因此,在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擒拿格斗教学时,教官需要引导学员积极主动的进行表象练习,通过回忆动作示范的表象,然后凭借自身的能力完成擒拿格斗动作,这样才可以提升学员的动作技能。对于学员而言,表象练习属于一种活动,学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进行锻炼,让自己形成较强的动作技能,而这也有利于学员对动作技能的巩固,进而快速的提升运动成绩。此外,教官也可以使用表象指导法,增进学员的训练效率,让学员掌握熟练技能的同时,也可以自愿接受擒拿格斗教学,最终提升训练质量。
(二)表象训练法对学员心理产生的影响
研究显示,表象训练法对学员身心具有一定的影响,擒拿格斗训练实际上非常艰苦,很多学员在训练的过程中都会想要放弃。因此,教官必须帮助学员树立较高的自信心,让学员具备勇于迎接挑战,不怕困难的心态,从而激发学员的训练动力。其次,教官要让学员感受到擒拿格斗教学乐趣,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只有学员对擒拿格斗教学具备强烈的学习兴趣,学员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并配合教官的指导,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动作技能。由下表可知,实验组在使用表象训练法后,实验组的学员明确对擒拿格斗教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实验之前仅有25%,之后提高到40%,比率上升了15%,对照组则是提升了10%。从表中的数据可知,表象训练法的重要性和使用价值。此外,将传统教学方法和表象训练法相互结合更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实验前后学员对擒拿格斗的兴趣统计表人数(百分比)
兴趣会让学员的精神一直处于饱满的状态,这样教官在讲解理论性知识过程中,学员就可以获取大量丰富信息,并快速的理解,从而拓展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快速的掌握擒拿格斗的技术。其次,在对学员进行擒拿格斗教学过程中,教官要给学员充足的锻炼时间,要让学员借助各种器材进行练习,从而让学员深入体会擒拿格斗教学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官也可以借助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这样学员在训练擒拿格斗时技术能力就会有所提升。表象训练法不仅可以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调动学员的主动能动性,减少训练时间,提升训练质量。
(三)有助于提升学员的判断力
通过对实验之前和实验之后学员思维能力的检测发现,实验学员整理思维判断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显著提升,大部分学员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分清较为复杂的繁琐的动作。有下表可知,实验之前,学员动作错误次数较多,但是实验之后,学员动作错误次数明显减少,这也就充分的说明表象训练法对擒拿格斗教学的重要性的分析,并且这样也可以快速的发现学员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升学员的分析理解能力,让每一个学员都可以得到真正的锻炼。
实验前后学员判断力统计表人数(百分比)
(四)可以加强学员实践操作训练
在结合表象法对学院进行擒拿格斗教学的过程中,教官必须要严格要求学员,引导学员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样就可以强化学员对擒拿格斗认知,让学员凭借想象完成擒拿格斗的训练。其次,教官要会学员充足锻炼机会,让学员在练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加强学员实践操作训练,学员才会主动的展现自己,并在教官的指导下,规范的完成擒拿格斗动作。教官要能帮助学员学会手脑并用,让学员用大脑掌控自己的行为,矫正肌肉运动,这样就可以快速的解决训练时产生的问题,学员的训练技能也会提升,动作也会越来越标准。因此,教官必须要重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切勿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要作为辅导者帮助学员训练。
G
A
1006-0049-(2017)14-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