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社会救助制度
2017-07-06李亚楠
李亚楠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浅析我国社会救助制度
李亚楠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2011——2015年五年间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情况,分析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以期能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提点建议。
社会救助;现状;问题;对策
一、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社会救助制度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我国社会救助现状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发[2014]649号),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内容为“8+1”模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表1 2011——2015年中国城市低保汇总表
表2 2011——2015年中国农村低保汇总表
分析表1、表2可得:2011——2015年城市低保总户数逐年减少,而农村低保总户数2011——2014年逐年增加,但2015年呈现出下降趋势;低保总户数的变化趋势与低保总人数基本保持一致;低保平均标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逐渐上升。
(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2016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基本原则、供养形式以及供养内容、供养标准等做了规定。表3为近五年我国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情况。
表3 2011——2015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情况表(单位:万人)
(三)医疗救助制度
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30号)。有以下几点变化:要实现推进城乡医疗救助的统筹;救助对象进一步扩大范围的突破;明确在救助水平上和过去相比要有大幅度的提高等。
(四)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相对政府的救助具有补充性、广泛性、社会性、灵活性、社会资源动员及救助高效率等特点。社会力量可以发挥补充和助手作用。社会力量参与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拓宽社会救助渠道的重要举措。图1是近年来社会捐赠情况。
图1 2011——2015年社会捐赠情况
除以上几点外,近年来我国受灾人员、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我国社会救助不断改革创新。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仍然存在问题。
三、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问题
(一)社会救助呈现城乡二元结构
从上面1、表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救助呈现城乡分割的局面。2015年城市低保平均标准451.1元,是农村低保平均标准264.8的1.7倍左右。尽管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城乡低保标准实现统一,也仅限于少数地区,大部分地区城乡差距还是较大。
(二)社会救助运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为“8+1”模式,涉及内容较多。这些内容是由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来运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协调出现问题,会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交叉或缺位的现象。
(三)缺少必要的立法措施的保障
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会救助领域的法律,使得社会救助有关问题无法可依。特别是在城镇中由民政部门实行的对在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困难家庭的救助存在很多问题。尽管我们国家也陆陆续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但都停留在条例、办法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四、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保障社会救助的公平性,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取消非农户口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实现社会救助公平,才能保证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救助,才能保证城乡发展的均衡,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发展。
(二)健全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构建跨部门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失调带来的弊端。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建立专门的协调、落实平台,使得贫困人员能够及时的得到救助。
(三)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立法
要加快建立社会救助领域的专项立法,使得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一些人专空子,出现真正贫穷的人享受不到补助的现象。完善社会救助立法,有利于建立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权威性,真正缓解我国的贫困情况。社会救助的立法,也是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给我国的必然启示。
[1]陈瑜.论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技术市场,2011(10).
[2]张超杰.读《贝弗里奇报告》浅思我国社会救助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1(9).
[3]汪朝霞.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苏州大学学报,2011(5).
[4]赵禹,李霞.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及完善[J].法制与经济,2007(3).
[5]姚晓荣,井文豪.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7(5).
D
A
1006-0049-(2017)14-0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