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时期斯大林重要会议服饰研究

2017-07-06韩雪莉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军服斯大林条约

韩雪莉

重庆交通大学马蒂亚斯国际设计学院,重庆 400074



二战时期斯大林重要会议服饰研究

韩雪莉

重庆交通大学马蒂亚斯国际设计学院,重庆 400074

二战时期,作为至关重要的大国领导人,斯大林出席了很多国内外会议,在这些会议中,斯大林的服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最早的斯大林装到朴实的军服,再到白色的军服,服装的变化与当时的苏联形势相关,说明服饰传递着斯大林的心情和对时局的态度。

斯大林;重要会议;服饰

一、引言

有关服饰的礼仪在远古就已经被注意,在很多古国,服饰很早就被规范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定。

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自决运动的兴起,许多帝国被新兴的国家替代,其中俄罗斯帝国被新兴的苏维埃代替,德国皇帝退位,英国早在1701年就已巩固了英王退出了日常政治君主立宪,中国则在1912年淸帝退位后成立了中华民国。这一时期各国的服饰及规则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这期间,英、美、法、德等所谓的民主国家的正规服饰礼仪是西装领带,苏联则是基于工人服装变革的列宁装和斯大林装[1],中国则流行斯大林装的变化——中山装[2]。这一时期还有一大服饰特色是各国军服,由于一战并未真正解决各国矛盾和冲突,各国之间及内部摩擦战乱频仍,因此代表军事力量和权威的军服也频繁出现在各种正式的场合。总的讲来,各国的便装和军装是各国领导人出席各种仪式的两种主要服饰。

在何种场合穿戴什么服饰,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是各国领导人出席重要场合必须面对的问题。

斯大林是共产主义的革命导师、政治家、军事家,是苏维埃的领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其中、乃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的服饰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结合当时的局势,其实传递了作为苏维埃领袖的许多无言信息。通过以下的分析可知,斯大林其实还是心理学家和服饰专家。

二、战前斯大林服饰

(一)国内重要场合斯大林服饰

一战后,在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乃至其自己成为苏联的绝对领导人后,斯大林的主要服饰一直都是所谓的斯大林服。其传达的信息是:虽是革命领袖,但他仍是普通人民的一员,他将和其他人和平共处(图1)。

(二)国际场合斯大林服饰

苏德战前,斯大林参加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字仪式。

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3-4]。

由于这个条约对苏联而言极其重要,它可避免了苏联卷入战争,因此从服饰上看,斯大林参加这个条约签字仪式时传递的是和平信息,他的服装给人以稳重、和平和不张扬的感觉。服饰选择透露了他努力求和的心态,同时也向对方传达了他不想开战的意图(图2)。从图中容易看出斯大林的服饰很好地传达了他的政治意图。

图1 斯大林参加苏维埃会议(1938) 图2 斯大林在《苏德条约》签字仪式上(1939)

三、二战中斯大林服饰

(一)二战中后期斯大林服饰

随着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斯大林领导下的伟大的苏维埃被迫进行自卫。初期,希特勒德国在苏联频频得手,但随着时间推移,苏德进入持衡阶段,到1943年下半年,德国最终失败已经被全世界认识到了,唯一不确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苏德开战后,斯大林一改在国内和国际场合的斯大林服,转而穿起了军服,斯大林通过身着军装向苏联人民和国际社会传达了永不妥协、誓与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因此这段时间斯大林公开场合多以军服出现[5-6](图3、图4)。

无独有偶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常常身着军装,表达了英国与德国势不两立的战斗决心(图3)。

图3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图4 雅尔塔(1945年2月4-11日)

(二)欧战结束后和日本投降前斯大林服饰

二战进行到后期,英法美为了迅速打败法西斯联盟,不断要求苏联承担更多的责任。随着苏联的战果越来越显著,这时候斯大林出席国际会议时的服饰发生了鲜明而富喜剧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斯大林的服饰特点是:依旧是军服,但上衣却是白色,且饰以金色,军裤则饰以红色(图5、图6)。这种服饰在欧洲文化中则是传统国王的服饰,甚至至今仍有国王(诸如泰国国王)经常在重大场合穿戴如此。

这种服饰事实上表达了斯大林的以下心理:苏联在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苏联以其实力当之无愧是世界的领袖;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苏联毫无疑问地要承担起主宰、划分势力范围的大任;如果有的国家不听号令,苏联仍将战斗,不会选择妥协。

在波茨坦会议中,面对西方民主国家的领导人,斯大林的这种装束应该能够起到警示和告诫作用。事实上,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确实无视西方领导人的很多建议,始终坚持苏联的牺牲大、作用大,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最终苏联成了二战胜利的最大赢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稍晚的时间,苏联和民国政府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7]仪式上,斯大林依然穿着和波茨坦会议[8]同样的服饰(图5、图6)。可以想象,这种服饰对于尚处于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人民的暗示作用——作为救世主出现的苏联必然会取得它需要的利益。1945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前排右一)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如愿以偿的斯大林(后排右二)目睹条约签署(图6)。

图5 波茨坦(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 图6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8月14日)

四、中苏结盟会议中斯大林服饰

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断与西方交恶,斯大林从未再出国参加外交活动。

战后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苏联除了自我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代言人外,也靠少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维系其老大的地位,除此之外,精于算计的斯大林当然不会放弃心理上对各个社会主义小兄弟的威吓。

1949年12月是斯大林的70岁生日,全世界共产党人齐聚莫斯科给他祝寿,令人意外的是,在这期间,斯大林成了众多共产党领袖中唯一始终都穿着军服的人——这种服饰给与会者和看到照片的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7)。这次大会后,苏联老大哥的地位稳固地树立了起来[9]。

对于相邻的大国领袖毛泽东,尽管他领导人民艰苦卓绝战斗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斯大林仍然穿着军服接见了他,丝毫未给予他平等的、兄弟的待遇。毛泽东在被接见后长时间被冷遇,没有重要的角色和他会谈,在寒冷的莫斯科待了几十天后,终于迎来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0]签字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达到目的的斯大林,在得到了他想要的利益后,终于穿着他较为平易近人的斯大林服得意洋洋地欣赏了签字仪式。象征性地跟中国做起了兄弟(图8)。

图7 斯大林70寿辰宴会1949年12月21日 图8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1950年2月14日

五、结论

斯大林在时局不利,需要表现出妥协的时候就以温和、严谨、庄重的斯大林装示人,向外界传递其原意和平的信息;当处于和对手冲突中,斯大林往往身着军装示人,表现出战斗到底、永不妥协的气势;胜利后,当他想主导成果分配、干涉他国利益时,他则身着国王们最爱的白色军礼服出现,以示他的尊贵和不可动摇的地位。

斯大林巧妙利用服饰传达信息、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的事实说明,他对于时局、服饰和心理的了解十分高明。这一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1]奥莉加·万德舍娃,江于.从着装看苏俄领导人[J].译林:文摘版,2007(5).

[2]陈蕴茜.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J].学术月刊,2007(9):139-147.

[3]梅公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J].历史教学问题,1959(4).

[4]徐晓望.论斯大林和1939年苏德条约的签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9(9):37-39.

[5]黄安年.“5月”还是“年内”?——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J].世界知识,2001(24):46.

[6]浦洛基,林添贵.雅尔塔[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7]颜圣举.试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及其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07,34(2):78-80.

[8]米.在波茨坦的会晤[M].三联书店,1978.

[9]王晓岚.斯大林七十寿辰盛况回览[J].北京党史,1999(3).

[10]佚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J].江苏教育,1960(4).

K

A

1006-0049-(2017)14-0048-02

猜你喜欢

军服斯大林条约
国防小课堂 军服标识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难忘“的确良”军服
解放军的军服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