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党报摄影部如何打造影响力
——《安徽日报》专题摄影的新媒体实践分析

2017-07-06徐国康

中国记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日报党报安徽

□ 文/徐国康

新媒体时代,党报摄影部如何打造影响力
——《安徽日报》专题摄影的新媒体实践分析

□ 文/徐国康

面对关键节点、重点事件时,党报摄影部如何强化自身传播力?本文作者介绍了《安徽日报》的视觉力量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党报影响力、权威性。

专题摄影 党报图片 新媒体

专题摄影如何助力党报发挥权威发布、回应社会、引领舆论的作用?近年来,《安徽日报》“江淮影像”栏目重新定位传统媒体专题摄影报道的属性和读者群体,探索全媒体时代党报图片消费需求的报道路径,赢得读者的认可。

一、新媒体技术+新闻影像:增强传播竞争力

2017年4月11日,“开放的中国:锦绣安徽迎客天下”主题推介会在外交部举行。

面对重大报道,安徽日报视觉新闻中心提前做好活动报道预案,为上会记者配备VR全景相机,并提前搜集安徽名山大川、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资料图片。推介会前一天,外交部蓝厅布展结束,记者便用VR全景相机记录了每个展区的展览情况,并迅速发回报社。当受众还在好奇:外交部蓝厅是个什么样子,安徽省带来哪些科技成果和非遗展演之时,安徽日报微博、官方微信第一时间发布了VR全景报道,让海内外受众通过指尖触摸手机屏幕提前“身临其境”。推介会开始时,蓝厅播放安徽全球推介纪录片,编辑部想方设法拿到视频资源,利用微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随后各个微博平台争相转发。现场记者利用短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直播推介会盛况,后方编辑结合前期整理的图片资料,将现场传回的素材迅速加工成H5作品,通过安徽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第一时间发布,瞬间“刷屏”,取得百万+的传播效果。

二、抓住热点,把握大众情绪,构建视觉传播力

笔者认为,就摄影记者而言,专业素养中的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即把握当下社会的情绪波动,迅速构建点滴火花背后的宏大情境和完整故事,触发读者的思考。

2016年1月10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后,在皖南山区穿行了30余年的7101次绿皮火车退出历史舞台。7101次列车在皖南山区、徽派民居中穿行多年,山区群众通过这趟车外出务工,山区学生通过这趟车上下学,山区特产通过这趟车出山外销……这趟列车承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最后的谢幕之旅,有不同寻常的意味,必将引燃受众的阅读情绪。

2016年1月8日,记者登上7101次列车,遇到了在芜湖务工的徐建东乘坐这最后一趟绿皮车回老家祁门县溶口镇过年,22年前,正是这趟从家门口经过的绿皮车将他带出大山,闯荡外面的世界。记者为他留下了影像,也感叹车上旅客,莫不和这趟列车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也激发记者去了解每一位乘客背后的故事。祁门县实验小学的留守儿童在“陪读爷爷”的带领下返乡过周末;村民将从自家竹林中挖到的鲜笋运往城市销售;来自全国各地的火车迷,拿着最后一趟车的车票找列车长签名盖章;锅炉工烧最后一炉开水,播音员广播最后一次到站信息……事先,记者只是计划做一个普通的列车运行图调整的消息性报道,当记者深入拍摄时,发现这一点滴火花背后有宏大的历史情境和完整故事,记者紧抓这一热点不断地发掘,形成专题作品。

2016年7月,安徽连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宣城、芜湖等地遭遇重大险情。7月4日上午11点,记者在西七圩堤坝上采访,当时几艘冲锋舟靠岸,某集团军朱德警卫团的士兵们纷纷跑下堤坝,扶住冲锋舟,帮助受灾群众下船上岸。由于堤坝被连日大雨浸泡,变得十分湿滑,一位士兵为了背上老人的安全,不断将重心压低,一手扶在泥地里,一手稳稳扶住老人。就在这一瞬间,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为了防滑,这位士兵双膝跪地,匍匐前进。记者迅速将镜头对准这位士兵,连拍下他跪地救人的画面。随即,报道在《安徽日报》见报,同时在新媒体及朋友圈上广泛转载,这名战士一夜之间成了“网红”,人们都说这是抗洪一线的“最美跪姿”。当时,情况紧急,记者还没来得及问清士兵姓名,他又汇入救援队伍,难觅踪影。后来记者将照片传给部队,几经辗转,终于在合肥南淝河抢险队伍中找到了他:陈剑飞,一名“95后”新兵。记者又将这一过程写成摄影报道《寻找最美跪姿战士》,再次引发读者强烈反响。夯筑堤坝、转移群众、巡堤查险、封堵管涌等等,抗洪现场有足够多的素材可供记者采集,但敏锐的记者善于在普通报道中选取最“抓人”的亮点,打通受众认同途径,发挥摄影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最美跪姿” (吴文兵/摄)

三、打造富含新媒体传播力的图片专题

专题摄影的作用和地位离不开新闻推送渠道和平台的巩固和创新。全媒体时代,报纸版面仍是专题摄影的重要发布平台,不能放松。近年,《安徽日报》推出的众多专题摄影,通过对专业记者和“平民记者”的有效整合,收获强大合力。

春节期间,各类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很多民俗活动因草根性、地域性较强,记者很难掌握全面细致的线索,难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时,党报权威的发布平台聚合的一批地方骨干摄影力量便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1月31日《舞起花灯祈丰年》便是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共同合作的产品。

2017年新年,《安徽日报》提前策划,拟推出一组展现安徽特色花灯的报道。通过案头工作,记者获知安徽省肥东洋蛇灯、来安秧歌灯、无为鱼灯等入选国家级非遗,铜陵竹马灯、徽州板凳龙、甘棠婆溪河灯、郎溪小马灯等入选省级非遗,还有各类地方特色的花灯散落乡村没有统计。花灯轧制、表演的时间各不相同,依靠一个人全面拍摄困难很大。记者选择其中影响较大的铜陵竹马灯进行专题采访,保障专版中有主打照片,其他照片通联通讯员来稿、邀约地方骨干摄影力量拍摄。《舞起花灯祈丰年》在春节期间推出,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气氛,也有文化内涵,得到广泛传播。

此外,《安徽日报》积极创新报道内容,调整定位,推出《古韵悠悠唱沧桑》等一批文化内涵厚重,覆盖范围广的专版,被新媒体广泛转载,在网络上不断被“刷屏”。

明清以来,散布于江淮大地城镇、乡野、水畔、山巅的文峰塔、水口塔、航标塔、风景塔层出不穷,各有特色。记者详细了解安徽省古塔的分布、保护情况,不同季节奔赴各地,耗时近半年最后组成《极目抒怀登古塔》专版见报。因为古塔分布广泛,关心古塔保护情况的热心读者较多,他们看到报道后纷纷联系报社邀请记者继续前往报道。新媒体上,此类文化内涵厚重、知识性强、受众面广的报道仿佛一股“清流”在朋友圈广泛转载。

面对古塔、古书院、古桥、古民居、古摩崖石刻等主题,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部积极与文化厅、文物保护局沟通,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同时,面向广大摄影爱好者征稿,拓展稿件来源。这些优秀的专题报道不但在《安徽日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刊发,也被安徽省文化厅网站、新媒体集团中安在线网站、地方门户网站广泛转载,取得较大影响力。

(作者是安徽日报视觉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日报党报安徽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灵感日报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