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电视台如何传播当地传统文化?

2017-07-06文/袁

中国记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 文/袁 丁

地方电视台如何传播当地传统文化?

□ 文/袁 丁

近年来,国内不少电视台开办了反映传统文化的节目,如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引发好评。本文以成都若干传统文化类节目为例,总结出一些成功之策:一是通过娱乐化、参与性的手法呈现内容,使观众乐于接受;二是实现“乐”与“教”的有机结合,让节目在轻松的形式中展示厚重的内涵。

电视 传统文化 传播功能 娱乐性 文化内涵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在此背景下,成都广播电视台旗下各频道相继推出了一批反映本地传统文化的栏目、节目等,例如成都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先后开办了《一日师》《我们都是手艺人》等栏目,成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举办了《文化惠民》栏目,成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了八集系列专题片《蜀绣》等,显示出文化担当意识和电视人的自觉。那么,地方电视台如何有效传播当地传统文化,促进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在观众、市民心中扎根?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娱乐化呈现

传统文化需要电视作为传播平台,曲艺、读书、诗词、武术之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升电视节目品位,同时也颇受观众欢迎,有人形容传统文化与电视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文化经典与电视传媒的合璧,是传统文化由文字传播步入到电子传播、人类文明进入到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1]

□ 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提升了电视品位。图为一名选手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天津选拔赛决赛中展示听写的词汇。(李想/ 摄)

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化呈现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其难点在于将传统文化之美与电视节目规律相结合,使得节目既具有思想性也具有观赏性,以观众更易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当下许多地方电视台已经形成了发掘本地传统文化的自觉,例如前述的系列专题片《蜀绣》,全片分为《蜀韵弦歌》《蜀影秘迹》《洪流之下》《涅槃重生》《新的征程》《心手相传》和《继往开来》等部分,全部播出时长接近两小时,全片通过丰富的电视镜头语言,展现了大量历史资料,并且邀请当地多位文化名人、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读。从技术角度分析,该片构思严密、制作精良,也在相当程度上展示了蜀绣“有意义”的一面,思想性无可置疑;但专题片播出后却反响平淡,传播效果不很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忽视了观赏性,节目的娱乐性和参与感不足。

新媒体传播的娱乐化、碎片性等特征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免掺入娱乐性成分。文化需要跟娱乐接轨,为民众营造一种“文化娱乐”的氛围,尽管其内涵、根基还是文化,但形式必然是娱乐的。当下,让普通人直接进行体验、竞赛等,通常是增强传统文化节目娱乐性、公众参与感的重要手法。

二、实现“乐”与“教”的有机结合

电视节目表现优秀传统文化,明显存在着“表”与“里”的和谐统一问题:节目的娱乐化、参与感是“表”,负责解决好看、有意思、“入眼”等问题;文化内涵则是“里”,负责传递思想、灵魂,切实产生“入心”的熏陶、陶冶效果。要真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电视人在传统文化节目的策划和设计时,要同时追求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节目要表现出充分的娱乐性,发挥出愉悦大众的功能;另一方面节目要有思想性、深刻性等。换言之,传统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不仅要注重“乐”,更要注重深层次的“教”,通过各种电视节目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并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以文化人”的社会效果。

当下许多电视传统文化节目在贴近观众、强化其参与感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文化惠民》栏目有一期节目主题是《走近非遗文化,感受非凡魅力》,表现了当地向群众展示西岭山歌、“九大碗”等民歌、饮食文化的过程,但内容显得有些碎片化、浅层次,主要画面是群众听唱山歌、品尝菜品等,场面很热闹,但只能体现出娱乐、参与的氛围,满足观众追求心情愉悦和感官刺激的需求,却很难真正发挥出文化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直指人心的作用。

重视公众体验,是电视文化节目成功的重要一环,但这一路径不能与节目的定位相矛盾,更不能任其导致观众误读传统文化、低估其价值和意义。《我们都是手艺人》取材于人们身边的各种传统手工艺等,以小见大展示成都的各种传统文化,其立意无疑很好,但在具体节目制作中,主创人员则强调“传统工艺体验秀”的节目形态,这种运作手法很难与策划思路相匹配——按照人们的惯常理解,这一节目不仅要呈现传统工艺的高超、精湛,同时要着重展现手艺人数十年如一日,苦心锤炼技艺的过程和心路,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重于前者。体验秀固然让普通人直接参与工艺制作,而且往往能感受到完成作品的喜悦,但这种呈现形式却无法让观众体会到“工匠”的艰辛、坚持的可贵等,甚至可能让他们产生低估传统工艺、忽视其重要价值的想法,导致此类电视传统文化节目难以真正实现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效果。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代叙事

电视传统文化节目需要电视人以当代语言、叙事模式、镜头画面等综合表现手法构成的节目样态,把以往被视为“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同时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价值观念,例如以诗词的美感、工艺的精致、汉字的内涵等打动观众,真正使观众觉得这些节目对自己有意义、能产生一定的教益。

从电视文化节目的期许而言,此类节目应当用电视形象、直观的表现手法把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贴近地呈现出来,并且把内在的意义和价值讲清楚、讲透彻,兼顾“有意义”与“有意思”,思想性与观赏性,最终达到形式轻松与内涵厚重的有机统一。但是,地方电视台显然缺乏中央电视台那样的资源禀赋,很难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等运作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一些灵活变通的策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取的。成都广电的《一日师》节目采取初学者、爱好者向川剧大师等人士请教的呈现形式,表现双方在一天内的教学过程,样式比较活泼,同时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较好平衡了形式与内容。

有学者曾经指出,传统文化节目的开发创新,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要顺应传统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二是要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其吸引力;三是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传播的精髓;四是需要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展示平台。[2]如今,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下,相信国内电视台会陆续推出更多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很多,但其核心始终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电视可视化展示,即将传统文化内在底蕴通过直观、视觉性的传播方式表达出来,不仅愉悦公众,而且能够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作者是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注释】

[1]张纯.试论传统文化与电视传媒的互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4)

[2]邓文卿.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之道[N].光明日报.2015-5-18(14)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