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机器人”热折射创新焦虑

2017-07-06王武彬

中国记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浪潮智能化人工智能

□ 文 / 王武彬

·专家论评·

“新闻机器人”热折射创新焦虑

□ 文 / 王武彬

“新闻机器人”概念热闹,但深入进去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正如本文所说,“一窝蜂”体现的是焦虑,而行业发展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 微创新 浪潮 创新焦虑

近年来人工智能热度激增,已在全球范围掀起新一轮技术浪潮,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似乎也进入了井喷期。中外媒体在智能化方向上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正渗透进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影响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12家国内媒体共推出15款智能新闻机器人。这些探索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遗憾的是大多没有触及核心业务,也没有开展实质运营,实际价值有限。围绕智能化这一必然趋势,媒体业需要的不是徒有其表型的“黑科技”,而是真正有助解决转型发展突出问题的“微创新”。

一、A面:不容错失的智能浪潮

智能化是继信息化之后又一次搅动世界的创新浪潮。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波浪潮可能对所有行业造成颠覆性影响,媒体业自然也在其中。关于智能化之于媒体业的意义,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们正处于一场因人工智能带来的媒体产业革命:智能化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资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改变正在发生。考察全球媒体近年来的创新探索,会发现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数字媒体,因应移动化、社交化等趋势主动或被动所做出的调整,基本都与智能化有关。智能化已经渗透进新闻编辑部日常生产的所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四个方向是生产辅助(如自动事实核查),自动生成(如写作机器人),精准分发(如智能化推荐)与用户互动(如聊天机器人)。特别是在写作机器人方面,从美联社的WordSmith、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这一自动生产工具正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中。在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步伐走得更快一些。根据公开数据,目前腾讯DreamWriter每天生产财经和科技稿件超过2000篇,体育稿件500篇;百度智能写作机器人在百度百家号和资讯流产品中累计发文近万篇,阅读量过千万人次。

这一波科技浪潮不容错失,未来媒体的主流形态和生态格局将从中诞生。因此当下媒体机构尝试的每一步都有其积极意义。

二、B面:不容忽视的隐性成本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媒体智能化的道路障碍重重。媒体业并不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特别是目前这个阶段,技术尚不成熟,应用范围有限,离商业化、产业化距离还有很远。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试验品面世,却很难期待出现颠覆性的变化。更糟糕的是,如果面对新兴技术“应激过度”,由于战略失当而导致姿势变形,不仅实际消耗资源难以取得回报,更有可能因此浪费巨大的机会成本。

部分以实体形式出现的智能新闻机器人可能就是“创新焦虑”的产物。一些媒体报道此事时起的标题吐露了真相:“媒体‘机器人’报道两会萌翻天”。这些“机器人”技术含量不高、功能有限,主要价值可能就是作为“吉祥物”亮个相、卖个萌,为媒体形象宣传提供些传播亮点。这是媒体智能化应当选择的方向吗?值得我们浪费资源去创造和关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3D报纸、云报纸这些靠概念喧嚣一时然后被弃之如敝履的所谓创新一样,是身处转型困局和变革浪头的媒体业最不需要的。

人工智能不是科幻,也不是泡沫,更不应该是徒具观赏价值的花车巡游。在错误方向上每进一步,都会阻碍我们抓住有限机会做出真正的改变。不进则退,媒体业已经在过去二十年交够了学费。

三、克服创新焦虑,回归问题导向

不少媒体机构正拿着“人工智能”这把还不成熟的锤子到处找钉子。应该讲,绝大多数媒体都不具备研发颠覆性技术应用的实力,而到底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又很茫然。在创新焦虑的驱使下,思路不清晰但行动力过强,“形象工程”的出现在所难免。目前这个阶段,在探索智能化的道路上,媒体机构最需要的是耐心和务实。

▲ 河南广电“飞象V仔”机器人。

比尔·盖茨认为,人们总是高估两年内将要发生的变革,却低估未来10年可能发生的变革。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人们迫切期待重大突破的来临。然而,人工智能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谋求的是十年后甚至是更久远的未来。谷歌强调AI优先,百度宣称自己是AI企业,全球领先科技企业都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试图争夺下一个时代的先发优势。与之相比,媒体机构的资本和技术实力不足以拿到主战场的入场券。因此反而更需要耐心,克制住速成和放弃这两种冲动,紧密跟踪科技进展,观察、评估、试验、培育,等待爆发的到来。

“往大处想,从小处做。”对待新技术的务实态度是,找到现有业务体系中能够通过新技术解决的痛点。换言之,就是放弃追求不切实际或徒有其表的“黑科技”,专注推动卓有实效的“微创新”。被视为创新标杆的纽约时报,最近完成了旗下研发实验室的转型再造。名为Story[X]的新团队更紧密地嵌入报社的业务架构,从创造充满科幻感的原型产品转向聚焦此时此地的实际需求,从思考三五年后的未来转向寻求与报社日常工作的结合,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给我们以启示,与其创造那些只有新闻价值而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不如转而解决阻碍生产力提升的具体问题。在把人们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方面,媒体机构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从线索监测、自动校对、素材匹配到机器审核,这些并不高精尖的应用,在媒体中不是付之阙如就是粗糙难用。这不正是智能化技术最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吗。

(作者单位:新华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浪潮智能化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新色彩浪潮
下一幕,人工智能!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