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新闻编辑部如何使用语音机器人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2017-07-06/

中国记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播客时报音频

□ 文 / 任 琦

欧美新闻编辑部如何使用语音机器人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 文 / 任 琦

智能技术在编辑部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欧美主流大报在新技术上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在新闻生产流程中还是与读者关系的建立上,技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新闻。

语音机器人 个人化 情感连接

2016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聚焦》,还原了《波士顿环球报》突破重重阻力,揭露教会丑闻的真实故事。今年4月,《波士顿环球报》公布了总编辑写给内部员工的一份长达3000字的备忘录,阐述了这家百年大报改革的方向和决心。其中一条声称,报纸将变得更加幽默有趣与仁爱。虽然文中并没有详细阐述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但也颇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不同于通俗的大众媒体,凡是以精英、权威为定位的报纸,大多探讨的是严肃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总是以正义、睿智、理性为重要标签。幽默有趣似乎是一种更加个性化及情绪化的表达。然而,细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欧美报纸近期的一些实践,似乎也透露出这些精英大报新的努力方向,即与读者建立起“一对一”的,更加个人化的情感连接。特别是时报与邮报,通过运用语音机器人技术,把更多的人情味带入编辑部。

一、机器人,让我们做朋友吧

人工智能的应用,绝对是2017年新闻业的风向标。技术的运用代替人力后的种种不可预测,自然让不少人担心,机器人是否会抢了记者的饭碗?算法带来的假新闻如何控制?纯技术主义是否会使人文精神缺失等等。

《纽约时报》新闻编辑部研发部门负责人安德鲁·菲尔普斯在一次演讲中,介绍了时报的一些技术尝试。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新闻机构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个人化,而机器人的崛起正在促进这种关系的变化。

他举了三个例子,来阐述时报是如何通过使用语音机器人来创造这种与读者“一对一”关系的。

最早的试验来自里约奥运会的报道。时报的体育部负责人山姆去了里约现场。报社希望,他能给那些注册过的用户发一些个人观感——不是突发新闻,也不是标题新闻,这种资讯随处可得,而是像你自己会和朋友分享的信息。结果,山姆发回来的一些见闻很受欢迎。比如,尽管奥运村食堂是免费的,但去吃的人很少。相反,在麦当劳餐厅外,却有许多运动员排队;世界上最无意义的工作——奥运会游泳赛的救生员等。对山姆来说,这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体育编辑,而直接做报道,特别是以第一人称、私人化方式写观感并非他所习惯的。他总共发出了70条见闻,收到了30000条回复。山姆竭尽所能又回复了1300条。很多读者并不相信这是真人在回复,还以为是一个自动的机器问答系统。更多读者则表达了对这种互动方式的喜爱,甚至询问是否能在奥运会结束时,继续收到山姆这种有趣又简洁的交流方式。当然,这不可能,因为只有一个山姆。

这也促使时报思考,怎样大规模地实现这种受欢迎的“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紧接着他们进行了下一个实验。这次是政治报道记者尼克·孔费索雷,尼克是时报知名的政治记者。时报在脸书上创建了时报政治新闻语音机器人——既有人性化色彩,又功能强大的新闻机器人。事实上,尼克每天早上都要制定对话脚本,以一种特别的话语方式,来阐述大选新闻。当然,这个新闻报道并不代表时报的立场观点,也不是传统新闻学意义上的中立叙事,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结果这种风格也很被人们认同,起码有25万网友与之进行了互动。这个语音机器人也会发送日常新闻提示,对选举结果进行预测,当然从结果看,也有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安德鲁同时也介绍了同样的技术在电视剧推荐栏目中的运用,并重点介绍了时报的新产品,一档名为《每日》的播客节目(详细介绍见后)。这档节目非常成功,听众觉得主持人就像他们的朋友一样。

和许多人的担心不同,安德鲁认为,技术正让新闻变得对话性更强,更加友好,真实,可触。他并不担心技术会让新闻变得冷冰冰的,相反,他觉得技术能给新闻业带来更多的人文色彩。它让新闻组织与成千上万的读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系成为可能,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二、总编辑机器人,越来越好玩的邮报

自从《华盛顿邮报》易主后,这张报纸变得越来越好玩。邮报的产品负责人乔伊·马未伯格则认为,技术的进步,使AI变得越来越先进,大数据也更加容易获得。

在邮报,差不多有100种语音机器人,但99%以上还处于不对外阶段。他介绍了他认为最有趣的三种:

最成功的一种是面向读者的感觉机器人。在美国大选揭晓的前一个月,如果读者进入邮报在脸书上的界面,就会在晚上收到消息,询问他/她觉得选举怎么样。提供的选择有5个表情符号,从超级愤怒到高兴,经过统计后,邮报会公布结果。虽然参与的人不多,仅有不到一万人,但难得的是有65%的人在30天内天天参与,给予反馈。邮报也会把某些特别有趣的结果发布在推特上或者自己的网页上。这种以读者个性化感受为卖点的机器人,显得更加感性,有人情味。

▲ 《华盛顿邮报》的写稿机器人Heliogvaf,在里约奥运会中开始撰写报道。

第二种是工具助手型的机器人。按照功能,可以叫做监测机器人。其真正的运作原理是由数据科学家团队基于算法完成的。从新闻报道发布的那一刻起,监测机器人就开始监测,并在半小时内根据算法推断出这个报道会不会流行,或者说在网上实现病毒式传播。它也会进行渠道监控,这样,邮报就可以根据反馈,及时对报道进行新的补充,或者撤销。这个机器人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流量监控,并可以把整个过程的内容摘要发给编辑,勾画出一条新闻报道传播的“生命”周期。如今,邮报每天有300条报道都利用了这个技术。经过不断的测试与修正,目前其工作能力已达到设想的80%。

第三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马蒂语音机器人(注:马蒂是邮报的总编辑)。这个机器人是与邮报的出版流程系统绑在一起的。当每个记者开始写报道时,他们也要填上这个报道计划在什么时候发表。因此,如果截稿期到了,机器人马蒂会悄悄地提醒你,截稿时间到了,你要来不及了,等等。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假马蒂”也给真人马蒂发上一条,会是啥感觉……

此外,还有大家谈论最多的机器人写稿与分发。邮报写稿机器人名叫Heliograf。它可以从实时数据中自动生成稿件,按照特定渠道分发,并且为读者定制个性化稿件。这个写稿机器人在奥运会和大选中都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比如能够做到为每一项奥运会比赛项目撰写刊发报道,为大选的每一场活动做报道,生成推特、新闻邮件等。

邮报语音机器人运用并不止于此,他们目前感兴趣的还有场景转接式机器人。即在不同的智能设备、交通工具、办公室等场景切换中,扮演转接与填补空档的功能。比如,你从通勤火车上,转到办公室,这个小机器人会提醒你:“嘿,伙计,这个故事刚才你听到这里”。

三、播客,更具个人化色彩的报纸新产品

《纽约时报》与读者建立“一对一”连接的尝试,还体现在一档新的播客产品上。从2017年2月初亮相,到4月14日,《纽约时报》的播客产品《每日》火了。据称,已有近2000万次的下载量和访问量。

《每日》在每周工作日早上播出,时长为20分钟。它的形式很简单。主要由一两个有所关联的深度新闻故事,及一些标题新闻组成,风格夹叙夹议。比如最近的一期节目,就是请了两位做白宫报道的记者谈采访总统的相关事宜,最后由节目主持人再给听众一些今日新闻的重要提示。

这个产品的出现有点偶然。丽莎·托宾记得七个月前自己来到《纽约时报》时,是被赋予一个重大的使命:“发现报纸(在当下的媒介生态中)究竟应该做成什么样子”。她本以为会按一般的程序,先花上几个月做些调查研究,再找到财政支持方案,然后把新产品(项目)落地。但是没想到大选后期,她和时报政治记者米歇尔·巴勃罗做的有关大选的播客产品《助跑》非常成功,由此,一档全新的播客产品《每日》出现了。

产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托宾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报强大的新闻采集和生产能力。时报有遍布全球的1000余名记者,依托如此强大的编辑部,对议程设置及把握新闻热点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外部的推动。《每日》的团队,除了主持人、政治记者米歇尔外,还招募了来自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播客节目制作者等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这些来自外部的专家与内部员工组成的创业团队,带来新的视角和更加开放自由的表达。他们打破了时报新闻叙事中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无独有偶,英国的《每日电讯报》也在尝试更多地使用音频产品来吸引新读者,并说服他们付费订阅。他们认为,音频是一种更加私人化的媒介。这家报纸在今年4月推出了两档音频系列节目。一档是周播的播客节目。另一档是专为谷歌智能设备Google Home设计的一档时长为十分钟的新闻音频节目“5 BY 5”——请5位记者,谈论当日最热的5个话题,并在每天下午5点钟播出。每日电讯的CI0(首席信息官)克里斯·泰勒说:“从在亚马逊的智能设备ALEX上的实践看,我们学到的是好的音频节目需要音频优先思维,而不仅仅是把已经写好,发上版面的报纸新闻稿读一遍”。

因为节目播出时间太短,考量节目的听众数还为时过早。《每日电讯》把体育、政治和心理健康作为其他三个播客节目的主题。

比如,心理类节目“疯狂的世界”。这是个十集周播的播客节目。第一集采访的对象就是哈里王子。在电讯报的网页及其他平台上播出,赢得了30万次播放,相关文章则达到了20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此外,有关橄榄球报道的播客节目也比较火爆,而由政治报道记者主持的另一个有关英国脱欧的播客节目,目标是达到六位数的下载量。

电讯报并不十分在意人们在哪里听到这些音频。他们最主要的目标是希望这些特定的话题找到新的受众,并让他们转化成报纸的付费订阅用户。

音频成为报纸新的发力点,一方面是因为像亚马逊和谷歌推出的以语音控制为特色的智能家居设备。报人希望通过新平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相对于视频来说,这是一个占据资源少,又更加有个人化色彩的媒介。通过音频能够与用户建立更具个人情感的连接。目前电讯报已拥有30人的音视频团队,并建立了自己的演播室。

网络与技术降低了传播的门槛,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连接,这些传统精英媒体机构,也需要放下身段,与人们建立起更加有力的情感连接。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传媒研究院)

[1]http://www.niemanlab.org/2017/04/this-is-howthe-new-york-times-is-using-bots-to-create-more-oneto-one-experiences-with-readers/

[2]http://www.niemanlab.org/2017/04/these-arethe-bots-powering-jeff-bezos-washington-post-efforts-tobuild-a-modern-digital-newspaper/

[3]http://digiday.com/media/telegraphlaunches-audio-show-google-home/?utm_ source=Daily+Lab+email+list&utm_campaign=21e8f8d41fdailylabemail3&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 d68264fd5e-21e8f8d41f-395856969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播客时报音频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探析播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移动音频媒体发展的几个转变:对播客的再界定
美国播客的内容生产和变现分析研究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