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地市报副刊的应对策略
——以《泰州晚报》副刊的转型路径为例
2017-11-23□文/张培
□ 文/张 培
全媒体时代地市报副刊的应对策略
——以《泰州晚报》副刊的转型路径为例
□ 文/张 培
全媒体时代,地市报副刊普遍受到严峻挑战。如何转型升级,突破困局?本文结合实践,给出四个方面应对策略:充分发掘本地文化资源,突出地方性;打造大副刊,强调服务性;借力新媒体,加强报网互动;依托副刊资源,强化活动策划。
优势资源 大副刊 报网融合 活动策划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地市报的新闻因同质化和时效性滞后,显然很难成为其竞争优势。而副刊倘能扬长避短,办出特色,则可成为报纸的“软实力”,为地市报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强化优势资源:唱好“地方戏”
作为地方媒体,地域性正是地市报副刊的优势所在。因为本地读者在文化心理、生活经验等方面,与本地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而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正是本地媒体的独特资源。因此,地市报要充分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唱好“地方戏”,赢得读者心。
(一)深入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
2015年以来,《泰州晚报》对文化副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星期天的报纸打造为纯粹的文化周刊,名为《泰周刊》,除非有特别重大的国内国际和本地新闻,一般不再刊登新闻。开设了“方志”“地理”“望海楼”“讲述”“收藏”“记忆”等16个版面,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版面有对历史人物的梳理,如,《韩贞:泰州学派平民代表》《水城里走出的国学大师》等文章,结合最新史料,介绍泰州历史名人;有对泰州城脉的追溯,如《稻河:青砖黛瓦六百年》《咱泰州也有不少珍贵石人》《季姓改姓之谜》《赛珍珠家族与泰州》《泰州,这些新地名背后的故事》等,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变迁;还有对本地民风民俗的追忆,如《小“街民”的童年游戏》《泰州,过年的老讲究》《无影灯与泰州元宵》等。
(二)展现当下本地人的生活百态、精神风貌
地市报副刊不能全是阳春白雪,也要有烟火气、市井味,关注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文化传承。《泰周刊》推出的“手艺”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本地一大批手艺人,如葫芦烙画艺术传人、传统手工装裱师傅、手工虎头鞋手艺传人、面塑艺人、根雕艺人、传统空竹制作艺人、泰州手工宫灯技艺传人等等,展现这些传统手艺的传承历史以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物”版则展示各个领域的泰州人的精彩故事。其中既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泰州名人,如《朱天署:努力将中国书法推向国际舞台》,介绍泰州籍著名书法家朱天署在日本举办书法展的情况;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如《行走在原创网络世界的泰州人》,讲述一群泰州网络写手的故事。
(三)开门办副刊,用更多精品留住读者
报纸副刊,应该是报纸与作者密切联系的一块阵地,注意发现和培养本地作者是地市报副刊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职责。本地作者写本地,更能勾起本地读者的共鸣和关注。当然,副刊不仅发表本地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老作者,也要有更多的新面孔。要搭好台,让各类票友粉墨登场唱好戏。
《泰州晚报》与泰州各县市的文学刊物加强联动,请他们推荐当地一些作者的优秀作品,在晚报上选登。这样既保证了稿源和质量,也扩大了晚报副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同时,寻找关联性,约请本地籍贯的文化名人写故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陈仲明是泰兴人,《泰州晚报》副刊开辟“方言”专栏,每期刊登一幅陈仲明先生书写的泰兴方言的书法作品和一篇释义短文,被很多读者收藏。像泰州籍著名作家毕飞宇、评论家王干、费振中等,都应约在《泰州晚报》副刊上发表过文章。
泰州人杰地灵,文昌水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来采风畅游。我们平时注意搜集他们所撰写的有关泰州的美文佳作,在晚报副刊上刊载。
另外,邀请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开专栏,提高地市报的文化品位。如,《泰州晚报》开辟“清风徐来”专栏,邀请《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可长期撰稿首发本报。开辟“诗评”专栏,长期刊登著名诗歌评论家叶橹先生的诗歌评论文章。
提升质量,外包版面和栏目。副刊要办好,离不开高水平的编辑。作为地市报,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如何突破质量瓶颈?将一些版面和栏目“外包”,不失为一种选择。如,《泰州晚报》邀请泰州市文联一位资深作家来负责“读书”版,将该版面办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读者肯定。
二、做好转型升级:打造大副刊
(一)由偏“文”到注重“文新”结合
当前,报纸正从偏重硬新闻向同时注重软新闻发展转变,报纸副刊也应从偏重副刊“文艺”特点向注重“文新”结合特点的转变,即,既要体现新闻纸的特性,又体现“文化”的特性。
《泰周刊》的“人物”“讲述”“发现”等版面,都强调新闻性,要求文章贴近当下生活和社会热点,同时,以符合副刊特点的艺术手法予以呈现。
如2016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评选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泰州市兴化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项目成功入选。《泰州晚报》除在新闻版面上对兴化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项目的发现过程进行持续跟踪报道外,还在《泰周刊》文化副刊版上,推出整版文章《孙建中:意外发现蒋庄遗址》,讲述这位乡村历史教师在2009年最先发现并呼吁保护张郭良渚文化遗址的故事。
2016年2月21日,开国大将粟裕夫人楚青在北京逝世。楚青祖籍扬州,曾参加著名的黄桥战役。老人家晚年在头脑不清爽的情况下,依然惦记着黄桥,能演唱整首《黄桥烧饼歌》。在黄桥公园穆园内,至今安葬着粟裕的部分骨灰,这是楚青遵照粟裕大将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20多处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那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泰州晚报》文化周刊《泰周刊》推出的人物特写《楚青:难忘〈黄桥烧饼歌〉》一文,讲述了楚青老人与泰州黄桥的情缘,令人动容。
2016年是梅兰芳先生返乡60周年,海陵图书馆举办“纪念梅兰芳先生返乡六十周年图片展”,百余张老照片记录着梅兰芳先生回到泰州家乡时的点点滴滴。《泰州晚报》在文化副刊“发现”版上,推出整版文章《60年前梅兰芳返乡演出老照片再现“万人空巷看梅郎”》,请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会长陆镇余讲述了黑白光影背后的故事。
副刊上推出的这类文化文章,正是对报纸新闻的二次利用或对新闻的多角度诠释与深化。既有新闻由头,拉近与当下的距离,又有文学性,文字柔软,可读性强,理所当然会受到读者关注。
(二)由窄到宽,实现副刊题材多样化
为适应读者的阅读需要,报纸副刊刊载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内容涵盖面越来越宽,形式品种更灵活多样。以《泰周刊》为例,不仅有散文、诗歌、短篇或小小说版等纯文学类的版面,还有“大家拍”摄影版、“书画”版、少儿“才艺”书画版、“新苗”作文版等。每个星期天出版的《泰周刊》,16个版,自成一叠,体现休闲悦读的理念。不少读者都将这一天的报纸收藏。目前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泰州晚报》的一大亮点。
当前,不少地市报的副刊已经扩为大副刊,增加了健康、亲子教育、旅游、美食等休闲服务类的专刊版面,这也是适应读者需要和广告需求的结果。不过,报纸副刊的题材虽然可以多样化,但不能牺牲副刊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否则副刊就会失去其独特的价值。
(三)由单一平台向多元平台拓展
地市报要充分利用副刊资源,除了依托报纸这一平台外,还可以向外拓展,形成品牌效应。如,《泰州晚报》与泰州市文联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稻河》进行联动,一些优秀的长篇文章,可以推荐到《稻河》上刊发,解决了报纸副刊版面小、容量有限的不足。同时,泰州日报社还与全国知名文学刊物《中华文学选刊》进行合作,参与该刊的编辑发行等工作,提高了地方媒体在全国的知名度。泰州报业传媒集团与江苏凤凰出版社合作成立凤凰出版社泰州分社,《泰州日报》《泰州晚报》与出版社联动,将副刊上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
三、借力新媒体:让副刊“动”起来
作为地市报的副刊,也应该积极顺应形势,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的传播平台,加强互联互动,让副刊更具活力。
报纸副刊是原创内容的提供者,可与网络联手,将美文佳作放到网络平台推广,形成在网上二次、多次传播,有效扩大读者和作者群。另一方面可将好文章、好作者吸引过来。网络平台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零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写作并发表,这也为报纸副刊的选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副刊编辑可以将网络资源转化为副刊资源,为报纸培养一批年轻的受众等等。像《泰州晚报》每天一期的“悦读”版,就是精选微信和网络上的美文佳作,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2016年清明节前期,《泰州晚报》开展了“寄往天堂的信——微思念征文大赛”活动,要求以精短的文字追忆逝者。征文赛还引入公众投票环节,参赛作品初评后,发到微信上,接受公众投票,公众投票加评委投票,最终确定获奖名次。《泰州晚报》还定期开展“写作之星”评选、“少儿才艺之星”评选、“大家拍优秀作品”评选等活动,将每期刊发在报纸上的少儿书画作品、作文以及市民拍客的摄影作品,发到《泰州晚报》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投票互动。每次活动都获得热烈响应,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报纸副刊的影响力。
四、放大品牌影响力:加强活动策划
副刊要成为报纸的软实力,依托副刊资源,加强活动策划,无疑是一条重要路径。
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
泰州兴化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故乡,泰州市政府以此为契机,设立“施耐庵文学奖”,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权威性,已经成为我国较重要的文学奖之一。作为地方媒体的《泰州晚报》,积极参与推动和推介了这一活动。
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洛夫是台湾著名的现代诗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诗魔”之称。2014年11月,《泰州晚报》联合泰州市文联举办了“烟雨故土”——台湾著名诗人洛夫诗歌朗诵会,邀请了洛夫和著名诗歌评论家叶橹参加活动。这次活动被国内媒体誉为“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是泰台两地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事”。《泰州晚报》除了在新闻版上对活动进行了持续报道外,还在副刊选登了洛夫的相关诗歌和叶橹的诗评文章。
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对泰州兴化地区的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泰州出现了以毕飞宇、刘仁前等为代表的作家群,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泰州晚报》多次参与组织了“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邀请文学界的知名评论家、作家参与研讨座谈。“里下河文学流派”已经在全国产生影响力。
让副刊资源创造经济效益。
副刊不仅是休闲养性的阅读平台,也同样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报纸副刊书画版为例,当前,名家字画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所关心和收藏,但是书画市场鱼龙混杂,普通市民缺乏鉴别能力,这恰恰给报社提供了市场。2016年,《泰州晚报》副刊部依托书画版,联合广告中心,开展了“书画作品微拍”活动,每周一期,在报纸上刊出全国、全省和本地知名书画家作品,通过报纸的微信进行拍卖。由于报社的公信力和人脉资源,确保了所拍卖的书画作品的品质,因此,活动一经推出,即受到热烈响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除了线上拍卖,我们还适时组织线下专题交流活动。2016年4月27日,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了“央视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泰州”大型活动,尼玛泽仁、言恭达、包俊宜、周志高等26位国内一流书画名家来泰州挥毫泼墨,座谈指导,让本地广大书画爱好者大饱眼福,进一步培育了本地的书画市场。
(作者是《泰州晚报》编委,主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