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融媒报道盘点:看精品力作如何出新出彩

2017-07-06文/张

中国记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融媒新华社一带

□ 文/张 倩

“一带一路”融媒报道盘点:看精品力作如何出新出彩

□ 文/张 倩

“一带一路”报道中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的“现象级”融媒产品,这些精品力作从海量报道中突出重围,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和互动,生动形象地传播了“一带一路”理念和发展成就。本文基于这些现象级产品,分析融媒体发展趋势与特点。

新华社 人民日报 央视 产品

与两会报道相隔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一带一路”报道中的“现象级”融媒产品又有了明显提升:创意更加新颖、制作更加精美、互动性趣味性更强,形式创新更加贴合新闻事件本身。融媒产品日渐“抹去”传统新闻报道的痕迹,摆脱“小盆景”式试验品的尴尬,成长为着眼国际传播与用户体验,旨在推动跨文化沟通、搭建民意平台、实现民心相通、实施科普或理念宣传的“大树”。

一、“一带一路”报道中的融媒体发展趋势和特点

从“一带一路”报道情况来看,当前的融媒报道有以下几个较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一)融媒产品日渐成为重大报道和主题宣传中的“吸睛神器”。

“一带一路”融媒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关注,舆论对融媒产品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以新华社“一带一路”报道中的融媒产品为例,峰会期间新华社融媒体产品呈发酵式传播,国家相册特别节目《大道之行》在各平台终端累计观看次数超过4亿,涌现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Let’s go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世界合奏》等三大亿级观看量以及《“一带一路”24小时全球直播》《五分钟飞越丝路,听习主席讲世界新机遇》等十余条千万级阅读量的融媒体产品。而在两个月前的两会报道中,阅读量最高纪录是突破1个亿,且这类“现象级”产品数量相对较少。由此可见,融媒产品正迅速在舆论场中站稳脚跟,日益受到关注。

(二)媒体有了相对固定的“特长”。目前,好的融媒创意比较稀缺,“喜新厌旧”的受众不断求新求变,这个新既包括全新样式和创意,也包括“老树发新芽”的产品改良。比如人民日报的H5互动类产品、新华社的创意视频和“神曲”、央视的全媒体高清直播等产品。目前,时政报道在这几类融媒产品中的生产制作、渠道分发、产品推广上鲜有“出其右者”,而且,每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中,以上媒体都能对优势产品进行改进与创新,力求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融媒产品。以上媒体立足自身制作资源和经验,不断升级原有制作水准,使融媒精品从大量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

(三)“高大上”与“小而美”同台竞技。“一带一路”报道中的融媒精品不但有好莱坞商业大片式的大手笔、大制作,也有小巧精致、创意无限、入脑入心的“巧制作”“小制作”,比如中国日报《一带一路睡前故事》就是“巧制作”的典型代表,生动有趣又具有科普性。“高大上”与“小而美”同台竞技,交相辉映,二者均成为“现象级”佳作的共同点在于创意的真实自然而不做作,形式创新切实服务于新闻事件本身。

(四)宣传类融媒产品依然占据大多数,新闻类融媒产品有待开发。

综观“一带一路”报道中的融媒产品,与两会报道相似的一点是轻量化、常态化的新闻类融媒产品较少。这也是即将到来的十九大新闻报道竞争中少有的“蓝海”。

二、“一带一路”报道中的“现象级”佳作

(一)新华社《大道之行》

产品形态:特效微视频

特点:用传统儒家思想实现中国话语叙事升级,画风华丽、制作精美、效果震撼。

作为融媒报道实践的领军者,新华社从“一带一路”报道策划之初就力争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融媒报道精品,《大道之行》就是这一追求的最佳注脚。这部短片综合运用图片、视频、3D动漫等元素,带人走进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空间。“五通”理念、建设热潮、宏大愿景,在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和震撼的视听冲击中壮丽呈现。经过发酵式传播,该片在各平台终端累计观看次数超过4亿,登陆纽约时报广场,成为近两年来主流媒体融合报道实践中的巅峰之作。

该片的亮点在于用习近平总书记原声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用好莱坞商业大片水准制作打造、用“抠图”特技有效强化了影片的视觉效果,成功将“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理念转译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中国传统智慧,用包含儒家思想的中国话语框架重新阐释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议题。用“大道之行”作为标题和叙事主题,有效凸显了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话语,实现了中国话语在世界舆论体系中的叙事升级。

(二)人民日报《快来!XXX邀你和TA一起穿越》

产品形态:高端H5

特点:创意新颖、代入感强、沉浸式交互吸引用户深度参与。

人民日报一直是H5制作的高段位“选手”,今年以来每逢重大报道必有此类产品惊艳亮相。如两会期间推出的H5产品《两会喊你加入群聊》,曾吸引了大量网民参与互动。

“一带一路”峰会报道期间,人民日报在原有制作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创意更加新颖、参与感和吸引力更强、形式更加活泼生动的高端H5产品:《快来!XXX邀你和TA一起穿越》。标题中的“XXX”是微信用户,一旦该用户分享产品,微信用户的网名就会出现在标题中并呈现在朋友圈里,这一策划深度切合微信用户喜欢刷“存在感”的心理需求。该产品最大的亮点是代入感强、参与度高,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这一目的:第一,通过浏览过程中多次出现微信用户的名字,营造参与感;第二,以用户自绘的简笔“小人儿”为主角,行进在产品营造的“一带一路”广阔时空里,让人身临其境,新奇感十足。

(三)新华社《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看》

产品形态:音乐MV

特点:主旨鲜明、绘本画风、多语种版本,生动传播中国外交理念。

这一产品能突破“重围”的关键在于思想深刻、理论功底深厚。它围绕总书记的外交理念和思想展开创作,将抽象、繁杂的外交理念归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简要叙事,从和平主张、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具体展示对当前国际问题的思考与态度,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体现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理念,侧面表达了“一带一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带一路”报道中,涌现出一批制作精美的音乐MV作品,被网民戏称为“老树发新芽、神曲滚滚来”。除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看》之外,三家中央媒体还分别推出了解读“一带一路”的“神曲”:新华社的《Let's go Belt and Road》,人民日报与中新社分别推出的《一带一路之歌》。这一媒体动向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有自媒体将三家媒体的“神曲”进行了同题对比,并发起网友投票,从跟帖和投票情况来看,网民深度参与的热情较高,不但点击投票,还在跟帖中对歌词、形式、演唱水平、创意策划等各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可见这类音乐MV受欢迎程度之高。

在众多音乐MV中,新华社《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看》取得了点击浏览量过1亿次的不俗成绩。不但播发时间最早,取得了先声夺人的传播效果,而且这一产品音乐动感、画风新奇、思想性强。一经推出迅速取得刷屏之效,并在传统PC端取得了不俗的点击量。为了克服外宣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该产品还推出了中、英、法、西、俄、阿等多个语种的版本。

新华社作品《Let’s go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 世界合奏》。

(四)中国日报《带你解锁“一带一路”》

产品形态:迷你纪录片

特点:轻量化、内容丰富、中英双语播出、高颜值华丽风。

《带你解锁“一带一路”》系列报道包含了3个独立的纪录片,之所以称为“迷你纪录片”是因为每一集纪录片的长度都控制在3-4分钟,视频中融合穿插了大数据制图、可视化数据、新闻图片、航拍数据等元素,同样的纪录片片头、同一个出镜记者使三个纪录片自成体系,以“英文主持+英汉双语字幕”的形式,分别从“一带一路”起源、交通、能源朋友圈等话题解读“一带一路”。

系列纪录片的形式使每个小片的主题更加集中、呈现方式更加轻松随意,英语口语纯正的出镜记者、高端大气的制作风格、习惯用语的标准翻译使该片在英语爱好者,尤其是学生中间的认可度比较高。为了提升系列纪录片的亲和力,纪录片附带的文字版本大量运用网言网语和聊天式语言,使其在众多严肃节目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

(五)新华社《“一带一路”24小时全球直播》

产品形态:现场新闻

特点:体验式报道、点多面广、信息量大。

24小时直播态报道《“一带一路”24小时全球直播》的点击量、阅读量已逾千万,成为“现场新闻”概念推出以来,点击量最高、内容最丰富、国内外分社成功联动的现场直播态报道的典范。新华社国际部从北京时间12日早8点至13日早8点,联合总社多个编辑部门和14个国内外分社,以直播态形式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24小时不间断报道。这一直播态报道选取了“一带一路”沿线有代表性的11个国家,并加入陕西和福建这两个“一带一路”的起点省份,最终落点北京雁栖湖湖畔的论坛主会场。报道调动近百名记者编辑,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讲述这些国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精彩故事。直播中共播发图文视频100多条。直播结束后,编辑团队还将直播内容剪辑成短视频进行了集中展示。

24小时全天候直播在新华社现场新闻直播态报道史上尚属首次,也是现场新闻栏目开办以来播发内容最多的一次报道。截至目前,这一直播态报道在客户端和新华网等平台的总浏览量超过一千万,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浏览量超过400万。

(六)央视《聚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产品形态:全媒体全景式高清直播

特点:灵活运用虚拟技术、全媒体增加可视化效果,多种新媒体形式助力高清直播主业态。

峰会期间,央视汇集了全台力量构建移动传播新格局,形成融合传播矩阵。与其他央媒推出大量相对独立、形态各异的融媒体产品不同,央视的融媒报道是其全媒体全景式高清直播节目的有益补充。央视的融媒报道主线清晰,系统性较强,高清视频制播优势明显。

据悉,中央电视台提前三个多月启动了“一带一路”报道策划工作,力求以全媒体手段、新颖的方式、全景式地对论坛进行报道。此次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航拍团队启用两架无人机,一路从空中鸟瞰长安街沿线地标性建筑,呈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北京城市风貌,一路从空中拍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场,全景呈现论坛盛况。为了展现整个会议期间北京的风貌,央视还设置了八路景观镜头,包括雁栖湖会场、国家会议中心、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和国家大剧院等与会议召开相关的地点。通过这些景观镜头,观众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现场画面。

央视新闻移动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微博和微信除了刊发论坛的重要议程、发布相关动态新闻和专家解读之外,还设计了《“一带一路”,北京再出发》《一带一路大百科》《丝路青年说》等新媒体产品,成为了全方位立体式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七)新华社《“丝路之美”全景报道》

产品形态:互动式全景报道

特点:沉浸式融合、位置服务、互动形式多样。

新华社“丝路之美”独家全景揭秘报道,是新华社创新性地应用“全景+地理位置服务+新闻现场”手法生成的沉浸式融合报道,在众多“一带一路”预热报道中独树一帜。在两会全景报道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确定的线路图、雁栖湖美景等内容要素,每期一个独立主题,推出系列化沉浸式融媒报道。

《新华社“丝路之美”全景报道》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在地理数据上叠加了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航拍等,实现在地理时空中全面展示新华社的融合报道。对不时飞入画面的弹幕进行互动设计,网民点击弹幕,可以轻松切换至另一地点或场景。另外,创新性嵌入位置服务功能。用户进入特定场景后,既有音视频的应用,又有导航标识,还嵌入了新华社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等相关报道,创新性地打造出全媒体产品中的“富媒体”。

(八)中国日报《一带一路睡前故事》

产品形态:创意视频

特点:制作精良、充满童趣又带有科普教学意味。

中国日报推出系列视频《一带一路睡前故事》,每集视频长约两分钟,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由来、意义与现状。这一创意视频引起《纽约时报》、彭博、QUARTZ等外媒关注,《纽约时报》官网用了相当篇幅介绍了该视频,对其传播效果表示肯定,将其看做是“一带一路”进行文化输出的号角。

该系列视频的最大特色就是小切口表达大主题,亲和力强、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自然。世界地图、地球仪、儿童玩具等道具的使用恰到好处,非常接地气有童趣。

视频虽然是以给孩子讲故事的短视频形式出现,但是制作者每一集都有明确的外宣主题贯穿其中,内部逻辑结构清晰。比如,第二集聚焦“‘一带一路’属于全世界”,主要介绍“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在哪些方面实现合作;第三集聚焦“‘一带一路’与全球化”,主要介绍哪些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等等,通过童趣化的科普推广达到外宣效果。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融媒新华社一带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
再创新高
视界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别逃啊,霍金!——一次跨越时间的融媒采编行动
以融媒之势扩大主题报道传播力——以嘉兴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实践为例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