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探讨

2017-07-05刘晓晴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生态模式土地整治建议

刘晓晴

摘要对中外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阐述其对我国当下土地整治发展的重要性;以现有相关文献和试点项目为前提,探讨我国不同地形地貌分类下的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并分别介绍实例及其特点;提出今后我国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发展建议。

关键词生态模式;土地整治;项目试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4-0178-03

AbstractThe mode of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real practice in western world were analyzed, which was of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Moreov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pilot project,it discussed different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modes classified by the terrain and geomorphology. Additionally, pervious Chinese land consolidation cases were analyzed.Finally,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engage in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model;Land consolidation;The pilot project;Suggestion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土地整治,现已开发整理了大量土地,为保证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随着土地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不适当的整治措施使得具有当地特点的景观生态和乡土文化风貌严重受损[1],已成为新型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构想[2]。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以合理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快土地复垦”,“推进土地生态环境整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目标,明确了土地生态环境整治的必要性[3]。之后更在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将生态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并重,并在原有的“四化”加入了绿色化[4]。在最新发布的《全国土地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提出以耕地面积不减少和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金、维护权益的要求,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5],并要保护自然人文景觀及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景观特色。可见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一管护提上日程[6]。

发展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已是推动土地整治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社会关注,在全球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及我国的土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相关专家开展积极研究,各类媒体也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报道,耕地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其中的焦点;二是生态型土地整治优势日益凸显,不仅能实现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的综合管理,而且也是建设新农村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对促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笔者结合中外生态型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对实践项目进行探讨,对目前主要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进行分类并分别阐述各模式的具体特点,以此来展望今后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的研究方向。

1国外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经验

“土地整理”最早由德国等国家使用,后日本称之为“土地整治”。最初通过土地整治来发展农业的大规模生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但同时也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如德国,当时已查明因土地整理改变生态环境间接导致多种物种灭绝。为此,20世纪70 年代德国的土地整理目标和内容就增加了景观和环境保护的内容[8]。许多欧洲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在尽量保持已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对原有景观进行创设,加强了之前传统土地整理所忽略的对人文景观、乡土特点、生态环境的等保护,逐渐改善景观生态环境[9]。欧盟通过欧盟农村发展农业基金(EAFRD)进行土地整治活动,以更好地实现低碳、生态、环保的乡村建设目标[6]。

在日本家根合地区的生态型土地整理中,除了应用生态保护设施的水系统规划使其鱼类繁衍生息外,最为突出的是公众参与。不仅当地村民参与进来,更让学生参与保护土地内部生物。通过全员学习鱼的知识、参与“青鱼SOS救援”活动、参与施工等方式,使当代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更使这种观念深入下一代的心中,为未来的生态保护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10]。

可见,国外比我国更早进入生态型土地整治,并有较大发展。国外土地整治不再只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整,而是已进入到生物多样性、人文景观与文化遗产等多层保护[11],塑造乡村景观和重塑生态栖境的阶段。

2我国生态型土地整治研究

2.1生态型土地整治理论的提出2000年严金明[12]结合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对我国景观生态保护型土地整理设计模式进行构想,拟通过田间路土石化、渠道生态化、保留一定的沟塘低洼地区等规划设计来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关系,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2001年叶艳妹等[13]提出已在世界范围内适用的生态环境保育型农地整理模式,该模式是建立起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得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合的生态农业系统。2004年蔡运龙[14]提出要把土地整理看作一种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其中就包括自然遗产与历史遗产的保护,使土地整理成锦绣田园文化景观。2009年郑宏刚等[15]从农业工程生态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和景观学理论,构建一种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的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2012年陈百明[16]认为实现土地的数量管控、质量管理转向生态管护是未来土地整治发展趋势,加强维护人与土地、自然的和谐关系,遵循生态学原理来建立土地整治的生态型模式。2014年李红等[17]将新型的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与传统土地整理进行对比,通过在特定区域内代入新的景观元素来对该项土地整治工程进行生态设计,从而实现景观生态整治。 2016年郧文聚[18]提出生态型土地整治在本质上是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绿色化”融入土地整治当中,重点加强生态修复,提升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功能,实现土地生态功能与涵养的提升,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虽然学界对含有生态内涵的土地整治称谓有所不同,如生态型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型、生态环境保育型等。但在各自的阐述中所表达的共同之处都是绿色生态思想贯彻始终,注重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维护,从单个目的向多目标并进,实现土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管控 “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达到对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生态系统重塑的目的。

2.2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的实践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态型土地整治理論研究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兴起了生态型土地整治试点热潮。根据对相关文献和已进行的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的分析总结,按照地形地貌对主要的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以下3类。

2.2.1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平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地势较为平缓宽广,耕种田块也是多为面积较大、较为平整,有较好的路渠网格,整治工程难度较小。以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楼靖畈项目区为例[19],在农田景观设计上,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作为设计重点,构建多层次空间结构,满足不同生境的需求;并在农田内部修建 3 座避雨亭 ,既方便了项目区农民的耕作 , 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适合生物生存的栖境;用乔木、灌木搭配植于河流、道路两侧,发挥防护作用。

2.2.2丘陵山区地形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山地与丘陵地区主要表现都是地势起伏不平,土地利用类型有它的复杂性,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相对高度的大小,山区相对高度大于500 m,且沟谷切割较深,地形轮廓明显[20]。这样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且交通不便,制约了土地整治所需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此,要兼顾山区特有的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特征,以“养”“护”为主来恢复提高山区耕地的质量和生产条件,从长远的角度来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21]。而丘陵相对高度一般在200~500 m,虽然起伏不大,缓坡宽谷。但坡度因素和水因素都会影响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湖南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形,针对其地形和水资源特点,进行长沙县金井镇涧山村试点项目[22],尝试把生态、低碳环保的意识贯彻于整个土地整治的前、中、后。首先在规划设计当中,在项目区内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以及原有林地、灌木等。特别是在水田中保留一块茶园,作为生态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并在田间空隙地、溪沟配种低矮灌木丛,不仅稳定路基,净化空气,更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病虫灾害,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其次在工程施工中,先是土地进行生态化平整,将原有区域表土耕作层剥离,收集后储存于周边,将塑料布掩盖尽量减少表土耕作层的流失,于土地平整后回填,通过翻松来提高其耕作能力、恢复效率。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将“生态化”引入田间渠、沟、路,采用生态衬砌式排水渠道;用泥结石铺路并埋入些许草籽,不仅能降低施工成本,避免路面过度硬化,而且低碳环保,保护生物多样性。采用生态净化系统,对田间渍水进行二次净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实现废水循环利用。修建生物通道165处,生物栖息池152处等。在项目竣工之后,对平整后的耕地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实施稻草还田技术减少碳排放量和化肥面源污染。

2.2.3喀斯特地貌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等特点,直接制约了机械化耕作,田间道路未形成网络也阻碍了土地集约利用,加上没有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严重影响到山地的土地整治的有效实施[23]。以贵州省荔波县板寨河头土地整理项目为例[24]:一是“变繁为简”形成相对规则的格田,提高格田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土地集约利用;二是有针对性地做表土剥离、回填,其中挖填厚度小于等于10 cm的区域不做表土剥离、回填,挖填厚度大于10 cm,则回填厚度为15 cm,对剥离的表土加以覆盖保存,通过增施各种肥料,配植豆科作物,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完善灌溉系统,如防渗渠道或管道,以当地的竹子和马尾松木板材料制作提水水车、蓄水池,建生态岛屿等,不仅解决了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也方便野生动物饮水,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的特点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型土地整治试点项目正在陆续开展。除了以上3个具有不同地形特色的典型代表外,还有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南宛河生态型土地整理[15]、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25]、湖北省广水市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湖南省浏阳葛家镇乌石龙村和官桥镇九龙村的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陕西省延安甘谷驿土地整治工程、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土地整治项目等。它们所体现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念依据多元创新,生态型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在于“生态化”,将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作为理论依据贯穿土地整治始终,从由土地内部整理向土地生态系统的内外关系相结合,从单一土地规整,灌溉沟渠完善向保护当地生物、生境,推动生态、经济、社会的多元协调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建模式,各地自然风貌不同,其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也各具特色,以各区域的地形地貌为基础,对农田系统、灌溉系统、路沟渠进行生态化设计到工程实施及后期维护来改善当地的生态农业系统,从生态绿色到低碳环保,进一步完善绿色生态的土地整治,并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构建相应的人文景观,使土地整治能与项目区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发展建议

目前国外的生态型土地整治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更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型土地整治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与各省市小范围试点上。要将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由点到面的推广,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强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绿色生态保护意识,按照当今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其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26]。其次,注重公众参与,借鉴德国、日本等相关经验,参考长沙县金井镇涧山村在作生态化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时[22],以“三上三下”方式吸引村民参与,吸纳村民与村委会、相关街道、县直部门意见,让公众能从学习了解到积极参与。再次,加大对扩大试点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强化对各地形地貌的土地整治前后的主要因素的对比研究,如土壤、粮食产量、生态环境等,还可引入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与传统型土地整治的比较优劣,找出原因所在,出台有针对性的生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规范与标准;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人、物、力投入,结合产学研对生态系统物流、能流、物种和信息流调控技术进行研发,以及研发适合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整治技术方案。最后,总结归纳研究成果,形成地方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工程技术与预算标准,乃至国家标准,从而大范围推广生态型土地整治,实现生态“占补平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001).

[3] 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4):12-1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01).

[5] 周怀龙.审议通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 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08-16(001).

[6] 宇振荣,刘云慧,AXMACHER J C.呵护土地生态建设美丽家园:聚焦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05-23(003).

[7] 刘新卫.土地整治如何助力扶贫攻坚[J].中国土地,2016(4):35-37.

[8] 田玉福.德国土地整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的启示[J].國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1):110-114.

[9] 王军.土地整治呼唤景观生态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15-19.

[10] 张远索,徐波,张占录.生态型土地整理实证分析:以日本家根合地区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2):335-337.

[11] 朱虹,赵卉.论生态型土地整治[J].中国房地产,2014(12):60-65.

[12] 严金明.农地整理要兼顾景观生态[J].中国土地,2000(5):19-20.

[13] 叶艳妹,吴次芳,黄鸿鸿.农地整理工程对农田生态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保育型模式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67-171.

[14] 蔡运龙.土地整理要重视文化景观和农民参与[J].中国土地,2004(8):20.

[15] 郑宏刚,余杨,余建新.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6):189-192.

[16] 陈百明.发展之要 统筹之本 生态之基:展望土地整治工作新趋势[J].中国土地,2012(3):1.

[17] 李红,魏晓,刘传明.传统土地整理规划与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之比较[J].国土资源导刊,2014(10):9-13.

[18] 郧文聚.厚植绿色理念 探路生态整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04-28(005).

[19] 鲍海君,吴宇哲,胡昱东.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与运作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03,23(3): 346-350.

[20]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40-41.

[21] 邬志龙,杨子生.西南边疆山区州级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C]//中国土地开发整治与建设用地上山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4-51.

[22] 罗明,郭义强,曹湘潭.低碳土地整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平台:以湖南省长沙县低碳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为例[J].中国土地,2015(4):6-9.

[23] 宋林华.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24] 王军,李正,白中科,等.喀斯特地區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贵州荔波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7):906-911.

[25] 王晓芳.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2,28(5):55-57.

[26] 高奇,师学义,王子凌,等.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391-394.

猜你喜欢

生态模式土地整治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乐视“生态模式”争议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高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构建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简论中国古典戏法生态建设
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