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鸟”所包含的意蕴
2017-07-05姚海涛
□ 姚海涛
孔子论“鸟”所包含的意蕴
□ 姚海涛
关于孔子的研究,学界大都从孔子一些重要概念的诠释、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学术史传承意义的“宏大叙事”层面进行。普遍认为,只有具有深刻主题性、明确目的性、连贯统一性的孔子解读才有真正的意义。结果反而轻忽了孔子活泼泼的具有启发性、个性甚至灵性的独特话语表达。或认为其无关理论宏旨或不屑于从这些琐碎的方面去解读孔子,认为这样解读会矮化了孔子。其实不然。从这些生活化的方面去研读,往往能洞察出孔子理论的背后玄机,重寻出那些被遮蔽的意义。
先秦典籍中许多思想家都谈到过鸟。如《道德经》中出现了“攫鸟不搏”(《道德经》第55章)一语。《孟子》中只有几句“台池鸟兽”意义上的鸟。《庄子》一书大谈特谈鸟,而且谈到的鸟种类繁多,出现了一些特别神奇怪异的虚拟鸟类。《荀子》曾借“蒙鸠”这种鸟筑巢选择地点不牢靠而导致“卵破子死”的悲惨结局来说明“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其他先秦典籍一谈到鸟都是“鸟兽”意义上的鸟,别无其他深意。而当我们翻开《论语》、《孔子家语》,就会发现孔子大量讲鸟,非常重视“鸟”,大力发掘“鸟”,脱离了鸟作为动物的意义,使其具有了物外之义,重构出了宏大的“鸟”论。
孔子之所以会对鸟如此感兴趣,以之作为理论发挥的重要参与物,原因颇多。鸟之所以在孔子那里获得了丰赡的意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与鸟类自身的生活场域、生活习性有关。如鸟类迁徙的特性,能自由飞翔来往于天地之间,有灵性能感应到人所不能预知的情况。另外,鸟类也有喜怒哀乐等感情,确实具有与人通感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发展出鸟的象征意义、功能意义等诸多意义。于是,孔子在人与万物相沟通的哲学意义上,从鸟的“仿生学”视角,分别运用了赋德于鸟、赋能于鸟等方法,发展出了先秦蔚为大观、涵盖全面的宏大“鸟”论。孔子“鸟”论主要包括图腾鸟论、鸟显天地之德、人间之礼论、鸟见吉凶论、以鸟喻德论、借鸟喻政论等。
图腾鸟论——玄鸟、凤鸟
孔子非常重视鸟的图腾精神意义指向。鸟图腾崇拜是一种远古人类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远古文化传承。古人认为,他们的部族与鸟有某种血缘亲族关系,也会护佑部族后世子孙。从孔子的出身来看,他是商朝后裔。在临终前孔子跟自己的学生子贡(端木赐)说出了“丘也即殷人”(《孔子家语·终记解》)的话。其实从孔子临终身份的自我确认,我们就可以看到,虽然孔子服膺周代礼制,但对于自己的殷人身份,还是不能忘记且非常在意,想让后人记住。那么鸟与商朝有什么关系呢?
众所周知,商朝源自东夷部族,其始祖契便是由其母亲简狄吞一“玄鸟”卵而生。于是“玄鸟”也就成为商族的图腾。《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语,这说明商朝确实是与鸟有着某种亲族关系。孔子作为一博学之人,肯定知道这一文化事实,并进行过文化追溯。比如孔子听说郯国国君明了“少昊氏以鸟名官”的缘由之后,就特地谒见请教(《孔子家语·辩物》)。这一事情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可互证。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凤作为四灵之一,是从鸟图腾发展而来神奇之鸟。少昊氏以鸟名官,是因为“凤鸟适至”是上天降下的祥瑞,而孔子也以“凤鸟不至”来表达“吾已矣夫”的人生慨叹。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到其中有远古图腾文化与凤文化的交织。孔子有一个懂鸟语的学生公冶长曾因为懂鸟语而获罪。“在缧绁之中”的青年人,孔子后竟然“以女妻之”。其中的缘故,除了公冶长“非其罪”、“能忍耻”品德方面的原因,应该还有孔子作为商人后裔作为“鸟的传人”的类自觉与归属感等复杂的文化原因。
鸟显天地之德、人间之礼
孔子发展出了仁学理论。人可以行仁,推仁于万物。万物亦有仁,能显露仁于人前。仁从某种意义上是人类向万物学习之后的“仿生学”,只要从万物当然包括鸟类那里就可以体悟到。所以孔子之仁就是一个打通内外、物我无所不通的明达之论。如孔子“弋不射宿”也就是以人之仁通达于鸟兽的必然结果。人也可以通过“类比”、“移情”的方式,达到通于物类之目的。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将黎明时分听到的哭声与桓山之鸟与其四子之间分别的悲鸣相类比,将哭声识别为离别之哭。孔子许之为“善于识音矣”。
孔子认为人可以向鸟类学习。因为君子违伤其类,“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鸟兽对于不义的事情也知道躲避,更何况人呢?背后隐含了孔子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逻辑过程。鸟本天地间一普通存在物,而天地有大美,也有大德。天地之教化潜存于天地间万事万物之中。所以可以从中领悟到天地之大德。在回答颜回“臧文仲、武仲孰贤”这一问题时,孔子指出,臧文仲“祠海鸟”就是三个不明智之举之一。
“夫礼之不同,不丰不杀,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孔子家语·礼运》)。天地万物皆符合天下一定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礼。礼制讲究等级秩序,不丰厚也不降级,借助礼来维系感情,进而能够做到警惕。
鸟类是知识的“传授者”甚至天地之教的载体之一。关于鸟,我们既可以解读出伦理意义,也可以得到常识价值,甚至能映照出历史文化意义。如孔子在与学生探讨学诗的重要性时,除了指出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以及事父、事君的伦理意义,还指出了“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常识价值。鸟类迁徙自远方,也必带“远方”的信息。在这里,远方既代表地理空间之遥远,也代表历史时间之悠远。如孔子看到远处飞来的中矢之隼,认出是肃慎氏之矢。由鸟飞来的方位以及身上的箭引出一段故事:周武王接受肃慎氏进贡楛木石箭,后武王曾将箭赏赐于女儿大姬,之后女儿嫁到陈地胡公的复杂历史,并预测到陈地的兵器库中可能还有此种石箭。过去、现在与未来如同奔腾的河流,是永远流动且一体无隔的。空间的远方与近处也是通过现实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能打通过去与现在者必然也通向未来,使预测未来成为可能。因为未来会在现在实存物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显现。
鸟见吉凶
当齐国出现了一群单足之鸟,孔子解释说,这种鸟是商羊,能显示有关水的预兆。并且与过去歌谣相联系,认为齐国要发生水患,后果然应验(《孔子家语·辩政》)。鸟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能够预先感知到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做出异常反应。人如果读懂了“鸟”,就可以得先机,起到趋吉避凶的效果。后世还出现了专门以鸟来行占的占卜术——鸟卦,乃是借鸟来占卜的算命之术。
以鸟喻德
在人的世界里,仁义与私利是君子与小人德性的区别。鸟类因其有群聚的特性产生了类似人类的秩序伦理。孔子在阐述“小辩害义,小言破道”时引《诗经·关雎》分析以鸟起兴的诗境美感。认为此篇章君子之所以以之为美,因为关雎之为鸟但其雄雌有别、有序,符合伦理秩序。所以不能因为诗歌中有鸟兽之名而否认其文学、伦理等诸多价值(《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在评定高柴的德行时,高度评价其对父母守孝的真诚之心,且将这诚心推人及物。并引用“成汤恭而以恕”(《孔子家语·弟子行》)的例子。据说商汤有仁德,出去见到有捕鸟的网,如果四面施网,就去其三面,以保证不赶尽杀绝。
借鸟喻政
孔子一生为了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政治实践的努力从未断绝。在政治理论方面,他发展出了为政以德的理论。鸟在孔子政治理论中也是角色之一。如孔子在与哀公探讨国家命运的决定因素时,借帝纣时有一小雀生出大鸟的吉祥之兆,“介雀之德,不修国政”(《孔子家语·五仪解》),而亡国的事实说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人而非天决定。在教诲哀公时,借舜时为政爱惜生灵,好生而恶杀,选贤任能,德行如天地四时,引发了“凤翔麟至,鸟兽驯德”(《孔子家语·好生》)的盛大德政场景。讲到五帝德时,讲到黄帝都能“仁厚及于鸟兽昆虫”,造福于后世达三百年之久。
综上所述,孔子的鸟论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体例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图腾鸟论有其历史文化根据,鸟显天地之德、人间之礼有其天地万物一体的哲学根据,鸟见吉凶、以鸟喻德、借鸟喻政是其生活化、伦理化、政治化的具体而微之运用。
说明: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1607293)、2016年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理工类独立学院人文通识教育模式研究”(立项号:2016001A)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康成书院文化研究中心,邮编26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