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视角看墨子的“民本”思想
2017-07-05李伟强
□ 李伟强
从现代视角看墨子的“民本”思想
□ 李伟强
在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财产与人口,都在政权的管辖范围内。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与等级礼乐制走向崩溃,于是墨子“背弃”周道,创立新说。
墨子是我国古代下层民众的杰出代表,他从社会经济发展、下层民众的普遍利益得到保障,从对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要求,从国内及国家间和平等几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本”倾向的思想。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利”,因此,人们常常把他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家。实际上,墨子功利思想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事功特征,他将兴利的目光投向了广大的下层民众。他注重“利”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并非一味地去追求“利”,更非为了“利”而不择手段。然而,当时社会却是“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兼爱中》)。
他从下层民众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在保证下层民众利益的基础上去获取正当利益的具体主张,并为之奔走呼号。墨子所说的“利”包括范围较广,既包括利害关系中的利,也包括经济利益中的利,其中,他更关注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利益。在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人们首先要解决吃饭穿衣等生活基本问题,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墨子较其他各家更贴近大众,更容易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墨子虽然提倡追求物质利益,但并非无原则。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时,墨子并不追求赤裸裸的利益,而是要求遵从“义”的原则,在“兼爱”的前提下,通过正常手段取得合理、合法的利益,从而将“义”与“利”、“爱”与“利”结合起来。这是义、爱、利统一基础上的逐利思想。
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七患》)墨子从根本上指出了与人民生活最直接、最密切的物质资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他又指出当时“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上》),人民有这种忧患正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本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所造成的。为了能够增加社会财富,消除普通民众的危机感,墨子除了提出增加人口以发展生产的主张外,还指出社会分工的重要性:“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升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非乐上》)
墨子认为社会各阶层中,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只要能够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社会财富就会增长,社会秩序也会趋于安定。但是,如果“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非命下》)。因此,墨子要求社会各阶层做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不同阶层的人都应当自食其力,创造物质财富。
墨子通过关注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来实现“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天志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墨子乐此不疲、四处奔走所要争取实现的目标。墨子为发展经济所提出来的思想和主张,对于保障下层民众的实际利益无疑是有利的。
除了关注下层民众的经济生活之外,墨子还注意到在政治生活中也应当关注平民的主导作用,“尚贤”是墨子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任人唯亲,没有平民权利可以保障,更没有民主。因此,墨子提出选贤举能的“尚贤”思想,“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尚贤上》),指出拥有贤能是国家的幸事,同时,只有尊重贤能,国家才能够得到治理,人民的生活才能够得到保证。
那么,如何选举贤能?怎样才能保证贤能之人实施对人民有利的执政措施呢?对于贤人的选择,墨子指出了下层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当具有的地位,即通过选举领导者,充分表达他们的参政意识,发挥其应有的参政作用,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备。墨子重视普通民众在选贤举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对于贤人应当“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尚贤中》),贤人的所作所为应当受到监督。对执政者实行监督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充分尊重下层民众的权利。虽然墨子提出的监督群体范围仅限于“圣人”,但是,他提出对执政者监督的思想为今天完善民主监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由于平民阶层处于无权地位,墨子在此情况下提出了“天志”、“鬼神”等超人间力量,希望通过这些超人间力量的权威对统治者的行为进行限制,使其能够关注下层民众在社会中的作用。上天是爱百姓的,在天意、鬼神的指导下,统治者也应该顺应“天意”,爱护百姓:“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上》)。那么,理想的统治者应该怎样行事呢?“天子……‘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尚同中》)。天子的行为和活动不应该脱离群众,而且还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样“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否则“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志中》)。除了天子之外,圣人、君子等也应当在神意指导下发挥作用。墨子希望在令人敬畏的“神明”监督之下,统治者能够顺应民情,切实做出有利于普通民众的实事来。通过天志、鬼神的设置,使这些圣贤们能够意识到还有大批下层民众的存在,还要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者: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邮编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