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才能生存电视民生栏目“融媒体”要实战
2017-07-04龚丹
龚丹
摘要:社会化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借助新技术,依靠自身创新,在嬗变中求生存。比如将电视强大影响力体現在网络上;转变观念将观众当用户,打好“价值、趣味、感动”牌;强化新闻资讯过滤功能,并让直播成常态等。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民生新闻 影响力 直播
2013年以来,社会化媒体异军突起,以新闻APP、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所谓“新媒体”,开始改变人们获取新闻资源的渠道,电视已经不再是市民了解信息的首选。在这种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进行创新,这样的老话题值得电视人重新探索。
电视民生新闻的致命短腿
和网络社会化媒体相比,目前电视新闻栏目到底有哪些致命弊端需要革新的?
一、时效落后。当初电视民生新闻是如何改变报纸业态的,如今网络社会化媒体就是如何改变电视收视习惯的。举两个例子,江西丰城电厂发生工地坍塌事故,虽然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记者获知消息后,已经尽快地赶往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可是时效依然大大落后于网络媒体。事故当天上午,几乎所有新闻客户端都进行了推送,并且推出专题。等到《都市现场》在晚上18:00开播的时候,实际上所有内容都基本上已经被网络媒体报道了一遍。再比如江西泰和县发生大桥坍塌事故,整个白天,都有各种网络媒体实时推送,甚至有无人机飞到大桥上方,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直播,现场所有画面一览无遗,而等到当晚的《都市现场》播出同类报道时,已成旧闻。
二、缺失互动。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互动似乎一直是个口号,经常是屏幕上播得热闹,电视机前却无人喝彩。因为电视的单向传播实质从来没有任何改变,电视从业人员并不知道,自己的观众到底在想什么,喜欢看什么。电视栏目也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因为荧屏播出效果的需要,似乎都要求做到舞台炫目,观众云集。可是参与人数到底有多少,每一个参与者到底有什么样的诉求,能不能从人性根本的角度去设计活动,恐怕很多人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三、定位模糊。说起“民生”,似乎已经很明确自己的定位了,可是这个框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健康、教育、交通、财经等,民生新闻这种包罗万象的背后,真正的定位到底是什么?《都市现场》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节目里,由于时长的需要,节目体量不得不驱使各种“题材”进入其中,对于观众画像的描述,是极其模糊而不准确的,谁都可能成为民生新闻的观众,可谁都有可能转台走掉,因为“你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求变求生存
一、电视强大影响力可以在网络上体现。电视新闻领域的领军媒体是不是能在网络媒体中得到体现?《都市现场》微信号于2014年展开运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从零开始,粉丝量就近60万,综合影响力指数在全省所有微信号中排名第一。WCI指数一般在1200以上(省内第二名为1000左右,离都市现场微信号影响力有相当大的差距),WCI指数是依据阅读数、活跃粉丝量、点赞数等得出综合指数,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国内多个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目前,《都市现场》微信号平均每月总阅读量700多万人次,平均每天的阅读人数近30万人次,已经超越正式出版的都市类报纸的阅读数。这个阅读数是第二、第三名的阅读量总和,已经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微信号。10万+被微信定义为热文,每周《都市现场》微信号都会发布2-3篇10万+热文,在全省所有微信号热文榜中,长期处于“刷屏“占位的状态。排名方面,《都市现场》微信号在全国所有微信号中大概处于240位左右(全国微信号有3000万个之多),在全国电视类微信号中处于五名左右(前几位一般为央视新闻、央视财经、新北方等),大大领先于湖南卫视、大本营、零距离等微信号,为全国电视民生新闻微信号的翘楚。
为何《都市现场》微信号能在网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形成目前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利用媒体影响力运营,为进一步推广媒体影响力做出不懈努力。只有在运营中坚持“内容为王”,才能真正做到“融合网络”。
二、转变观念将观众当用户,打好“价值、趣味、感动”牌。在你播我看的时代,观众就是观众,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时代,观众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们应该转换思路,别仅仅把他们当“观众”,而应该将他们作为“用户”。
观念一旦转化,带来的革新显而易见。我们提供的产品就是资讯,用户的需求就是娱乐放松、了解资讯、参与话题,从选题甄别到新闻采制、节目包装,一系列的工序都需要重新定义优化。观众不喜欢看长篇大论、琐碎无聊、言之无趣,这点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很多新闻从业人员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自己费尽心思采制而来的节目内容,反应平平,甚至没有回音,就是因为“价值、趣味、感动”这三大标尺出现了短板。
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做有价值的新闻,而非零碎琐细的内容,不然就会让自己的节目内容彻底庸俗。比如,现在很多民生新闻栏目热衷于去报道个别消费者的维权,这样的内容有价值吗?从新闻传播上来说,如果是没有新闻价值的简单维权,完全不用去进行报道,只有当维权内容涉及到较大范围的市民,才具有一定的报道价值。例如在2016年的南昌全市大停水当中,《都市现场》派出记者前往水厂、市民家中进行报道,并且由记者在前方发回第一手的图片和采访内容,事发当天上午就在《都市现场》官方微信中进行推送,短短两小时就刷爆社交媒体,阅读量超过10万+,成为南昌市民了解事件进展的唯一官方媒体渠道,而微信中对节目内容的相关预告,又推高了《都市现场》当晚节目的收视。这样的融合式报道,成为当天江西媒体所有相关报道中独一无二的示例。
趣味性也是电视民生栏目需要着力打造的内容,河南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放大版》、齐鲁台的《拉呱》热度持续不减,就是在趣味性上做足了文章,很多传统媒体放不下身段,不能从用户心态出发。《都市现场》微信号内容,一直在研究粉丝爱看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按照微信用户年龄在30岁左右的特点,紧扣生活提醒,网友在看微信的时候就能了解到实用知识,粘度会显著提高。其实这对于节目选材的把握,也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现在的电视观看人群,到底喜欢看什么,会从什么角度理解节目,线上线下,都是一致的。
感动是网络社会化媒体病毒式传播的利器,你所熟知的励志故事、家乡自豪感文案,为何得以迅速传播,无非是在认同感上做足文章。《都市现场》微信号,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节目中报道过一位被深度烧伤的孩子,节目播出转眼即过,结合记者报道的内容,《都市现场》微信号在网上继续传播发酵,将极具感染力的图片视频文字,展示到网友面前。短短几小时,网友捐款超过8万,现在这名严重烧伤的孩子,已经治疗成功顺利出院。
笔者认为,社会化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笔法也会起到巨大变革的作用。从写法上来说,现在的趋势是变他(旁观者)为我(亲历者),节目从推送变成分享,从“先验主义观点+报道”向“经验主义观点+故事”过渡,从面向沉默观众到追求共鸣和互动过渡。
三、强化新闻资讯过滤功能,并让直播成常态。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此前一直让人误以为,观看上面的内容就实现了与世界同步,其实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直播状态,我们必须要进行信息甄别和再整合,等到传播出去必定不是原生态的状态。笔者认为这就是优势。相对于自媒体来说,电视栏目有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权威,凡发布的内容,一定是经过反复核实确认无误的消息,在网民心中起到了“正视听,传导向”的作用。
《都市现场》微博号坚持“新闻+”,全部内容都以资讯为核心,并全力展开微信直播、手机直播的尝试。在对电动车实行上牌管理、台风将入境、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报道中,《都市现场》微信号都进行了第一时间推送甚至直播,引发了全国媒体关注,澎湃新闻等多次采用《都市现场》微信号的消息,在全国范围打响栏目的影响力。利用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我们还在进行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引流与反哺,例如在做“美猴王评选直播”“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直播”中,进行了微信直播的探索,单次直播观看人数高达近10万。我们还根据微信对用户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的分析,精准到人,调整节目的内容、定位、人群及播报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陈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