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澳大利亚本土动画振兴经验与启示
2017-07-04李斌
李斌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美国大众文化席卷世界,动画是其主要品种。面对美国动画的大举入侵,澳大利亚动画积极行动,采取多种对策,成效显著。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国文化产品占据我国市场的背景下,我国应向澳大利亚取经,巧妙应对,壮大实力,推动本土动画走向世界。
关键词:澳大利亚 本土动画 全球化 本土文化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入侵的问题得到了各国重视。一开始,文化入侵一般被认作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进行不对等的“文化洗劫”“文化扩张”,并将其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但是从文化流动规律看,“文化高位国家”的文化总会向“文化低位国家”流动,“低位国家”包含东方和西方国家。在高位势的美国文化面前,东方和西方国家有着发展本国文化与抵抗美国文化的共同需求与使命。面对美国文化的入侵,澳大利亚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文化抵抗。虽然从政治上看,澳大利亚是崇拜美国、紧跟美国步伐的国家,但并不妨碍澳大利亚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相反,它是世界上本土文化保护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从澳大利亚动画的抵抗中,我国可以学习抵抗“文化入侵”的经验,并用之于本土动画的振兴发展。
美国动画入侵澳大利亚
美国动画文化很早就影响到了澳大利亚。20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本土漫画家帕特沙利文(Pat Sullivan)就和美国动画导演合作,完成了以后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动画角色——菲力克斯猫(Felix the Cat)的创作。这个源自美国却在帕特沙利文的改编制作中焕发活力的主角的流行,证明了美国题材对早期澳大利亚动画创作的深刻影响。随之而来,美国动画大举侵入澳大利亚市场。20世纪30年代开始,华纳兄弟公司和迪士尼制片厂占据了澳大利亚动画市场,造成的恶果是澳大利亚本土动画产量远低于美国动画。
在美国动画的重重压力下,澳大利亚坚定大力发展本土动画的信念,动画师和动画企业为荣誉而战,坚守动画创作阵地,从不退却。如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美国电影学会奖得主埃里克波特(Eric Porter)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本土动画作品,如1942年为果冻广告厂商制作的动画广告《伯蒂飞机》(Bertie the Aeroplane)。他创办的制作公司也推出了大批动画短片,构筑起了抗击美国动画的本土阵地。到了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对抗美国动画入侵的努力渐渐显现出成效来,本土动画开始向世界展示出惊艳的容颜,如《休闲》(Leisure,1976)、《哈威柯芦匹》(Harvie Krumpet,2003)、《失去的东西》(The Lost Thing,2010)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兹克的便签本》2009年获得了阿兰娜最佳动画奖(Alana award),《快乐菲翁》(Happy Feetwon)获得了2006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伽斯普摩雷罗的神秘的地理探险》(The Mysterious Geographic Explorations of Jasper Morello,2005)摘得阿纳西国际电影动画节大奖赛(the Grand Prix at the Annecy International Animated Film Festival)的桂冠,这些都证明了澳大利亚本土动画的崛起。
支撑澳大利亚坚决抵抗美国动画入侵的动力有很多,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从行业内部看,澳大利亚动画业不愿向美国认输。第二,澳大利亚人有着清醒的本土文化保护自觉。
澳大利亚本土动画的抵抗对策
澳大利亚并非只依靠热血情怀来抵抗美国动画入侵,而是注重立足本土文化,提升创作质量,修炼产业内功,创新制作技术,以此作为抵抗美国动画的武器。
一、国家广播公司搭建本土动画播映平台。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是在澳大利亚广播史上扮演领导者角色的国家级广播公司,播出影响范围遍及大都市和内陆地区,也包括无线电网覆盖的海外地区。①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优先为本土动画提供播放平台,促进了本土动画的全国性普及。1959年,澳大利亚第一部本土儿童教育节目和动画片《幼儿园玩耍时间》(Kindergarten Playtime)就是通过广播公司播放的。1962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又播放了定格黑白动画片《宛比吉》(Wambidgee),风靡一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在服务本土动画的过程中,与很多本土动画工作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著名的尤瑞格罗斯电影制片厂的很多动画作品就是由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负责播出的,这也扩大了尤瑞格罗斯电影制片厂在动画界的声誉,使其后来成为了动画品牌企业。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为本土动画提供了通畅便捷的播出渠道,本土动画也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带来了广泛的知名度与关注度,它们的紧密合作助力澳大利亚本土动画度过了艰难的成长阶段。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对本土动画的支持是澳大利亚本土文化保护政策的缩影。澳大利亚政府历来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尤其重视通过音乐、纪录片、电影和声音档案储存等影视渠道传播国家形象与本土文化艺术。如澳大利亚广播控制局就实施了电视内容配额制,规定电视节目40%(这个数字到1962年提高到45%,1965年提高到50%)的内容必须出自澳大利亚制作公司,每周19:30-21:30的黄金时间必须放映澳大利亚本土节目,澳大利亚以外地区拍摄的电视广告总量不能超过20%。从放映终端平台上对美国动画实施内容控制和为本土动画放映“大开绿灯”,筑起澳大利亚抵抗美国动画的“国家阵地”。
二、国际化视野铸就“动画走出去”强力后盾。充满活力的动画产业是本土动画续命生长的摇篮。动画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内市场支持,而且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入全球动画生产体系,才能具备和美国动画一样的视野,成为美国动画的合格对手。澳大利亚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土动画工作室融入世界动画生产、营销产业链。动画师尤瑞和山德拉格罗斯(Yoram and Sandra Gross)创办的飞翔惊叫制片公司(Flying Bark Productions Pty Ltd)是澳大利亞电视动画的领头羊,制作了《兹克的便签本》(Zekes Pad)《伍迪》(The Woodlies)、《潜水的奥利》(Dive Olly Dive)和《倪俄的传奇》(the Legend of Enyo)等一系列著名的动画片。2006年,该公司正式签约成为EM娱乐(EM Entertainment)的连锁企业,2008年又成为比利时著名的“工作室100”(Studio 100)的连锁企业,该集团在比利时和德国拥有五大主题公园和欧洲的几个电视频道的所有权,②以后者为依托,飞翔惊叫制片公司的作品进入了创作、发行、营销的全球体系,成为澳大利亚电视动画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正是凭借世界一流平台运行经验和市场影响,澳大利亚本土动画的发展空间才得到了尽情拓展。
三、原创力塑造内容不可替代性。内容原创是像动画这样的内容产业的核心。动画的原创力既包括故事、情节的独创性,也包括人物设计、造型的独特性等。原创力是澳大利亚抵抗美国动画的法宝。
(一)原住民题材建筑文化堡垒。全球化的另一面就是民族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化题材更能得到世界承认与市场认可。澳大利亚动画深挖本土题材,尤其是原住民文化题材,用独特的文化题材搭建了美国动画难以突破的文化堡垒。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原住民故事就进入了动画创作中,如尤瑞格罗斯电影制片厂1955年推出动画短片系列《梦想》(The Dreaming)就讲述了原住民创世的故事。1962年播出的著名的黑白动画片《宛比吉》(wambidgee)讲述的是原住民男孩和他的部落的冒险故事。原住民动画的出现让观众领略到了灿烂的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并在这一文化的感召力下深度认可澳大利亚动画的魅力。
(二)造型设计体现本土特色。澳大利亚动画注重造型设计等表现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充满了视觉新意和美感。如真人表演的儿童动画系列剧《卡布德》(kaboodle,1988-1989)就十分受欢迎。1987-1988年,比特尼克森(Peter Nicholson)创作推出了电视动画“卢博瑞人物系列”(Rubbery Figures),将政坛和社会的名流做成木偶,搬上荧屏,③贴合实际,新奇机巧。
(三)人性主题赢得当代信任。关注爱情、友情、关怀的人性主题是美国动画畅销世界的不爽秘诀。澳大利亚动画向之学习,把触角伸向当代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灵状态,搭建动画与当代人息息相通的心灵走廊,如《卡车阻塞物》(Truckstoppers)讲述了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年轻人埃尔维斯的轮回故事。安托瓦内特斯塔克威(Antoinette Starkiewicz)制作的《钢琴》(Pianoforte)则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士爱上神秘窃贼的童话。新鲜活泼的当代题材使得澳大利亚动画贴近了当代观众的心灵。
澳大利亚本土动画没有躲在本土文化保护的大树下乘凉,而是在题材选择、故事创作、造型设计上回归到动画的核心——“好看”,以主动进取的姿态夺回了市场,走向了振兴。
四、创意技术拓展动画艺术表现边界。在与美国动画的较量中,澳大利亚动画既向美国学习先进的制作技术,推动动画技术与国际接轨,也注重开发澳大利亚式的创意技术,形成了让人印象深刻的错位优势。
(一)用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创新。媒介技术的进步为动画发展带来了良机。澳大利亚动画把握媒介技术革新的契机,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动画家比特尼克森(Peter Nicholson)使用16mm宝来(Bolex)相机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和第九新闻中心(News Centre Nine)制作了电视动画片,将电视动画拍摄技术融合到动画创作中。伴随着新旧媒介的转替,澳大利亚电脑动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澳大利亚第一部完全电脑制作的电视动画《胡特与斯诺兹》(Hoota and Snoz)问世。2003年,布里斯班的轻骑士娱乐公司(Light Knights Entertainment Pty Ltd)制作推出了澳大利亚第一部电脑制作的电视动画长片(时长半个小时)《夏皮思》(The Shapies)。④从电视动画到电脑动画,澳大利亚动画的技术创新一直紧跟时代,走在前沿,不断拓展着艺术表现的边界。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澳大利亚动画进入了鱼跃鸟飞的阔远空间。2005年,时长26分钟的《杰斯佩尔莫洛的神秘地理探险》(The Mysterious Geographic Explorations of Jasper Morello)依靠独特的剪影动画技术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摘得了阿讷西国际电影动画节(the Annecy International Animated Film Festival)大奖赛桂冠。2006年,数字电影动画片《快乐脚板》(Happy Feet)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来记录舞蹈演员的动作,并直接将其转译成动画企鹅的动作,有些镜头包含了成千上万的独立的动画企鹅,令人惊叹。⑤澳大利亞动画因独有的技术表现效果成为了世界动画艺术长廊的重要成员。
在技术比拼上敢于向美国动画挑战,在技术实现渠道上注重锐意创新与另辟蹊径,才是生出澳大利亚动画惊艳奇观的秘密。
(二)手工传统开辟技术蓝海。美国动画技术表现令人目眩神迷、美轮美奂,如何与之对抗而不被其光环遮蔽?澳大利亚的做法是避其锋芒,差异化前行,把传统手工融入技术创新中,走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动画技术之路。艾丽西亚(Alicia Rackett)和大卫格尼(david gurney)创办的蓝色火箭工作室(Blue Rocket)使用独特的技术来创作电视动画,它曾只用一个煤油驱动的闹钟和一个废弃的铁路专用线湿纸板箱,用了不超过四支彩色蜡笔(其中三支颜色相同),制作出了一些效果惊人的电视动画。⑥1987年,在澳大利亚第一部角逐戛纳电影节的动画片《游乐设施》(Pleasure Domes )中,导演玛姬福柯(Maggie Fooke)将水彩、铅笔图像的淡入淡出与手工彩色历史照片相混合,利用抽象、隐喻的手法,创造出了充满异域时空色彩的奇特世界。以20世纪30年代塔斯马尼亚的霍巴特(Hobart,Tasmania)拍摄的纪录片底片为基础,露辛达克拉特巴克(Lucinda Clutterbuck)制作出了二维电影动画《蒂格瑞斯》(tigarelies)。它利用油彩笔、复制相机和对位技术,将胶片绘制和纸张绘画相结合,展现出技术的创意。2001年,威莫李(lee whitmore)制作的《艾达》(Ada)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悉尼本地的餐厅为背景,用传统的纸上绘画技术再现了一位年轻女孩观察她年迈的祖母每晚剥豌豆的场景,体现出作者对自传体电影这一类型的偏好。
结语
全球化语境下,国外文化入侵和本土文化振兴的对抗一直存在。同时,全球化塑造了文化抵抗的“国际经验”平台。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入侵同盟”并存的,还有抵抗文化入侵的“抵抗联盟”,澳大利亚就是其中一员。它在本土文化发展与文化抵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值得我国借鉴。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振兴就是在竞争中学习的过程,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化共同体的建成与中国价值观的全球传递,需要冷静、开放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态度。我们既要认清文化抵抗的对手,也要重视文化抵抗的盟友,关注澳大利亚及更多的“非美国”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抵抗与本土文化发展策略。惟有将“向内掘根”式的立场坚守与“向外取经”式的路径探求结合起来,我国本土文化才能出现“本土意义”和“世界意义”上的振兴局面。(本文获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stralian_Broadcasting_Corporation.
②Flying Bark Production.What we do[EB/OL].http://www.flyingbark.com.au/aboutus/#the-studio.
③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bbery_Figures.
④Characters BOB OBLONG[EB/OL].http://www.shapies.tv/.
⑤Warner Bros. Happy Feet[EB/OL].http://www.warnerbros.com/happy-feet/.
⑥Blue Rocket Productions.Mission[EB/OL]. http://www.blue-rocket.com.au/homepage.html#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