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黄梅戏的起源

2017-07-04江迪明

黄梅戏艺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石牌采茶戏中国戏曲

○ 江迪明

说到黄梅戏,很难回避“源头”的问题。关于黄梅戏的起源至今仍然有很大争议,有三种说法比较普遍,前两种是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中所归纳的:一种是“因地说”,一种是“因时说”。“因地说”认为黄梅戏是因湖北黄梅县而得名,是源自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又称“黄梅采茶戏”;“因时说”认为黄梅戏是因为在梅雨季节由逃水荒的艺人传唱开来的,因“梅雨”而得名,又称“黄梅调”或“花鼓戏”,而这些逃水荒的艺人大多流落在当时比较富裕的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因此“因时说”认为黄梅戏最终产生在安徽的石牌(安庆)地区。实际看,两种说法都比较偏颇。其一,“采茶戏”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民间艺术,重点在江西,分布在广大的江南地区。采茶戏起源于“茶歌”。“茶歌”是农民在茶叶的收获季节唱的歌曲,后来,茶歌和民间说唱艺术相结合,出现在“灯会”上,以此为基础,发展为采茶戏。在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不仅黄梅县有采茶戏,安徽宿松县也有采茶戏,江西的彭泽和九江也有采茶戏,而他们由于地理相连,民风民俗接近,演唱的采茶戏风格也大同小异,即便黄梅戏起源于“采茶戏”,又怎么能分得清具体地点?这一点,在1920年编纂的《宿松县志》中也得到佐证。该志云:“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邑青年子弟,亦有习之者。”其二,“因时说”。早年,长江中下游地带,水灾频繁,“逃水荒”是常事,几乎成为当地农民的一种生存状态。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洪水来时,人们本能的是往高处跑。石牌是在黄梅的下游,也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无高地可落脚,因此,洪水来袭,处于石牌上游的黄梅人怎么可能往石牌跑?他们肯定是往上游的武汉等大城市跑。 因此,“因时说”比较牵强。第三种说法就是“安庆说”,认为黄梅戏起源发展都在安庆。这一点,争议也很大,但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看,又是三种说法中最有力度和可信度的。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一般来说,构成中国戏曲的元素有三:音乐、舞蹈、唱词。学术界认为,中国戏曲最早的雏形是先秦时的《六乐》。而《《六乐》之一夏窬》则在安庆潜山县张四墩新时期遗址上得到发现,证明这一构成中国戏曲起源的乐舞是在安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的。汉代散乐又称“角抵戏”,也称作“百戏”。史载,安庆自汉代就百戏盛行。潜山人左慈在曹营宴会之际,作“鲈鱼”幻术,即“魔术”,与会者皆为惊异,孙策攻皖城,一次就“得百工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可见当时安庆的“百戏之盛”,为中国戏曲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东汉时期,安庆地区又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方的《木兰辞》相对应。可以说,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走过了漫长的准备阶段,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庆为中国戏曲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戏剧搬演形式在安庆的出现,见诸史料的始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中叶,开始走向繁荣。万历三十一年(1663)后,阮自华(阮大铖叔祖)从福州罢官归里,定居安庆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以声伎自娱。潘之恒在《亘史》中说:“云间(松江)倾六朝之艳,而皖上(安庆)与之颉颃矣”,说明当时安庆昆曲盛行状况。崇祯元年(1628),阮大铖被劾罢归,至崇祯八年(1635),“下石头自居”,“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燕子笺》、《春灯谜》,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据程演生《皖优谱》)。阮大铖因为投降满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污点的人物,但在中国戏曲史上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因此,如果不因人废戏,说句公道话,阮大铖的家班为安庆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入清后,阮氏家班瓦解,艺人流散各地,有本籍回归和外籍随阮氏亲属来安庆者,更为安庆昆曲传唱、盛行,增添了力量。与此同时,流行于安庆的戏剧还有山陕梆子(又称秦腔)。故程小苏在《安庆旧影》中说:“光绪间,天仙茶园在钱牌楼为巨擘,天乐次之,所演者皆昆曲、秦腔耳。”并说:“幼时闻诸父老,太平军东下。舟次江北岸,安庆之剧院,弦歌如辍………戏剧之盛可知”。关于秦腔流入安庆境内有两说:一说随着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攻入安庆时流入。崇祯十五年,张献忠战败,退往大别山,军中“乐人”流落民间;一说随山陕商帮传入,旧时安庆“山陕会馆”有戏楼设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

安庆还是明代后期“南戏北渐”的必然路径,“青阳腔”流入安庆后发展形成了弹腔和岳西高腔。

清代中叶以后,青阳腔渐趋徽式,遂使徽调(弹腔)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中国戏曲志·安徽卷》)。

徽剧是中国古老的剧种,其主要声腔有石牌腔、安庆梆子、二簧调等。这些声腔都是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中国戏曲志·安徽卷》)。随着演出活跃和从艺人员逐渐增多,安庆地区的演出市场很难容纳得下,大量艺人顺江而下,直达盐商云集地----扬州和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埠----广州。所以清代戏曲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载“安庆有二簧调来者……安庆色艺最优。”广州梨园会馆碑记也有“南国艺兴隆,北都弹戏香。梨园佳弟子,无石(安庆石牌)不成班”之赞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发生了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安庆艺人高朗亭率安庆徽班“三庆班”自扬州北上进京,为乾隆皇帝80寿诞祝寿。接着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很快站稳了脚跟。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安庆潜山人程长庚对徽调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了京剧。

因此,安庆是京剧的发源地,安庆更是一个戏曲盛行的地方,至今在安庆地区还流传着岳西高腔、文南词、弹腔、曲子戏等地方戏曲和“桐城歌”等民歌,他们都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在安庆曾充满深情地说:“我是来朝圣的”。

昆曲的滋养,高腔的熏陶,徽调的浸润,民间丰富的音乐舞蹈的供给,为黄梅戏在安庆的产生提供了优越了条件。所以,从文化渊源和戏曲环境等方面来探讨,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极有可能的事实。

猜你喜欢

石牌采茶戏中国戏曲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试论广西金秀瑶族石牌习俗保护现状以及保护计划
“石牌文化”:瑶族政治生态记忆的文化表征
——“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七
My family members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