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之我见
2017-07-03王自曼
王自曼
摘 要: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得不到合理的运动负荷,身体素质好的吃不饱,素质差的受不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获得知识、增强体力?课堂教学中怎樣处理“紧”与“松”的关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课;组织教学;钻研教材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我认为,除了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外,教师还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体育课除特殊情况外都在室外进行,学生受外界影响较大,注意力不集中。有些老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上课就板着脸,给学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受,这样往往使学生精神压抑、情绪不佳,他们注意的只是教师脸部的表情,心里在琢磨今天老师怎么了?而很难听取教师讲解的内容,从而影响上课的质量。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不精练、不生动或者示范动作不正确或口令不清楚,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可能会不好。除此之外,还有老师的教态、仪表和情绪,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二、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1.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更主要的是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并对偶发事件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技能的传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课堂教学中“紧”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一堂课“紧”得是否恰当是一堂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学的准备部分包括宣布本课任务,提出要求,注意事项,练习步骤,示范讲解都要集中进行。在教师讲解示范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若大多数对某个动作没有掌握,教师要通过“紧”的办法集中解决,疏通思路,分解动作,纠正错误。根据存在问题的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在集中练习“紧”时要得当,否则学生会出现机械性练习。
3.合理安排运动量。体育课上运动量的合理与否,极大地影响着课的成败。因此,对体育课尤其是小学体育课的运动量安排,必须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如果运动量过大,学生就会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其教学效果会欲速则不达。如果运动量过小,学生就会出现情绪消沉、“吃不饱”的现象,这样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对学生中部分人要个别对待,因人而异,反对“一刀切”的做法。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成为教育的主体
1.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并以自己丰富的理论底蕴和思想行为教育学生。如果引导方法不当或放弃了主导作用,都会导致课的失败。同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的质量和密度都有很大影响;如果引导得当,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的兴趣,使他们情绪高涨,甚至忘却疲劳。
2.为了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局面,体育课堂教学也应给学生一定的宽松环境,应有“松”的地方。课中,可以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分成若干个小组按教师的要求去练习。在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基本能掌握的时候,就“松”一下,分散练习,让学生在试中练,练中看,在看中比较、鉴别,在练中理解掌握,深化提高,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课的密度。
例如,在“垒球掷远”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肩上屈肘,正面挥臂”等技术动作概念模糊,采用启发引导,让学生叠投纸飞机,让学生自由地在玩中练,在练中去体会,然后对照挂图,使其找到技术动作的相似之处,教师稍加讲解示范,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动作。又如,“靠墙倒立”课,教师讲解示范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后,分成三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去练习,一人练习,一人保护,一人计时,互相轮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从姿势正确到相对脱离保护,看谁坚持时间最长,在练习在教过程中互相指导,互相比试,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分组活动时,不要怕个别学生“不合常规”,教师只要及时引导,使之归入正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也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一切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适当地进行调节,合理运用“紧和松”的关系,既要尽量减少浪费时间,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尽量改变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紧”得有分寸,“松”得有限度。这样,体育课就会“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4-104.
[2]范旭山.快乐体育教学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69-70.
[3]程桂芳.浅谈体育教师素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