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我调节的教学模式

2017-07-03周洁

新课程·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自我效能感

周洁

摘 要:著名学者埃里克森和查尼斯研究发现,许多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很多共同的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这些特征伴随着他们经历了目标明确的练习、恰当妥善的练习步调,真正把学习技能的练习生活化,达到完全自动化的水平。而且研究还得到一个有趣的结果,早慧的孩子与一般孩子的发展具有相同的阶段顺序,所不同的只是学习速度上的快慢。

关键词:自我调节;思维活动;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调节行为缺陷的主要表现

1.任课教师的依赖性

大多数学生能自觉运用教师传授的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在没有老师的传授下,很难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至于如何把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化迁移,如何进行思维创新,很多学生都是模棱两可的心态,这说明我们的学生缺少了一个长期坚持的有效训练的机制。

2.自我心态的约束性

在课堂练习中,部分孩子不能专心致志地沉浸在思维的模式下,除了受外界声音影响外,有时也有来自于内心世界的干扰,比如,一边做一边担心自己是否做对,也常联想到其他题目是否做对。这种负面的不稳定性也会影响思维的深度。

3.思维过程的不成熟性

学习新知识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是学习过程最重要的一环,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思、概括和抽象。但是现在很多教师都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学生没有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时效性,没有永久性。

总体来说,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一定的调节意识,但只是处于初步形成探索阶段,调节缺少技巧性、稳定性,没有达到完全自动化的水平。此外,还有不少学生仍处于思维混乱、缺乏反思意识、甚至讲不清课堂学习内容和思维过程的阶段。

在学校教育中,只有将学习策略整合到自我调节学习的大框架中,设置恰当的目标、准确的策略运用以及对结果实施自我监控,才能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合理的教学手段融入具体的训练内容中,形成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结构。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的策略

1.提前预习,在自主探究中调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種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调节,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把看不懂的地方划出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或同学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性就会比较非常明确,思维也会比较集中,这种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教学策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解决问题,在实践体验中调节

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动力,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学习目标,而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构建学习模型,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这是自我调节形成策略的主观因素。

我们不仅要将旧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还要将生成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融合到各种练习中引发认知冲突,为自我调节准备更多的机会。

3.有效评价,在情绪调整中调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用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巧妙精致的课堂评价语使课堂精彩纷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我调节的最高水平。

例如,当复习到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特点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时,有学生提出质疑:“等边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吗?”在引导学生讨论后,老师及时对该生进行了表扬:“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能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问题。”其他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提出相似的问题,如,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等腰三角形中有直角三角形吗……由于教师及时的鼓励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瞬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产生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无形中自我调节水平也产生了质的飞跃。

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需要教师细致的指导,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对整个班级都有积极作用,比如,改善了学生对课程的全程参与度,很少有人掉队,由于学生的参与逐渐增多,教师也可以享受高质量的课堂讨论。所以,在自我调节的学习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刘宏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04.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自我效能感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思维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