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的策略设计
2017-07-03李云连
李云连
摘 要: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如何有效引入数学概念,关系到数学教育的成败。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这一问题,提出三点意见,供诸位数学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引入概念;策略
初中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习惯于采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容易受到思维束缚,产生认知偏差。本人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突破,实施概念引入:借助观察情境、联系身边现象、采用类比方法。接下来,就分别对这三条基本途径進行具体分析。
一、借助观察情境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观察能力同样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之一。初中数学概念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观察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教学过程中,棱柱概念引入时,教师可以用粉笔盒为例,请学生观察粉笔盒,思考粉笔盒的侧棱、底面、侧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粉笔盒是四棱柱,它的所有侧棱长相等,上、下底面形状相同,侧面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观察,顺利导入棱柱概念,学生加深对直棱柱相关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提高对棱柱概念的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难度骤然加大,如果教师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实施概念导入,容易让学生从初一开始就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今后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感知概念的有力途径,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有助于他们认识概念的基本属性。选择观察对象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事先制作,尽量以贴近教学内容为宜。
二、联系身边现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理当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设计应当重视学生已有经验,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中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当尝试联系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以八年级上册函数概念导入为例,教学实践中,本人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欢乐谷摩天轮图片,随后提问:同学们一定不会对摩天轮感到陌生,但是你们有没有思考过,游客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游客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一开始,很多学生笃定地认为摩天轮上升高度与旋转时间一定成正比。本人出示了一张反映摩天轮上一点高度y(m)与旋转时间x(min)之间关系的数据图,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摩天轮离开地面的高度不一定是正相关,但是对于给定的时间x,相应的高度y是确定的。当学生发现这一点之后,本人立即趁热打铁,导入函数概念: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由于有之前熟悉的生活事例作铺垫,学生很快掌握了函数概念。
三、采用类比方法
类比思维是现在提及次数较多的一种数学思维能力,通俗意义上理解,类比就是通过发现某几个事物在内部属性方面具有的相似点,从而推测这几个事物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同点的一种思维方式。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引入概念的重要手段。初中数学知识每一章节、每一知识点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前后呼应的,不同数学情境可能需要运用相同概念,新知识和旧概念之间一定具有相同点或不同点,教师应当采用类比方法,在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顺利导入概念。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分式与分式方程”一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分数知识进行类比,从而导入分式与分式方程概念:两数相除,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比如3/4、5/7、8/11等,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数,但是分母不能为0;分式与分数概念基本相同,只是在分式中分子分母都为整式,而且分母是含有字母的整式,比如等。在分式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相关概念导入中,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尝试自主探究这些内容。这样不仅有效引入了新概念,同时温习了旧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数学概念很多,实施概念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中提到的这三种导入方式有其各自适用的范围,除此之外,还有任务导入法、探究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极限导入法、变化导入法等。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对这些导入方法进行赘述。无论选用哪一种导入方法,教师都务必遵循因概念制宜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教学需要的引入方法,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锋.初中数学如何引入概念方法研究[J].读与写旬刊.2016,7(11):123-124.
[2]李娜,郭大伟.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的策略设计[J].吉林教育(高教),2009,4(9):45-46.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