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7-07-03黄怡
黄怡
摘 要:现代化进程中,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是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质培养最值得老师重视的问题之一。就如何改善传统教学的现状做了一系列的探究。并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对教材中蕴藏的人文素养知识进行挖掘,并提出了一些策略以供广大教学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策略
我国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以人文素养为核心是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帮助學生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相当广泛,针对的层面也比较多。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为例,在必修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描述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向我们列举了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在必修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描述了晚清鸦片战争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到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一单元中,从人文的方向对现代中国的外交进行了讲解等。除了这些必修课之外,选修的课程中也有很多对历史人物和改革的描述。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者往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整理和时间的划分,虽然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但是人文素养这个理念却有所疏忽,学生很难对人文气息和内涵有所感想和领悟,人文素养的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去整理课堂资源。
传统观念下,人文素养基本分为三大层次,其中就包括国家的意识、法律的意识和公民的意识等。教学者在教学课本内容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的意识整理相关的资料。例如,公民意识,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享受应有的权利,尽到该尽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历史环境、时期的不同,公民的意识也会有所变化。就我国发展史来讲,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得以建立,但是因为封建残留,使得公民意识难以完善,直到新中国成立,公民意识才得以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教师要以公民意识为线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开展专题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公民意识进行探究,从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发掘课本中的人文素养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学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字叙述,还有很多的注释、图片、参考文献、知识连接等一系列隐性的知识内容,教学者应合理利用这些隐性的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调动学生参与性。例如,在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学生对戏曲的接触并不多,对课本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关于戏曲起源、戏曲流派等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邀请本班有艺术特长的同学展示相关乐曲特长,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传统的教学中,因为现代学生和古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很难去主动理解相关思想主张,以至于很多学生对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进程。所以,教学者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入一些相关的图片介绍和视频,讲述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发展人孟子的相关事迹。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发展史的了解,结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做到静动合一,使学生能从枯燥的文字中寻找到创新,自主思考探究和课本相关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更大化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教学。
2.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学者多数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才是高效学习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教师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升课堂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主要讲述的是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教学者在进行简单的描述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其变化对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有哪些影响?”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社会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观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教学者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辅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增进教学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红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32.
[2]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