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7-07-03杨中文
杨中文
摘 要:新课改以来,教育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学需要以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通过教育理念的灌输,使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集體以及社会的关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逐步回归现实生活,回归社会,运用社会丰富的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人类的教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实践,以社会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服务于社会。教学方式应积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与生活,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重要课程,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重要的坐标与导航。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单一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本内容比较单一,所以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些内容是小学生无法理解或感受的,例如,一些高科技知识,抗战历史记录等,这些内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会到,导致小学生不理解,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目前,我国仍然奉行应试教育,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副科,许多教师认为此门课程没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重要,所以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学习任务,甚至占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时间去学习其他课程。
3.教师教学素质较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是对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但是,有许多教师由于道德素质不高,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重要,所以没有予以重视,也不认真备课,导致教学方式比较落后,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甚至有些教师存在道德问题,导致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产生一定偏见,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的策略
1.科学选用教材,生活案例贴近学生实际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与设计中,教师应充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遵循学生在成长中的客观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实际案例,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资源为基础,使学生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让学生感觉到品德与社会教学就在身边,需要利用教学知识指导生活,从而使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说说我自己》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了解,并谈一谈对其他同学的认识,有效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并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
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局限于讲台,学生局限于课堂,对教材中枯燥无味的内容缺乏长久的关注度,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形成正确认识。例如: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外容易受到侵犯,教师可以模拟危险情况应对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效果
依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学生作业不再局限于书面作业,而是与家长配合,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无法完成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收拾屋子、做饭或是一起买菜等,通过与家长的配合,让学生体会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小学教学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小学生面临的社会诱惑、危险因素正在上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必须作出改革。因此,通过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社会经验密切相关,能够切实为学生提供生活的指导意见,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外部基础,实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及策略[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2):115-116.
[2]魏晓艳.试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5(8):62.
[3]宋景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