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2017-07-03高加华
高加华
摘 要:在如今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依据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对思想品德教学不够重视等等,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升自身品质道德,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目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如今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教学形式生搬硬套,此种说教式的方式导致课堂气氛非常枯燥沉闷。教师常用树榜样、抓典型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够重视。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对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没有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仅仅是根据自己的以往教学经验开展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2.教师对学生活动缺乏理解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讲,重点在于引导小学生能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以此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但是,现如今很多教师过于盲目地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导致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出效果。
3.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重视不够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同学校的教材版本具有差异性,但是教学内容差距不大,教学宗旨肯定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道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情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教学,以此产生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1.丰富课堂参与的形式,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
在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而学生需要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在体验中获得成长,获取收获。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活动中,在已知知识的情况下促进思维发展,形成充分的情感认同。
比如,在《可爱的家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秀美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四季”等三个小主题,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环境、家乡的气候,层层深人,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乡。在了解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同时,渗透着一种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验,使他们逐渐形成这种认识,教师不要把这种思想告诉学生,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收集一些家乡景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在将各种资料整理、实现自我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格式的家乡文化宣传片。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亲自参与和体会中,逐渐形成对于家乡浓厚的情感。并且有效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共赢的效果。学生从小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品质。
2.開放教材,活用教材
小学生在面对客观事物时,接受能力还不够完善。基于此种情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到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特殊性和新颖性,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不难发现,在教材中包含了数量丰富、形式多样的图片,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教师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告诉学生一些尝试和道理。可以说,实现教材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
小学生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成,所以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为了确保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落实《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等方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小学生思想品德必将逐渐提升,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非短时间能够取得成效,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指导小学生屡次出现的坏习惯、坏行为,充分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颜肇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8):75.
[2]黄明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5(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