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探索

2017-07-03郑虹

青年时代 2017年17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新媒体措施

郑虹

摘 要: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给传统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发展格局以及功能作用均发生了较大改变。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更强调意识形态主体的自主性,各种各样的理念刺激着现代人的大脑和神经,一方面有利于启发民智,但同时这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误导舆论的工具。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党应加强对于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探索,通过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正确、科学的领导和管理,来提升我国软实力、捍卫我国文化安全。基于此,本文就现阶段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措施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传播不仅给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考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使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变得更为复杂。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发展,如今网络技术领域已成为新兴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阵地,有学者强调的对新媒体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的主张事实上是错误的,对新媒体绝不应当放任自流,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建设不仅事关我国网络安全,更是关乎我国综合软实力的提高,搞好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使其创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避免我党话语权的丢失、防止人民群众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关键。

一、新媒体发展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

(一)增强了意识形态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以网络意识形态为例,具体来说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结构:①以官方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②以专家和专业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较权威的意识形态;③以广大社会公众为主体的普遍意识形态。就上述三个层次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现阶段的新媒体环境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是三者之间极度缺乏良性互动,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常以最高评判权威的地位自居,对于大众普遍意识形态以及专家意识形态持“无所谓”的态度,经常性的错误的将群众作为单纯的教育接受器。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位群众均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说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群众有了更多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若官方仍不能或不善于平等地与公众进行对话,则可能引发社会逆反心理。

(二)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新媒体互动性、及时性的特点催生了新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便可实现意识形态的传播,换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传播速度和受众意识形态的接受速度基本上是同步的;同时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是可以进行互换的,这就明显区别于传统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与接收对象之间分明严格的界限,实现了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三)强化了意识形态主体的自主性

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公众性特点使得其在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上几乎“无门槛”,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及时意识形态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者和传播者。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众的思想活动得以更加独立和自主,为民意的交换和讨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市场,成为了公众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场域。

(四)影响了意识形态领域發展格局

在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与新媒体技术逐步融合,意识形态在发展格局以及存在方式上发生率较大变化,举例说明,互联网技术的引导和支持下,网络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新兴意识形态力量悄然兴起,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群众可利用高效的网络技术及时的向社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意愿,体现了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应用;同时,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空间自身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也引发了强大的社会效应,使得群体的意识形态在某些场合下可被放大至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网络意识与现实意识形态是不完全相同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构成意识形态发展新格局。

二、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探索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现代政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舆论失控事件,党应当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将新媒体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以及基本属性的探索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确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为此笔者建议如下:①建立健全对于新媒体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体系。大量数据证明,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作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最大的一个变量,新媒体是否能够得到善管善用,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建立健全对于新媒体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领导管理机制,包括对话机制、预测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应当有机结合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确保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②积极改进管理方式。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以及科技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内外关系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在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对群众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以讨论、说服教育的方法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民主管理,即要允许不同的、有益的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共存,也要加强对其的引导和控制,避免“话语垄断”的同时,防止“话语失却”。③加强对新媒体环境尤其是网络空间的整治与监督,高效利用行政监管和公众监督,促使健康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氛围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同时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新媒体意识形态必须具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功能,必须使新媒体意识形态为社会氛围的营造而服务。具体来说,首先要利用各种新兴媒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够得到再次传播。其次,改进执政党的执政作风,重塑新形像,利用党的模范带头作用来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强化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我党已将新媒体的发展与管理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高度,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与新媒体密切相关,新媒体下的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因此成为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新兴领域。为此,我党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精英人才的培养,积极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工作队伍,确保其即能够熟练运用各種新媒体技术,又能够明确意识形态发展与新媒体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在维护新媒体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关注到舆情民意的变化,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改进献计献策,强化意识形态效能。再者意识形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各条战线,不是哪一级、哪一家的责任,而是全党共同的责任,我们除了要在不断强化新闻媒体队伍意识形态建设,更要注意从严治党,做到全党动手、齐抓共管,建立各级党委(党组)在中央的统一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方针,积极主动的将各部门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落实到位,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行政、行业管理以及社会管理更加紧密结合,打造一支由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三)多渠道提升国民素质和新媒介素质

作为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受众,群众即是消费者,更是媒介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群众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程度的高低。作为公共领域,新媒体空间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的依赖于社会公众的独立人格以及公众舆论的理性批判精神。因此,在对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进行管理和引导时,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公众的教育、积极培养理性传播者;尤其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提高公众新媒介素养,包括信息消费素养、生产素养以及社会交往素养等,以进一步改善意识形态发展环境,提高意识形式发展的安全性。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介人的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其树立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始终坚持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确保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同台合唱。

参考文献:

[1]杜艳梅,鲍雪松.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探索[J].党政干部学刊,2014(12):22-25.

[2]刘德梅.政府舆情应对能力建设问题研究——以意识形态建设为视角[D].山东财经大学,2015.

[3]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33(1):128-13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新媒体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