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乡李氏与明代中原文学创作

2017-07-03张晓彭

殷都学刊 2017年2期

张晓彭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内乡李氏与明代中原文学创作

张晓彭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内乡李氏是活跃于明代中州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族。李氏家族三代六人潜心学术,著书立说,均有诗集传世,成为明代中后期中原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六人诗风诗貌各具特色,汇南北诗风于一体,在明代诗坛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李”中,以李蓘最为著名,他博览广涉,学殖才情称誉有明一代,著述之丰厚少有匹敌,中州人将其比作杨慎。在李梦阳、何景明去世后,他主盟中州文坛,引领中原作家,承担起绍圣的历史责任,赓续道统,掀起中州诗文之再兴。李蓘选编《宋艺圃集》,以诗歌选本的形式,反思复古宗唐之弊,确立宋诗范式,使之成为与唐诗范式并列的两大诗学范式,自此两大诗学范式共同推进中国古代文学不断创新发展。

内乡李氏;文学家族;诗文创作;明代中原文学

有明一代,随着文化中心南移,整个中原文学创作开始走向低谷,呈现出地域性和不平衡性。但位于豫西南的南阳府仍透发着旺盛的文学生命力,涌现出南阳王氏、内乡李氏、新野马氏三大文学家族,他们形成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结社唱和,探讨艺文,著书立说,活跃于中州文坛,开一代文风,引领学术思潮,推动整个中原文学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明代文学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三大文学家族中,以内乡李氏最为著名,李氏一门三进士六举人,三代六诗人,均有诗集传世,以诗文名世,垂辉文苑、各擅风流,融南北之诗风,丰富了中州文坛,对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尤其是李蓘主盟中州文坛后,他选编《宋艺圃集》,反思宗唐复古之弊端,以诗歌选本的形式确立了宋诗范式,以新的诗学观念引领学术,左右文坛,实已开清代宋诗学之先声。

一、明代内乡李氏文学家族

内乡李氏祥发中乡,灵殷丹水,系当地文化望族,据康熙三十二年《内乡县志》记载,内乡李氏一脉乃皇室后裔,“中乡李氏从来久远,而聚族于顺阳者自太常公始。皇海灵派,实浚厥流。太常公之孙贵,贵子晓、日侯,世荐乡书。奕叶连翩,琼枝珠树。家训侔于颜公,义门均于陈氏。”[1](P7)

李贵,景泰元年举人,任直隶安庆府同知,学才并茂,辅治公直,吏民怀德,祀乡贤。李贵生四子,长子生平不详。次子李晓,举人。三子李曜,成化四年举人,嘉靖中,由陕西同州知州迁四川芒部军民府通判,有政声。四子李日侯,字东宿,弘治十七年举人,任陕西西乡知县,为官清毅,遗惠一方,西乡人祀之名宦。李日侯生子李宗木。李宗木,字继仁,号杏山先生,自幼喜诗,称誉乡曲。嘉靖十九年举于乡,两试礼部不第,遂弃举业而退隐乡间,专攻诗文。终日与骚人墨客,畅游山水,饮酒作诗。“或谓以先生之才,稍就羁勒,即骧首天衢,整驾云路无难者。先生乃竟不顾穷而且老矣。”[2](P190)李宗木学溯关洛,以理学名世,卒后配享理学名儒祠。著有《杏山集》9卷,收入《六李集》;《杏山续集》,有王世贞序,佚;《东征集》、《白崖诗集》,康熙三十二年《内乡县志·人物志》著录,均佚。李宗木诗法取自杜甫,深受王士祯推崇,号称“儒宗”。李宗木生有五子,长子李蓘、次子李荫诗文并擅,海内著闻。

内乡李氏世系表

李蓘(1531-1609),字于田,号少庄,晚年自号黄谷山人。李蓘少时聪慧,勤学不怠,嘉靖三十二年举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检讨,但他为人清高,不谄媚,后遭宰相严嵩陷害,被贬至陕西阳城县任县丞。此后历任大名府推官、池州府同知、南京刑部员外郎、礼部仪制司郎中等职。李蓘因厌恶仕途,40岁时辞官回乡隐居,专心著述。万历三十七年病故。李蓘属于学者型诗人,博览广涉,学殖才情称誉有明一代,故而著述之丰厚少有匹敌,中州人将其比作杨慎。在“六李”中,李蓘的成就当推第一,在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坛大家去世后,他主盟文坛,引领风气、陶铸群才,推动中原文学再次复兴。有《李太史集》6卷,收入《六李集》。《李子田诗集》2卷,民国南阳张嘉谋辑,刊刻于民国十二年。《李子田文集》4卷、《一悦园稿》1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著录。《李子田诗集》4卷,李云鹄刊,国家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李内翰集》1卷,俞宪选编,收入《盛明百家诗》。《黄谷集》若干卷,《河南通志·艺文志稿》著录是书,王士祯《香祖笔记》亟称《黄谷集》,未见传本。《仪唐集》若干卷,见《李子田诗集·仪唐集自序》,系李蓘晚年自编诗集,今未见传本。《黄谷琐谈》4卷,今存民国十八年陶然斋刻本。《丹浦款言》4卷,是书《千倾堂书目》卷二十、《传世楼书目》卷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著录,今存明刻本之卷一、卷三、卷四,藏湖南省图书馆。《樾荫斋语》6卷,是书《千倾堂书目》卷十二著录,今未见传本。《於堧注笔》4卷,是书《千倾堂书目》卷十二著录,今未见传本。另据康熙《内乡县志》记载,李蓘著有《丹浦寓言》若干卷,疑为笔记类小说,今未见传本;选注《杜诗》一部,今亦未见传本。李蓘编纂《宋艺圃集》22卷、《元艺圃集》4卷、《明艺圃集》若干卷(佚),影响甚巨,前两种收入《四库全书》。

二、李蓘的学术思想及诗歌创作

“六李”中,以李蓘的学术成就最高。嘉隆以降,随着李、何二人去世,李蓘开始登上中州文坛,逐渐成为中州文坛重要成员乃至实际领袖。“本朝以博学闻者,莫过于新都杨用修;汝宁陈耀文字晦伯,捃拾新都之谬误作《正杨》以驳之。于田多藏好学,与晦伯相埒,著《于堧注笔》诸书,援据该博。”[3](P614)“玉田博洽,中州人拟以杨用修。”[4]“太史功力甚深,可以领袖馆阁,鼓吹风骚。”[5](P6)王士祯对李蓘确立宋诗范式之功给予高度评价:“隆庆初元,海内尊尚李、王之派,讳言宋诗。而于田独阐幽抉异,撰为此书(《宋艺圃集》),其学识有过人者,则士祯亦甚取其书矣。”[6]

(一)编纂《宋艺圃集》,以文学选本的形式确立宋诗范式

元代人鄙弃宋诗而专学唐诗,有明一代,尊唐抑宋诗学观主导诗坛。李蓘在此背景下,历经十三年,编撰《宋艺圃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宋艺圃集》以诗系人,以人系诗,使许多宋代诗人和诗歌得以保存,成为之后宋诗选本的参照对象,在宋诗选本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保存的序跋、评点、批注,是研究宋代诗学理论的重要资料。《宋艺圃集》在推动明代宋诗学向前发展和清代宋诗学繁荣方面,均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前后七子宗唐复古的弊端,李蓘以宋诗选本的形式,提出新的诗学理论,确立了宋诗范式,使之成为与唐诗范式并列的又一诗歌审美范式,这一诗学思想影响了士人的观念,引导学术潮流,为清代宋诗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前景。自此,两大诗学范式共同推进中国古代文学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其开创之功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李蓘自身诗学源自李梦阳、何景明,未出复古派门户,晚年诗论向宗唐诗学回归,自选诗集《仪唐集》以明宗唐之旨。其《元艺圃集序》云:“宋诗深刻而痼于理……诗有至理而理不可以为诗,而宋人之谓理也,固文字之辨也,笺解之流也,是非褒贬之义也,兹其于风雅也远矣。”[7]可见,李蓘最终没有逃出宗唐复古理论的窠臼,而未能自成一家。

(二)诗风诗貌多样化,丰富了中州文坛

李蓘年少登第,由科举入仕,才华横溢,胸怀远大抱负,但其为人清高耿直,坚决不与贪官同流合污,所以一直在地方任小官,碌碌为官,且屡遭迁移,壮志无处施展,空负为民之心,不平则鸣,“我事竟何事,微官今转微”(《高平张明府留酌》),忠贞而不容于当世,耿直清正却遭贬谪。作者对此十分怨愤不满,满腔悲愤无处诉说,“天涯谁藉慰,挥手泪双飞”,无奈之下满腹牢骚只有诉诸诗书,一腔悲愤无奈说与古人知,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吊古怅遗墟,高人去我久。累累商山下,四墓相先后。……笑尔草莽人,功成平勃右。紫芝歌不闻,白云日常在。借问当世间,斯风更存否”(《四皓庙》),商山四皓因辅佐高祖刘邦成帝业而名垂青史,但千载悠悠,斯人已去,明君不复,商山墓地荒草空哀叹,留下无限惆怅。既遭贬官,情绪低下,夜宿岐山荒舍,心情十分苦闷,“岐山烟茫茫,渭水从中泄”(《岐阳旅舍作》),夜深人静,秋风萧瑟,岐山无语,渭水呜咽,诗人的心情更加糟糕,无奈发出“羸马厌空郊,冻禽啼永夜”的愤慨。韩信岭上吊韩信,武穆庙内拜岳飞,一腔衷肠抒写昭君怨,“丈夫四方志,今夕未应闲”(《陇头水》),雄心空负,壮志难酬,令人徒悲伤。黑暗的社会现实令诗人更加厌倦污浊的官场,渴望归隐田园,“明朝飘转知何地,夜梦楚江江上挠”(《出京宿报国寺同袭美》),“客心日不乐,复此异乡秋。苦雨淹山馆,凉飘集戍楼。衰林残照夕,叠嶂细烟流”(《雨宵客思》),秋风、苦雨、残阳、衰林、戍楼等灰暗凄凉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孤寂凄苦的感情,再加上悲愤失望的心情,令他更加对官场不满,“往来逾十载,扰是一微官”(《赵州道中》)。李蓘也曾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仕途的崎岖险恶,使年轻正直的他备受打击,诗人好像笼中之鸟,没有真情、没有自由,更多的是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世途多妒堪销骨,吏道无媒空折腰”(《出京宿报国寺同袭美》),作者耿直的性格、胸中的苦闷和对仕途的厌恶,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的入世之心逐渐消失殆尽,归隐田园之念更加迫切,“丈夫有奇抱,岂必在荣禄”(《升仙台雷公洞同二三道者作》),“我志在丘壑,归来得所私”(《请告后至家志喜》其一),于是,40岁那年,正值风华正茂、壮志有为之时,他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黄谷山人性情愈,平生读书六万卷。到处逢人趣不同,四十休官犹恨晚”(《偶歌》),“睡深慎鸟唤,兴到恨花迟。晓日照溪水,春风吹柳枝。青山不用约,日日赴心期”,“无事江村里,批衣坐草堂。乱虫月下响,暗水行边凉。河汉今何夕?不为御冠裳”(《请告后至家志喜》其二),这种闲适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是他归隐后的真实写照,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李蓘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自在、自得,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生活,这与当时追求个性解放、真情良知,肯定私欲、肯定世俗享乐的人文主义思潮是一致的。归隐之后,李蓘享受安逸生活,终日纵情山水之中,访友呼朋游览名胜,狎妓饮酒赋诗作文,谈禅论道著书立说,怡然自得终老田间。“左官家居,好纵倡乐,有所狎女优,往来汳雒间,于田微服往从之,与群优杂处,女优登场,持鼓板为按拍,久之群优相与目笑,漏言于主人翁。……欢饮竟日,借主人翁厩马,与女优连骑而去。”[3](P614)“闻妖妓一声清歌,胜于两行武夫喝卫”(《陆道函来书勉以复仕走笔赋答》),“花开命妓时停毅,睡起看山懒作诗”,他醉酒眠花、放荡不羁的浪子生活,足以惊世骇俗,实与李卓吾之“童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蓘创作的大量宫词闺怨,正是其真性情的真实写照。他以宫中生活和闺怨为主,或为叙述纪事, 或为抒情写怨,集中反映女性和宫廷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宫廷生活历来是宫词创作的重点,“历历金宫树影繁,瑶坛铎鼓动黄昏”(《嘉靖宫词》其一),“泥金检玉祝长生,万国封章止进呈”(其三),作者首先描写了宫廷华贵奢侈的生活,其典雅豪奢令人瞠目咂舌。然后笔锋一转,把视角转向了生活枯燥、长年幽居深宫的宫女,“十五宫娥鬓发清,霓裳初看性偏灵”(其六),她们无所事事,生活乏味,难沾君王雨露圣恩。“去槛无人华乱开,都梁烧尽日西颜。年年剩得腰如柳,空看昭阳无队回”(《宫词》),为了取悦君王,宫女们饿成了细柳腰,但仍然难见君王一面,无奈之下,她们只好“学诵玄门诸品经”,消磨时间,了结残生,美好青春年华在宫中悄然逝去,青丝熬成了白发,令人倍觉凄凉。他的一首《秋闺怨》则写尽了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郎携歌舞下维扬,妾处流尘暗洞房”,负心郎携妓下维扬,花花世界,鸳鸯蝴蝶,日日笙歌艳舞,而妻子却独守空房,“最是秋风不解恨,帐头吹动绣鸳鸯”,“芙蓉岁晚能相守,奈何狂风抵死吹”,秋去春来年复一年,盼郎归期未有期,秋风萧瑟又是一年秋来到,“澄江白雁催寒露,一片秋声晓不住。深院香残未忍归,月中花落相思树”,秋风萧瑟夜难眠,明月桂花千里寄相思,残花易落,红颜易老,空留相思遗恨在人间。诗人笔端深触女子灵魂,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意境凄美。“弃妾出门泣复语,自怜生长田家女”(《弃妾行》其一),诗歌代为弃妇言,如泣如诉,饱含悲痛,爹娘将女儿嫁至豪门大家,谁知“大家高楼佳丽多,焚香夜夜争经过。中姿众中难自见,况复蛾眉妒寒贱。终年不一登君床,绣被无光幔钩断”,天天青春流逝,夜夜独守空房,惟有暗自神伤吞泪,一任落寞吞噬自己的青春,这是何等的悲苦之情!更令人悲愤的是虚伪自私无情的男子,“君身日多在外时,闺中苦乐君岂知。鸳鸯刺就双灯暗,明日侍寝还是谁”(《弃妾行》其二),无可奈何,只好“吞声晚从别路归”,但“恐遇乡邻笑相让”,这位女子心中是何等的凄苦,她怨愤地喊出“东家老妪休涟洏,有女但嫁田家儿”,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如闻泣幽咽,至今读来仍有“慷慨有余哀”之感。李蓘这类诗笔端细腻,体切入微,语言平实而感情真挚,形象含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出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李蓘诸体皆善,诗歌以五、七言律诗为主,内容多山水田园、赠别唱和、咏史怀古,尤其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李蓘诗学李、何,“宗唐复古”之时,又转益多师,故其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感染力。隐居家乡后,李蓘常与友人泛舟丹江,登陟秦岭,游览名胜,饮酒唱和,其诗或抒情咏怀,或写凭吊古人,或叙述拜访亲友,或描写田园风光。八百里丹江烟波浩渺,巍巍秦岭横亘城北,家乡的名胜古迹激发了李蓘的创作欲望,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春水无高浪,归帆小泛时。沙光逐鸥鹭,山翠扑花枝。野旷流云尽,江酣落照迟。高歌待明月,风露已凄其”(《丹江晚泛》),春水、小船、鸥鹭、山花、明月,好一幅丹江夜景!丹江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静谧清幽,月露风清、江阔水静,意境优美,颇有唐诗韵味。诗人的家乡毗邻道家圣地武当山,他经常畅游仙山,与道士谈经论道,“青山多道侣,赤城集灵匹。况兹玄岳高,诡异古难悉。蜡烛涧何深,五老峰如剽。泉水日琮琤,松萝画蒙密。闻有炼丹人,两两栖岩室。白云采不稀,黄精煮犹蜜。倒看崖下星,仰卧峰际日。鸟兽为永群,斯人亦何吉。我生困三尸,脱屐恨无术。望岫已息心,怅然使神失”(《重登武当山》),通过描绘道士所居环境的清静美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虽然访道士不遇,却别有情趣,使人领悟到禅意之妙处,感受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之情,诗中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之风。“大江汩汩来无穷,汉武射蛟江水中。波涛闪闪荡西日,犹疑妖血留腥红。潜岳峰高隔江隖,碧馆琳宫雾撑拄。英风冥漠不可攀,晓雨神堂闹秋”(《隔江望潜山》),诗人登临大江,隔江远望潜山,滚滚大江奔流而去,波涛粼粼;巍巍潜山,立擎霄汉,大气磅礴、雄伟壮观。诗人想象力丰富,思接千载,由滚滚而来的江水想到了汉武帝射蛟之事,波涛闪闪犹似妖血留腥红,英风冥漠、神堂秋鼓,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而《游香严寺》、《院庄春行》等诗则写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动人,“回首瞻灵刹,茏葱珠树新。好山如送客,小鸟静看人”(《游香严寺》);“城西三十里,烟翠隐人家。春风送微雨,处处生桃花。泉流玉翠乡,山列锦屏斜”(《院庄春行》),诗歌语言清新欢快,田园美景令人赞叹。“吾慕东岩子,幽居岂用夸”表达了诗人向往幽静恬淡的大自然生活。“白草茫茫天远,青山历历日斜。望入烟岚尽处,依微更有人家”,“雪叶暗翻枉渚,雪花争上枯条。塞国天清击鼓,山城日暮闻萧”(《野望》),堪称优美恬静的北国山乡图。生活在景色如此清幽美丽的诗人怎能不悠游陶醉于山水林泉之间, 怎能不吟风弄月啸咏高歌呢?李蓘的这类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静美境界,一切景物皆自然自在,澄净空明。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都被赋予了思想情趣,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认知和个人志趣,突出体现了诗人的悠闲之趣、清静之好。诗人不在仕途,无官一身轻,悠闲自在地隐居于乡野林泉之中;其内心幽静、无欲无求,淡泊名利,超脱情、物之累,真正达到超脱世外、身心俱闲的境界。“门巷清荫匝地稠,山中无事日悠悠。兴来向客时吹笛,睡起摊书不裹头。杨叶晴分沙外舫,花枝红上竹边楼”(《顺阳闲居》),李蓘放弃了对外在事功名利的追求,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遥适性,这些诗描写日常生活让人觉得十分真切自然。“新买城东十亩园,溪流如带鸟声喧。日长睡起无来客,惟有杨花飞到门”(《足园》),“正好啼莺歌绿带,况多修竹借芳邻。……褚水丹崖我旧隐,不劳旅客来问律”(《旧隐》),徜徉林泉,闲中读书。也正是在这种节奏和缓的生活中, 诗人才能身闲心亦闲,于是乎,飘逸自在的悠闲之情屡屡滋生。“春人众芳遍,秋澄江水空。禾黍艺岭首,牛羊散园东。足称小山隐,何减桃源翁”(《崔隆吉登武当山过余顺阳山居以诗见忆漫赋以寄》),“城西三十里,烟翠隐人家。春风送微雨,处处生桃花”(《苑庄春行》),“禾黍离离迷远近,水田漠漠尽微茫”(《雨后同族叔登东台随过主簿山庄兼有所怀》),诗人陶醉于闲适散淡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快乐自在的风韵呼之欲出, 其中充溢着无穷的“乐”感。他的诗歌气韵平和淡泊,兴趣高远优雅;语言平实自然,意境高远,颇得王、孟之神韵。李蓘诸体皆善,诗歌语言流畅简洁,不事雕琢,平淡而有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风格清新,给中原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风,在明代中后期诗坛上别树一帜。“其形于歌咏,风漪云舒,冲融秀澈,博极群籍,不以坚僻炫奇,放废半生而弃妾诸篇,慻慻君国,怨而不怒。”[1](P1)张嘉谋对其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李氏家族其他诗人的创作

作为李氏家族文学的开创者,李宗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着子孙,其诗大都直抒胸臆、自然天成,无抑郁无聊之态,少凄苦忧闷之情,诗风淡雅秀丽,意境开阔,颇有李、杜之风,在中州文坛上别具风貌。山水田园诗最能代表李宗木诗歌的创作成就。内乡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灵山秀水在李宗木的笔下充满生机活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之中,令人流连忘返。“山水成真癖,年来不倦游”,丹江、伏牛山、武当山令他醉心其中,乐游不倦。“近岸千条杨柳浮,隔篱几点榴花破。停鞭下马且踌躇,闲访江头渔父居。闻予沽酒向南市,笑赠篮中双白鱼”(《江头行》),千条杨柳拂江边,几点石榴花破篱而出,美景令人陶醉,但呼朋唤友沽酒南市、食鱼丹江岸边,这是何等潇洒的生活!“曙色分平野,回沙接远津。山云将作雨,江柳自摇春。路险马蹄澁,天寒杯酒亲。悬知仙阙近,浑欲涤尘心”(《春晓游武当山》),该诗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言近旨远,颇有太白之风。“晚赴林翁约,幽蹊步石苔。山泉云里听,雪层月中开。渡惜梅花影,清怜竹叶杯。夜深寒不寐,姜雁数声来”(《雪后城南村舍》),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冬日雪景图,如此静谧安宁的夜景,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孤雁数声哀鸣,则令人辗转难眠,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相映成趣。与得道高僧谈禅,与修道之士论道,远离尘世之羁绊,岩亭对弈,饮酒作诗,这是李宗木向往的生活,“道人自爱碧山住,武当结屋云深处。屋后新添五粒松,门前旧有三花树。冬夏不思葛与裘,也生叶落知春秋。大还已得神仙药,却笑世人空白头”,“道人自爱碧山坐,山下吟诗山鸟和。琪花珠蕊笑欲来,峭壁悬崖牢不坠”(《武当道人吟》),诗中以武当道人的生活嗜好,折射出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诗歌语言清新淡雅,以清俊爽朗见胜,诗情洒脱奔逸。“色轻先岁动,枝弱易风摇。过蜀板巫庙,经秦折渭桥。笛吹疑半落,莺至若相邀。妙舞沈楼月,便宜拂翠条”(《杨柳词》),这首词作更是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意境优美,韵味无穷。李宗木怀才不遇,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不平则必有感慨,对现实不满,则必有激愤,“赢秦虎视扼金汤,兵出函关走六王。鞠武缓谋存太子,将军死义及田光。柱当匕首提囊在,天靳奇功壮士亡。把绣揕胸成底事,向来击筑为谁伤”(《荆轲》),凭吊荆轲,函谷雄峙,易水呜咽,空怀斯人,壮志难付,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汉削七国权,晁错失其猷。方麋诚不忍,骨肉焉可仇。身死亦何补,兵连竟不休”(《咏史》),诗中更是充满愤激之词,由汉朝七国的动态影射当时的政局,但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悲观,而是对世事沉浮客观冷静地观察,其立论之精辟、见识之卓远,已超出一般的咏史诗。王世贞评曰:“五言古最遒上,居然有建安康乐风,七言歌行出少陵太白,近体所谓武库兵甲,森森刺眼。然其气恒完,而用事恒有余,间收一独至语,往往出意表。……江左之气激而清,是以有累篇少累字,中原之气壮而朴,是以有累字少累篇。”[8]他站在中原文学与江左文学异同的角度,对李宗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诗歌兼得南北之风,既有建安风骨,又有盛唐气象,巍然一派宗师。理学家颜冲宇激赏李宗木:“读近稿雄章大篇,若河决瓠子,千里汪洋,莫测涯涘。其咏吊古、遣怀、忆别诸作,皆沉着幽渺,蕴秀含灵,淡腴闲雅,立陶韦之间。想公间用汉魏风骨、落响盛唐,用能一洗凡态,郁然成大家言。”[2](P190)

作为李氏家族的中坚力量,李荫以善咏物而名,诗风迥异于父兄,自成一家。其咏物诗笔法细腻,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李荫一生钟爱梅花,创作了大量咏梅诗。梅花在李荫的笔下婀娜多姿、千姿百态,既有“垂垂一树黄,掩映向山堂。不作妖姬态,还同道者装”(《黄梅》)的黄梅,又有“江干一树立峥嵘,遂立松筠晚缔盟。洞徹玉壶天地老,吹残铁篴鬼神警”(《江梅》)的江梅,更有“不使风尘点玉颜,遂驰芳誉满人寰。雪销空谷香初散,月射踪篱影自闲”(《腊梅》)的腊梅。诗人对梅花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邀请朋友赏梅花,“聿当琼树底,还诵赤经文”(《晓起梅树下读洞古经作》),静谧的环境,一树盛开的梅花,在树下诵读经文,是何等高雅之事!“雅态自宜供胜赏,德馨深喜结芳邻”(《正月廿八日与家兄学宪赵李二茂才咏锦阳楼下梅花得花字》),与梅花为邻,与德馨相伴,高贵的品格令人钦佩。“雪后梅花缀满枝,春风欲复迟迟。道人坐到忘言处,正是前村日暮时”(《六如园与任道人坐梅树下作》),梅花树下静坐修行,又别有一番趣味。“衰年拄杖能相引,何处梅花不可看”(《雪后探梅》),诗人抱病残躯,拄杖看梅花,可见梅花在其心中的高贵地位。在作者笔下,梅的形态、香味、颜色、神韵是何等的迷人,种梅、赏梅、爱梅、品梅,其乐无穷。诗人借物抒怀,梅花傲雪赛霜凌寒怒放之品性,已成为其高洁品格的象征,他保持了一个封建文人的自尊,凛然有一股遗世独立的铮铮铁骨。李荫强项执法,曾捕杀人中官之母,不屈于冯保的淫威,这岂不正是其高洁品格、傲然立世的真实写照?

李荫平生好庄周、李白之文,其山水田园诗以自然为宗,诗风淡雅飘逸,语言清丽、意境灵动,风格独特,颇有老庄神韵。“酒薄客不醉,林深暑可逃。凉风洒然来,吹我白纻袍。手携如意瓶,杖悬金错刀。赤鲲如可跨,吾其为琴高”(《香严寺山中子厚以山高月小为题作古风四首》),酷暑炎炎,诗人与水壶社诸友避暑千年古刹香严寺,凉风习习,饮酒作诗、切磋诗艺,是何等潇洒之事。“冰霜已消歇,万象含妩媚”(《春日同家兄游灵谷寺九韵》),春暖花开,一派明媚的春光,令人陶醉。“马影匝林白,鹤梦绕岚翠”,春暖乍寒,古寺优雅静谧,美丽春景在诗人的笔下写得惟妙惟肖、活泼动人。“溪有鸣榔水,山多拂棹云。……鹤子停高翔,梅花送远芬”(《春日泛舟独酌》),诗中一切都是那样地细,那样地柔,那样地富有诗情画意。“溪清摇柳浪,崖白拥梨云。春色宁相妒,居然与客分”(《春日行南山中小憩》),桃红柳绿梨白,溪水清清,微翻波浪,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幅春光旖旎、嘤嘤燕语的画卷中。“轻风吹布幔,晴色满荆关。高歌兼南北,长吟入山水”(《春日饮河西山家》),“一派清江带野田,柴扉画掩坐闻蝉”(《村君得卫太守书兼怀焦大》),清江如带绕田家,潺潺溪流,柴扉半掩,蝉鸣景愈幽,这种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令人陶醉。“窈窕东山此卜居,野云岚翠染簪裾。旋移芳树将化鸟,小凿清池欲孕鱼。……高斋睡起浑无事,读尽先农一卷书”(《新买东山颇称幽胜将营别业而老焉喜课一诗》),“割残赤黍苍山下,行尽青林白首昂。自是田园饶乐事,不妨人唤小柴桑”(《东山下割黍》),诗人尽享田园美景,亦耕亦读,怡然自乐,山水田园美景中融注自己的志趣节操和思想情感。诗人通过静谧的山林、悠闲的水流,生机勃勃的田家生活,创造出一种清新隽永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李荫的古体诗则写得大气磅礴,开阔豁达,诗风汪洋恣肆,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积极浪漫而富有朝气,展示出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飞雪满乾坤,同云暗幽蓟。长安十万家,门门各已闭”(《同欧桢伯永上人广济寺佛阁看雪得闭字》),北风呼啸,飞雪漫天,大地一片苍茫,作者思接千载,纵横万里,时而燕赵大地,时而八百里秦川,想象丰富,意境奇特,极尽夸张之能事。“春气敞茫茫,白日流晶光。桃花万顷天地醉,棹歌何处来渔郎。警风几千里,吹破大江水。怪石倒射白浪翻,疑是仙人琼玉楼”(《歌行登观音阁燕子矶呈家兄》),春暖花开,诗人登临“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头,脚下惊涛拍岸、怪石翻浪,桃花万顷,天地万物一体,豪气顿生,气象阔大,意境飞动,令人心旷神怡,“偶来大斗弄酒盏,一洗胸中万古愁”,诗人感慨万千,胸中万古惆怅皆落小小酒杯之中;“铁锁断,降幡举。石头谁言踞如虎,六朝旧恨浩寒烟”,历史兴衰,朝代兴亡更替,多少往事都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名亦不足喜,死亦不足讶”,是非成败转头空,“丈夫于世多不偶,万世无过饮美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何用汲汲于权贵,“题诗峭壁归去来,江上日斜几回首”,作者于感情高昂之处嘎然止笔,留下了无穷的想象。这首诗,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深得太白古风神韵。

李氏家族的第三代诗人以云鹄、云雁、云鸿为主,三人均以律诗见长,诗作内容多为酬唱赠别、山水游玩、咏史怀古之作,诗学王孟、陶谢,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淡雅,颇具艺术特色。“匹马去燕都,秋风万里途。梦回梅岭树,泪尽海南珠。书记徵才俊,风尘见丈夫。奇文满箧笏,还有鳄鱼无”(《送李参军赴岭南》),李云鹄送别友人赴岭南,秋风萧瑟,孤马单人,诗人巧用典故,利用鳄鱼暗喻岭南之地荒凉偏远,自然环境恶劣,意境凄美,颇有韩孟之风。“万里萧萧恨与长,同谁比翼到潇湘。群迷别浦云无路,影落空江夜有霜。忍死春秋聊殿阵,馀生南北总愁行。一声可使青天裂,明月芦花照此肠”(《孤雁》),“死”、“恨”、“愁”、“霜”、“裂”等词充斥字里行间,孤雁独行,万里漂泊到潇湘,以雁喻人,给人一种凄美冷艳的感觉,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意象诡异,堪与李长吉比肩。“柔枝嬝嬝带平沙,一缕霏微掩映斜。眉黛巧临青玉案,腰肌轻系碧云纱。依稀高暮隋堤上,仿佛长旗灞水涯。最是登楼怜少妇,不堪肠断放相遮”(《柳烟》),“岁寒倍寂寥,幽香动幽兴。美人期不来,月冷梅花径”(《梅花径》),这些闺怨诗以含蕴的笔法、简单朴素的语言,深入到位地描绘出诗中女子复杂曲折的心理,这可归功于诗人巧妙的笔法和细腻独到的心思,一字一句,虽是平淡,却都是精雕细琢,勾勒出无尽的意境。

李云雁的律诗短小精悍,词语凝练,内容丰满,灵动中透露着秀气。“南陇棲云暮,空山薄霭秋。病叶吟风下,残花毛羽愁。行藏沙上鹭,养拙树头鸠。更忆三江外,一蓑老钓舟”(《秋雨怀友》),淅淅沥沥的秋雨,病叶、残花随风飘零,想念友人,一蓑烟雨独钓江上,给人一种静谧凄寒阴冷的感觉,颇有贾岛、孟郊之风。李云雁之诗也有异调,“秩秩雄祠武穆尊,宋家往事不堪论。中原不返南迁驾,异域谁招北狩魂。风曳松声嘶战马,霞明古堞展旂幡。当年未遂黄龙饮,千载河流势若吞”(《过朱仙镇谒武穆祠》),作者拜谒岳武穆祠,触景生情,遥想当年往事,英雄饮恨而亡,壮志未酬,独令人泪满襟。此作诗风凌厉,言辞激烈,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与李云鹄、李云雁相比,李云鸿的律诗更胜一筹,其诗清雅劲健,格调高古,意境开阔。无论是面对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小桥流水的恬静,作者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自生,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雪压江天白玉堆,呼童荷锸广新载。土中弱本春先到,杯下清阴日可来。樊圃空怜三径小,千霄却望十年材。种槐种柳非无意,要使衡门映绿苔”(《雪中种树》),白雪皑皑,大地一片苍茫,雪景美不胜收,诗人呼童唤友,荷锸栽树。诗作以平淡质朴的语言,寥寥几笔,便将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田家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种槐种柳非无意,要使衡门映绿苔”两句议论,画龙点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常想画图烟景奇,绿蓑细雨一帆迟。谁知好抹丹青笔,正是江西送别时”(《江上雨中别友》),“泛酒花亭下,春山漫欲登。烟堤摇细柳,竹园锁条藤。名重青云士,情闲白衲僧。晚来共吟榻,风雨博书灯”(《赵湛鲁水云亭集李仲贞社长同家兄仲来》),描写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表达作者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诗歌语言不事雕饰,清淡简朴,让人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郁,富有超妙自得之趣。李云鸿诗风以清旷冲淡为基调,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天将豪侠见平生,一掷能叫百万轻。愿以双钩酬慷慨,耻从六里说纵横。夷门难老英雄气,易水常吞哽咽声。新货紫骝驰塞上,龙沙谈笑树功名” (《侠士》),此诗咏史怀古,慷慨激昂、笔力雄健,议论风生,纵横开阖,意境壮美阔大。“三云”诗风各异,成就卓异,但诗作多局限于游山玩水、唱和赋诗,关注现实较少,内容较为单薄,格调不高,不免窘于篇幅。四库馆臣评价较为公允:“故诸李之诗,大抵安雅有法度,而颇乏深警之句,则才分之不逮也。”[9]

四、内乡李氏与明代中原文学创作

宋元以降,随着文化中心南移,中原文坛沉寂,逐渐走向低谷,中州文坛鲜有韩愈、杜甫这样的文坛巨擘。但自明中叶开始,中原文学再次爆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李梦阳、何景明二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这是继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创新运动。他们指摘时弊,标举诗文,重新构建道统,振兴文坛,开启一代文风,学术文化之盛一时蔚为大观。中州文坛也一时蔚为大观,大家辈出,出现了以李梦阳为核心的开封作家群和以何景明为中心的信阳作家群,文学创作毫不逊色于南方诸省。左国玑、李濂、高叔嗣、王廷相、孟洋、马录、戴冠、樊鹏等人以诗文唱和,竞盛于中州文坛。然嘉隆以降,随着李、何二人的去世,中州文坛逐渐萧瑟,再次沉寂。内乡李氏家族作为明代文学的一支生力军,以居中原西南一隅而名扬海内,尤其是李蓘主盟中州文坛,倡导新的诗学观,推动了明代中后期中原文学的再次繁荣,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明代诗文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其历史地位应予以承认。要而言之,内乡李氏六人贡献有二:

其一,掀起中州诗文再兴,促进南北诗风融合。有明一代诗文流派众多,文人结社盛行,一时蔚为大观,但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多有雷同,作品模拟化较为严重,而李氏家族的六位诗人,虽然家族血缘关系相近,但其诗风迥异,风格多样化。他们虽处父母昆仲之间,八音异曲而各擅风流,子不效父,弟不仿兄,这种情况在讲究流派承传、门户之见严格的明代诗坛十分可贵。李化龙说:“杏山如生公说法,语语实际,石为点头;太史如虢国朝天,淡埽蛾眉,粉黛无色;比部如淮阴将兵,十万以上,多多益善;侍御如文皇观奕,凤姿天表,满座风生;仲来如昙花忍草,触处禅机;叔宾如山月林风,泠然心赏。……相承则是父子,相望亦难弟难兄。……闻其兄弟父子间,朝夕聚谈,绝无揜阿,各信其心,各成其是。……踪其渊源所渐,将以行业志义转相授受,成其世家曷?但以辞赋为勋绩,翰墨为君子而已。……故读六李之诗,可以验国桢、辨家学;考六李之品,可以观义气、明志节,究六李之用,可以正人心、扶世教。吾谓六李者,殆八元八恺之后身,而二难、五帝、三凤、八龙,所不能企及其万一者也。”[5](P2)曹学佺说:“自孝廉公而下,则太史、比部以至侍御、茂才诸君子,斌斌如也。分之人各为集,合之则为一集,而曰‘六李’。……今李氏之诗体习而安,气冲而适,集不愧古,而篇不愧集矣。不肖与侍御交,因得论其家世焉。夫太史纪言,动成一家,言以润色皇猷者也。比部司民命,必其中于刑罚,而礼乐斯兴乎?侍御采风陈诗,于主上剂量刚柔,俾悉获乎中和之美者焉!是皆因职以求诗,因诗而自效。所以禀乎孝廉公之敎,而绳引茂才诸君子于勿替者矣。夫合一家之内,而六人同时称诗,有以尽乎君臣父子之道,则不为宛李盛而为我明盛也,是汉、晋、唐、宋历代之所未有者也。”[10]祝世录说:“今读李杏山诗,李太史诗,似读少陵诗,非似其肤也,似其身。而杏山先生《龙岗赋》一洗六朝之靡,直解千古之嘲,尤快人意。太史功力甚深,可以领袖馆阁,鼓吹风骚,而不得终为词臣,夫非以工部之才阨供奉之遇耶。比部平生谓庄周、李白,差可忘年。故歌行豪爽,一以自然为宗,五言近体,奕奕乎兼父兄之长而有之矣。侍御以悟入,如老衲谈禅,别有机锋。《观海四咏》是敌海赋千言,奇哉!白羽、秋羽器韵相似,而派出三谢,五言律有情有力并擅,专城方之柱史,其伯仲之间乎?上下三世,是不一调也,惟不一,乃以成其一。”[5](P6)因地域之缘,内乡位于南北文化融合地带,中原文化、关陇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都在这里汇合,李氏家族的六位诗人经常与全国各地的文人交游唱和,他们成立水壶社、凌波社,探讨艺文,积极践行复古派诗文理论。他们交游的文人中,既有曹学佺、李仲贞、杨挺伯、朱汝珍、马陟高、韩中甫等南方文人,也有朱硕爋、朱器封、朱多炡等宗藩诗人和陈耀文、方九功、李化龙等中原文人,更有竟陵干将马之骏。马之骏与李云鸿为挚友,两人多有书信往来,云鸿有《寄新野马时良制中》、《次韵答马时良》等诗,探讨诗文创作。故“六李”之诗风诗貌多样化,融合南北诗风,兼得诸派风流,“相与鼓兰风而和郢雪,几欲汇南北七子,映带一堂之上,斯已奇矣。”[5](P173)

其二,确立宋诗范式,以新的诗学观念引领学术思潮,推动文学创新发展。从文学和学术的角度来看,李蓘是李氏家族的文坛核心和主要成员,他爱好诗文,自负其才。由于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李蓘与众多文人交往唱和,品评游乐,逐渐成为中州文坛重要成员乃至实际领袖。“名世雄辞破世昏,一时谁敢薄中原”(《寄怀太史公家伯父》),李云鹄之诗道出了李蓘在当时的文坛地位和影响。李蓘与前辈诗人田汝耒常唱和作诗,探讨艺文;在大名府任上,他与知府姚汝循重新刊刻了《唐音》。李蓘与确山县陈耀文承接杨慎,以博闻著述相互勉励,对复古派进行反思。李蓘与号称“南阳公子”的朱硕爋、朱器封父子交往颇深,经常诗歌唱和。李蓘在宗唐复古思潮盛行之时,以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反思复古派一味模拟古人之弊端,编纂《宋艺圃集》,以选本的形式对宋诗予以肯定,确立了与唐诗范式并列的宋诗范式,引领当时学术思潮,以新的诗学理论推动文学创新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诗发于情而不溺于情,范于礼而不著于礼,院亭诸公皆美其阐幽抉异,用救赝古之弊,学识伟矣!”[1](P8)王士祯高度评价了李蓘对宋代诗学的开创之功。宋诗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范式,直至清代,学者开始探索、寻找新的诗学途径,宋诗之美才重新被发现。雍乾时期,产生了宗宋的诗学流派,他们运用宋诗美学原则进行创作,其理念是重建宋诗范式。乾嘉时期,诗歌与学术、古文相交融,宋诗美学原则出现新变。道咸同光年间,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而为一,形成了一种具有自我个性和时代特色的诗歌理念,完成了宋诗范式的新变。李蓘主盟中州文坛,引领中州作家,踵武李、何之复古,赓续儒家之道统,以儒家的治世情怀,承担起绍圣的历史责任,掀起了中州诗文之再兴。

[1]李蓘.李子田诗集[M].三怡堂丛书.开封:河南官书局.清光绪至民国影印.

[2]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11[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12.济南:齐鲁书社,1997.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63.

[5]李宗木等.六李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14册.济南:齐鲁书社,2000.

[6]王士祯.香祖笔记:卷3[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5.

[7]李蓘.元艺圃集[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8]王世贞.弇州续稿:卷42[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5.

[9]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693.

[10]曹学佺.石仓文稿:卷1[M].续修四库全书:13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责任编辑:邦显]

2017-02-17

张晓彭(1981—),男,河南内乡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

I206

A

1001-0238(2017)02-0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