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蛇”的字形及音义演变

2017-07-03梁吉平

殷都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音义用字代词

梁吉平

(贵州财经大学 文法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20)

“蛇”的字形及音义演变

梁吉平

(贵州财经大学 文法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20)

本文以汉语“蛇”字的词典注音释义差异为例,对其各类历史字形及音义源流进行了梳理总结。

蛇;字形;音义;变化

汉语中,用以表示鸟兽虫鱼的动物名称很多,这一点从汉代词典《尔雅》的一系列释词即可看出。这些动物名称历经数千年变化后,大多在汉语双音化节奏下改名异称,而本质上多数名词还是指代动物本身,字形字义很少变化,词性也很少发生转类现象。但在诸类动物名称中,“蛇”的历史变化最为明显,不仅字形变化繁多,而且音义也有较大发展。如《辞海》及《辞源》将“它”、“蛇”、“虵”置于shé音序下加以排列,《王力古汉语字典》则分别将其置于音序tā及 shé(蛇、虵)下进行区别。在释义上也略有区别,试比较《辞海》、《辞源》及《王力古汉语字典》对“它”的释义条目:

《辞海》shé《辞源》shé《王力古汉语字典》tā1.tā(牠),指事物之词。2.tā别的。tā它,别的。tā(旧读tuó),别的。3.shé古“蛇”字。shé古“蛇”字。※备考:古“蛇”字。4.tuó同“驼”tuó同“驼”※备考:橐它:骆驼。

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词典对“它”的取义重点略有不同(如“牠”的取舍),如果涵盖历史上“蛇”出现的同类异体字“他”、“也”等,则“蛇”的各类字形有“也”、“它”、“虵”、“驼”、“牠”等多个变体,这些异体字在出现时代、用字频率及词义发展上也有很大不同,但词典释义却未能体现。本文试图梳理其间字形及音义演变关系,以补词典缺憾。

一、“蛇”的本字及字形演变

“蛇”的本字为“它”,许慎《说文解字》言“蛇,同它”,并释“它”为:“虫也。从虫而长,象寃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托何切。蛇,它或从虫。”甲骨文中“它”为象形,即如蛇的头身尾合形:

在金文中,“它”又可记作“也”,铭文中“它”与“也”均为:

综上,可以发现,汉代以前,可用来表示动物名的“蛇”即有五种字形:“它”、“也”、“虫”、“蛇”、“虵”。甲骨文中则记作“它”、“也”、“虫”,而后代分化出形声字“蛇”与“虵”,也恰是甲骨文时期“蛇”三个本字字体的再次组合。

二、“蛇”的本字间的音义关系

“蛇”的本字为“它”,随着后期意义的引申变化,又发展出代词、动词等各类用法,音义变化开始繁复。实际上,诸类衍变的音形义之间仍有难以割舍的联系。

表示动物名词“蛇”的字形在汉语历史中主要有五个,即:它、也、虫、蛇、虵。除却多具特指性的“虫”外,甲骨文金文时期还有本字“它”和“也”,二者在语音上有较大关联(上古拟音参考郑张尚芳之说):

A1它,透歌,开讬何,lhaal

A2也,以麻,开羊者,laal?

“它”,上古音为透母歌韵,《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说明“它”就是“蛇”,而且甲骨文中字体“它”即为蛇形。上古人类,初始时期在野外居住,需要提防蛇害,因此互相问候都说“没有蛇吧”。这也说明安全是上古人类的第一关心之事,就如同现代人们常常以天气作为出行问候语一样。“也”的产生时间略后,初见于金文,两者字形也非常相似,一般将“也”看作“它”的俗写。语音上,“也”上古音以母麻韵,“它”与“也”同为上古歌部,两者语音相似。

“它”的后期分化字,主要以上古表蛇名词“虫”、“它”和“也”为构件主体,通过形声造字法形成了“蛇”与“虵”两个字形,两者语音相同:

蛇/虵,船麻,开食遮, hljal

“蛇”、“虵”与“它”在语音上同为歌韵,声母同为次清,只是透母为舌尖中音,船母舌尖后音(舌叶音)。此外,在用字频率上两者有所不同,春秋战国文献材料中,“它”与“也”即已不作为动物名词使用了,表蛇名词常常用“蛇”,而“虵”只是作为俗字偶尔用之,如《战国策》写作“虵行匍匐”,其他文献则多写作“蛇行”。“虵”作为俗写还可在敦煌变文俗本中看到,但“蛇”一直是汉语中的主要用字。

“虫”在甲骨文中也表示一条长蛇,但在词义上有特指与泛指的区别。特指“毒蛇”时,如《山海经》作:“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但上古文献语言中,此义使用不多,现代胶辽官话中还有称“蛇”为“虫”的说法,很多方言中以“长虫”作为“蛇”的俗称。根据汉语词义“特殊——般”的词义发展规律,“虫”应经历了特指毒蛇到泛指昆虫的词义发展路径,因此后代从虫的字多属昆虫类动物,这一点在许慎时代业已成型。《说文·虫部》:“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在后期语音上,特指与泛指也各有分工,“毒蛇”之“虫”,读作huǐ,写作“虺”,泛指意义则保留原字形,读作chóng,并成为昆虫类的主要构字形旁。

三、“蛇”的孳乳字形及音义演变

从汉语历史来看,“蛇”的各类本字及孳乳派生的字形和词义较多,在字形上主要有:它、也、虫、蛇、虵、迤、迆、虺、他、牠、迱、佗等,而从词义及功能角度则可概括为四类:

名词:它、也、虫、蛇、虵、虺

动词:蛇、虵、迤、迆、迱、佗、它(驼)

代词:它、佗、他、牠

语气词:也

在以上四类词义中,如上文所说,名词类是本字(它、也、虫)与后起形声字(蛇、虵、虺)的区别,词义上区别性不大。语气词“也”则主要为假借用法,“也”在金文中本义为“蛇”,但此义用字频率不高,后世文献难觅踪影,这可能与其很早即被借为语气词有莫大关联。甲骨文时期,语气词很多是由假借形成的,甚至假借关系形成后,很多假借用法“反客为主”成为主流,倒逼本字及词义另寻出路,如“其”的本义为名词“簸箕”,后被借作语气词及代词,假借用法成为上古时期的主流用法,为了区别本义字形,导致新字“箕”的出现,这个过程与“也”的后期语气词假借词义及发展非常相似。因此,从语法及逻辑词义演变关系来看,只有动词和代词类字形及词义属于孳乳派生性质,与“蛇”的关联度较强。

1.动词类字形及音义变化

先秦时期,作为动物名词的“蛇”、“虵”与“虺”,除“虺”具有特指意义外,“蛇”是常用字,“虵”为俗写。此外,通过引申发展,“蛇”产生了动词用法。“蛇”的动词用法源自蛇行状貌。蛇行,是以其腹鳞摩擦地面扭动背脊、移动腹胁而向前运动,行貌有二:一为伏地之形;二为迂行之貌。伏地之形常可视为静态特征,因此表静时的“蛇行”是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经典案例,读作“shé xíng”,义为“像蛇一样……”。表达蛇迂行的动态特征时,“蛇”语音变化,读作“yí”,构词上也通常以双音词“委蛇”的形式出现,如《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语音上两者是典型的音变构词关系:

名词:蛇,透歌,开讬何, lhaal

动词:蛇,以支,开弋支, lal

两者名、动字音均为歌部,只是动词“蛇”具有以母上的声母变化。此外在动词字形上,“蛇”在汉代还出现了“迆”、“迤”与“迱”三种字形,这是“蛇”的本字“它”或俗写字“也”与偏旁“辶”(繁体偏旁作“辵”,行进貌)构成的形声字。从构字规律来看,作动词的字形“蛇”是内部词义发展的结果,而“迆”、“迤”与“迱”则是为其动词意义新造的字形,但三字用字频率参差。“迱”文献少见,偶见于字书释词中,如《字汇补·辵部》:“迱,与委蛇之蛇同。”后期除传承性“委蛇”外,常用“迤”,《说文》也曾写作“迆”,但《后汉书》仅出现“差池逦迆四重”1例。而历史上“逶迤”更多,而且由于类化作用,“委蛇”中的“委”也类化为“逶”,《后汉书》即有3例“逶迤”,如下:

(1)振华袂以逶迤。

(2)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3)诚违侧席之望,然逶迤退食,足抑苟进之风。

此外,后代新造从“也”的汉字,也经常或表动相特征,或表示弯曲的形貌,而在语音上也常常是歌部的临近字音,如驰、弛、施等。

在动词用法上,与“蛇”本字相关的另一组字为它(驼)及佗。这一组字今音均作tuó,词义上均表“负载”。《汉书·扬雄传下》:“驱橐它。”《文选·扬雄〈长杨赋〉》 李善注本作“驼”,五臣注本作“駞”,《说文》:“佗,负荷也。”在王力先生《同源字典》中,“它”的古音标注为讬何切,thai;“驼”、“佗”的古音为徒何切,dai,两者为透母与定母之别,叠音之用。《汉书·赵充国传》:“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师古曰:“凡以畜产载负物者皆为佗。”但从词义源流关系来看,“负荷”义可能源自蛇行时蜿蜒之貌。在动作形态上,蛇体迂行是平面空间的弯曲线条,马匹载物由于高度特征,可看作立体空间的弯曲线条,因此,“它”、“佗”、“驼”在“负载”意义上具有来源关系。但在用字频率上,表示“负载”意义的“它”与“佗”,传世文献很少出现,而“驼”表“负载”意义较为常用。后“驼”滋生为“驮”则与游牧社会有关。由于“驼”又可表示动物骆驼,所以新的动词“驮”后期在用字频率上对其造成一定分化,至现代汉语中,则“驼”在双音词“骆驼”中专表动物名称,“驮”成为表示“负载”意义的专职动词。

2.代词类字形及音义变化

从春秋战国时起,“它”就不再表示蛇的字形,而是作为固定的无定代词使用,如《诗经》“之死矢靡它”,其中“它”义为“别的心思(二心)”。此外《诗经》也有“他”字的出现,如“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其中的“它”或“他”均为无定代词,可以指代别的人也可代别的物。唐代时,无定代词“他”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作为人称代词的“他”正是从“他人”意义中演化而来。从词义源流来看,“它”的无定代词意义与动物名词“蛇”有很大关系。上古草居患蛇,而随着古人居住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固定房屋作为常住地后,蛇害即不在重点考虑之内了,影响古人生活的因素可能为其他事物,而相问“无它乎”的意义也就转变为“有无别的……”,所以段玉裁注:“相问‘无它乎’,犹后人之‘不恙’、‘无恙’也。”已然泛化为一般性客套话。而在文献语言中,“无它”自然也会形成“没有别的”、“没有二心”或“无害”等多种。黄玉顺(2003)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他”可以用来指称异己、陌生或危险的“在者”,甚至谈到“他”,常常是充满着抑或、猜忌乃至敌意。其实也说明了在来源上代词“他”与上古“它”的语境及文化沉淀传承有关。先秦语言中,“它”已是固定的无定代词,唐代之后,“它”进一步发展出第三人称代词用法,但在先秦文献语言中,“它”字形上又写作“他”或“佗”,是甲骨文之后的新造字。汉语文化中有“近取之人,远取诸物”的命名规则,所以当无定事物处于远方,表示他者性无定事物时,造字上取用以“人”与代词“它”(也)的合体形声,因此形成了“它”(也)——他、佗的字形分化,语音上则并无变化。而从用字频率上来看,“他”是主流用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初的汉语中,由于受到印欧语的影响,代词也有较大发展,因此刘半农参考印欧语的语法“性”,为汉语造出专表女性的“她”,而同时的俗字使用中,也出现一个新字“牠”,用以表示除人以外的事物。章炳麟《国学讲演录》中曾记载:“今人造牠、她二字,以牠为泛指一切,她则专指女人。”如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想想前几回的译稿的绝无消息,过了几天,也便把牠们忘了。”实际上,“牠”在古汉语中即存,义为“无角之牛”,近人新造“牠”也仅为旧瓶装新酒。而且在用字频率上,俗字“牠”远不及“它”;在语法功能上,与“它”雷同,因此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仅遗存“它”泛称人以外的事物。

四、汉语词典标注同源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从上文论述可以看出,“蛇”的各类字形并非讹变形成,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同源分化或造字。不同辞书对同源词的处理方式不同,因此,我们会发现汉字“它”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历时性汉语辞书中常常出现注音或音序排列的分歧。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字普通话读音排序,是常规处理方法,而历时性词典在音序排列时则需要参考汉字字形及音义演变。

词典编撰时对汉字字形演变的时代应尽量说明。一般情况下,历时性词典会将相关同源字排列在某一相关音序下,如在音序shé下,分别排列有“它”、“蛇”及“虵”,但各字的使用时代不同。“它”主要在甲骨文金文时期,“虵”主要是汉代使用的俗字,先秦之后,汉语主流用字为“蛇”,但在历时性辞书中,却未能对其时代性加以说明。具有同源关系的汉字,一旦“异字同名”现象较多时,辞书使用者便可能眼花缭乱。对汉字的时代性加以说明,也可以方便学界推进汉语史研究,因此,对同源词及其俗字的时代性说明,应是历时性词典编撰的努力方向之一。

此外,作为历时性词典,在收集同源字词义时,也应侧重不同词条间的音义演变关系。发现不同字词间的音义亲缘关系,特别是汉语早期音变构词,这一点对词典使用者大有裨益。而且在同源字的解释上,需要着重指出正字与俗字之别,这样即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汉语。

[1]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M].四川:巴蜀书社,1993.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7]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二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8]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郑张尚芳.上古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章炳麟.国学讲演录[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12]黄玉顺.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J].中国哲学史,2003(2).

[责任编辑:邦显]

2017-04-01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XJC740040)“范畴化视角下的汉语否定结构历史演变”、2015年贵州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梁吉平(1982-),男,山西人,博士,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贵州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与语言学。

H121

A

1001-0238(2017)02-0109-04

猜你喜欢

音义用字代词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代词(一)
代词(二)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少数民族汉字族名用字考察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