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春秋左氏传》看清华简《系年》所用史料
——以夏姬史事为例

2017-07-03张崇依

殷都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左传清华史料

张崇依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从《春秋左氏传》看清华简《系年》所用史料
——以夏姬史事为例

张崇依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清华简《系年》共二十三章。其中第十五章记载夏姬史事,与传世文献出入较大。笔者以《春秋左氏传》所记载的夏姬史事为切入点,试图以小见大,对清华简《系年》所采用的史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系年》与《春秋左氏传》所用史料分属于两个系统,各有其不同的来源。《系年》一方面多记载《左传》不载的史实,可用以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另一方面又有与《左传》相同之处,恰可印证《左传》不伪,具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

《系年》;《春秋左氏传》;春秋史

清华简《系年》第十五章公布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10](P170)。文中所涉及的夏姬身份与婚姻状况的史事,与《春秋左氏传》出入较大。孰是孰非,目前恐怕难以得到一个公认的结论。然而,我们不妨以二书夏姬史事的记叙之不同为切入点,通过《春秋左氏传》管窥《系年》所用史料。

一、清华简《系年》所见夏姬史事

二、清华简《系年》与《左传》所见夏姬史事之比较与分析

《左传》历来是研究春秋历史最为重要的传世文献之一。然而,《左传》所记载的夏姬史事,与《系年》出入较大。两者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夏姬的身份、其入楚后的经历。以下详述之。

(一)夏姬的身份

《左传》宣公十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公谓行父曰:‘徵舒似女。’对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子灵之妻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矣,可无惩乎?吾闻之:‘甚美必有甚恶。’是郑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也。子貉早死,无后,而天钟美于是,将必以是有大败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三夫是指子蛮、御叔、巫臣,一子是夏徵舒。简言之,《左传》认为,夏姬为郑穆公女、夏徵舒母。

夏姬为郑穆公之女,当无疑义。争议在于夏姬究竟是夏徵舒之妻,还是夏徵舒之母。二者孰是孰非,试略论一二。

杜预注《左传》宣公十年云:“灵公即位于今十五年,徵舒已为卿,年大,无嫌是公子”,已触及问题的关键,即夏姬的年龄。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冠礼后,标志着真正成人。假使夏徵舒年满20岁后,便为卿位,那么,陈灵公即位15年之后,夏徵舒已有35岁。古代男女嫁娶年龄,多有分歧,大体有三说,一为男子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二为士大夫以上可以不拘年龄,唯有庶人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三为男女嫁娶极限为三十而娶、二十而嫁。一般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钱玄《三礼通论》以最后一说为是,今从之。[4](P581)若夏姬15岁而嫁,且不论初嫁、再嫁之事,以御叔为初嫁夫,16岁生夏徵舒。夏徵舒35岁之时(即宣公十年),夏姬便已有51岁。此时夏姬年岁甚长,再观楚国巫臣诸人为争夺夏姬所生事端,于情于理未合。前人已疑夏姬年龄,故而刘向《列女传·孽嬖传》曲为之说,曰:“陈女夏姬者,陈大夫夏徵舒之母,御叔之妻也。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盖老而复壮者。”

若以《系年》所说夏姬为夏徵舒之妻为准,上述窒碍不可通之处,均可迎刃而解。仍以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为基准,则夏姬15岁之时,即楚庄王元年出嫁。楚庄王十五年,夏徵舒弑陈灵公。十六年,楚子入陈,夏姬入楚。夏姬时年31岁。那么,楚庄王、巫臣、连尹襄老、黑要也、子反诸人争夺夏姬之事,也可说通了。

再观《诗·陈风·株林》所云:“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孔疏:“言从夏南者,妇人夫死从子,夏南为其家主,故以夏南言之。”其实自夏徵舒为夏姬之夫的角度而言,亦能说通。妇人夫在则从夫,夏南为家主,故言从夏南。基于现在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夏姬为夏徵舒之妻,这一观点无疑更为合理一些。

(二)夏姬入楚后的经历

清华简《系年》与《左传》的记载主要有以下五处不同。

1.简文记载,楚庄王将夏姬赐予申公。至楚共王时,子反与申公争夏姬时,申公提及“是余受妻也。”《左传》与之截然不同,楚庄王起初欲纳夏姬,申公谏之。庄王乃止。其后子反又欲娶夏姬,申公又谏,子反作罢。申公诤谏的这两段话成为后世评判夏姬其人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在《系年》中,完全找不到申公诤谏,以夏姬为不祥人的痕迹。

2.简文记载,申公巫臣与连尹襄老争夺夏姬。襄老获胜,娶之。《左传》载,楚庄王在自己同子反欲纳夏姬而不得的情况下,将夏姬赐予襄老。

3.简文记载,连尹襄老在楚晋之争中,居于河澭之地。襄老之子黑要也承继夏姬。《左传》记载,楚晋之战中,连尹襄老死于邲。襄老子黑要烝夏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烝”、“室”之别。杜预认为,上淫曰烝。也就是说,黑要与夏姬之间并非是婚姻关系,而是子辈与母辈之间的通奸乱伦。室,是娶妻之义。《左传》昭公十九年:“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譖诸王,曰:‘建可以室矣。’”杨伯峻注:“此作动词,犹云成家,即娶妻。”《左传》成公二年杜注:“《礼记·内则》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1](P1896)可见,根据《系年》的记载,夏姬与黑要也之间是有着正式的婚姻关系的。或许借助这一记载,能解决聚讼多时的“杀三夫”的疑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叔向之母云:“子灵之妻杀三夫”,杜预注:“三夫,陈御叔、楚襄老及巫臣。时巫臣已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则认为,夏姬初嫁夫为子蛮、再嫁夫为御叔、三嫁夫为巫臣。以上两说皆囿于《左传》强为之说,下试辨析之。(1)杨伯峻将子蛮释为夏姬初嫁夫,并无依据。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认为,子蛮是夏姬之弟,其义甚明。(2)叔向母所谓“杀三夫“是指三个丈夫皆因夏姬而死。并没有证据证明昭公二十八年申公巫臣已死。即便当时巫臣已死,也并非因为夏姬引起的祸端而死,应该是属于正常死亡。若采纳《系年》中的史料,那么,三夫便可释为夏徵舒、连尹襄老、黑要也。

4.简文记载,楚共王即位,黑要也死,子反与巫臣争夺夏姬。子反不满巫臣。《左传》则记载,楚庄王时期,子反与巫臣争夺夏姬,二人结怨。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时间的不同。(2)黑要也当时是否已经死亡。根据《系年》,子反与巫臣是在黑要也死去后,才开始争夺夏姬的。而《左传》中,黑要也尚未死,子反、巫臣便开始争聘夏姬。(3)巫臣聘夏姬的经过。《系年》无说。《左传》的记载相当曲折,文长不烦引。

5. 巫臣窃载夏姬出奔吴国一事,《系年》与《左传》记载繁简亦大为不同。要言之,《左传》的记载更为戏剧性。

显然,关于夏姬身份、夏姬入楚后的经历,《系年》、《左传》存在着较大的歧异。那么,造成这种歧异的究竟是历史事件流传过程中的偶然,还是《系年》与《左传》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史料来源系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对《系年》所记载的春秋史事进行认真地梳理。

三、清华简《系年》与《左传》春秋史事记载歧异之分析

《系年》中记载春秋史事的共15章,其中与《左传》记载内容有出入的共11章,占73%*请参见附表。。可见,简文与《左传》之间的差异,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的结论:

(一)清华简《系年》多保存原始材料,记叙相当简略,只记重要史事,不记录历史人物的长篇对话。比如第八章简文记载弦高救郑事,文辞简约,叙事简明。相较之下,《左传》载此事甚详,详细记录弦高、孟明的说辞,如同亲历其事。

(二)《系年》的体裁是记事本末体。《系年》各章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先后排列。所记载的春秋一代历史,基本以晋、楚两国世系为坐标。简文每一章记录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比如晋文公出奔复国始末。《左传》记载基本是按照时间逐年排列,但有时会在事件发生很久之后追述倒叙,如昭公八年、昭公十一年补记昭公五年楚王县陈、蔡事。

(三)《系年》自有其史料来源系统。简文多载《左传》所未载之事,如第十五章伍之鸡其人其事,又如第十八章晋复方城之役。纵然《左传》载其事,简文仍多歧异,如第六章晋文公出奔路线,又如第十一章华孙元为右师之事。至于简文所采用的史料究竟来自何处,囿于材料所限,姑且存疑。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曾提及,《系年》可能为楚人所著。但简文不讳言楚国大败等事,似又极难断定作者为楚人,只能说《系年》的作者是一位具备国际视野的人。可聊备一说。

(四)《系年》是实用性的历史读本。简文在记叙历史事件后,多附以该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比如第十五章“焉始通吴晋之路,教吴人叛楚”,又如第十八章“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指出,“《系年》的作者志在为读者提供了解当前时事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10](P90)“篇中时代较后的一些章,有时还明显结合当时形势,例如:第十八章:‘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10](P90)战国时期,周天子权柄下移,诸国纷争,弱肉强食,封建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诸侯看重的是纵横谋略、兵法谋术,以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自然需要有一部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诸国纷争渊源及现状的读物,于是《系年》便应运而生了。也正因为如此,作者不关注礼乐秩序、道德伦常,更不会将之同国家的兴衰相联系。换言之,《系年》的作者无意同《左传》一般对历史人物发表关乎道义的评判,也无意以历史叙述重构社会。

四、清华简《系年》对于史学研究的意义

(一)印证《春秋》、《左传》的记载,证明《左传》不伪。《系年》记载多可与《春秋》相印证,如《系年》第十一章称“楚围宋九月”,《春秋》宣公十四年:“秋九月,楚子围宋。”宣公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恰好九月之久,两者吻合。又如简文第十八章“灵王为令尹,令尹会赵文子及诸侯大夫,盟于虢”。《春秋》云,昭公元年“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戍、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会于虢。”赵武即赵文子,楚灵王即楚公子围。

自清末以来,多有人疑《左传》为伪书,甚至认为,《左传》是割裂《史记》、《国语》拼凑而成。至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逐条辨析《左传》文句,力斥其前后抵牾、自相矛盾。其书曾为疑古派奉为圭臬。随着地下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左传》不为伪书,似乎已无可辩驳。《系年》则再一次地证实了《左传》的真实性。如前述,《系年》记载与《左传》全同的有4章,剩余的11章也存在着部分与《左传》相同的内容,例如,《系年》载“公命驹之克先聘于齐,且召高之固曰:‘今春其会诸侯。子其与临之。’齐顷公使其女子自房中观驹之克,驹之克将受齐侯币,女子笑于房中,驹之克降堂而誓曰:‘所不复訽于齐,毋能涉白水。’”《左传》中亦有此事。又如《系年》第九章“襄夫人闻之,乃抱灵公以号于廷曰:‘死人何罪?生人何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将寘此子也?’”《左传》文公七年载,“穆嬴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而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二者文辞少异,其事相同。

(二)补充《春秋》、《左传》的记载。《系年》与《春秋》、《左传》史料来源不同,故而记事详略自有差别。简文常可补充二书所未记载的细节。例如,楚子灭息,《春秋》无载,《左传》云:“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而《系年》记载颇为详细,“蔡哀侯率师以救息,文王败之于莘,获哀侯以归。文王为客于息,蔡侯与从,息侯以文王饮酒,蔡侯知息侯己也,亦告文王曰:‘息侯之妻甚美,君必命见之。’文王命见之,息侯辞,王固命见之。见之,还。明岁,起师伐息,克之,杀息侯,取息妫以归,是生堵敖、成王。”补充了《左传》中一笔带过的“蔡侯绳息妫,以语楚子”的细节。又如《系年》第十一章“庄王率师围宋九月,宋人焉为成,以女子与兵车百乘,以华孙元为质”,相较《左传》多添宋人以女子与兵车百乘为成的细节。这无疑填补了《春秋》、《左传》中的空白,有助于春秋史的研究。

(三)提供研究春秋史的新史料。《系年》保存大量未见于传世文献的史料,如第十五章中所记载的伍之鸡其人其事,“其子伍员与伍之鸡逃归吴。伍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洍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洍。”又如第十八章楚复方城之役,“晋师大疫且饥,食人。楚昭王侵伊、洛以复方城之师。晋人且有范氏与中行氏之祸,七岁不解甲。诸侯同盟于咸泉以反晋,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上述二事均未见于传世文献,尚属首次发现。

《系年》中保存有许多与传世文献截然不同的记载,譬如根据简文第六章“文公十又二年居狄,狄甚善之,而弗能入;乃适齐,齐人善之;适宋,宋人善之,亦莫之能入。乃适卫,卫人弗善;乃适郑,郑人弗善;乃适楚。怀公自秦逃归,秦穆公乃召文公于楚”,晋文公出奔路线是狄→齐→宋→卫→郑→楚,与传世文献记载判然有别。又如简文第十一章载“宋公为左盂,郑伯为右盂”,《左传》文公七年则云“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两说恰好相反。

关于春秋一代的历史,历来只有《春秋》经传与《国语》可作为信史,史料和研究思路难免受到束缚。清华简《系年》的出土,使得我们得以跳出传世文献的局限,以新的角度、新的视野重新审视春秋史。

附表:

清华简《系年》《左传》不同之处第五章见庄公十年、庄公十四年、哀公十七年。1.简文内容为蔡哀侯妻息妫,《左传》则为蔡哀侯弗宾。2.简文无“蔡侯献舞以归”事。3.简文,楚文王伐息发生在伐蔡的第二年。《左传》则与之同年。第六章见庄公二十八年、僖公四年、九年、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晋文公出奔路线不同。第七章见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无第八章见僖公三十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文公十四年。无第九章见文公七年。《系年》无“襄公夫人穆嬴抱灵公适赵氏”一节。第十章文公七年、文公十二年。无第十一章文公十年、十六年、宣公十四年、十五年。1.《系年》:“宋公为左盂,郑伯为右盂”,恰与《左传》相反。2.华孙元为右师之事,《左传》在宣公十六年。《系年》释文认为,华孙元当为华御事之讹。其实,《系年》以华元孙后来的官职称之,未尝不可。3.《系年》多宋人以女子与兵车百乘求成一事。第十二章见宣公九年、十一年。《系年》记载的历史事件顺序与《左传》不同。第十三章见宣公十二年。无第十四章见宣公十七年、成公二年、三年。《系年》所记“齐顷公朝于晋景公,驹之克走援齐侯之带,献之景公,曰:‘齐侯之来也,老夫之力也。’”《左传》中则为“齐侯朝于晋,将授玉。郤克趋进曰:‘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第十五章事见宣公十年、十一年、成公二年、七年、昭公五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三年、定公四年、五年。1.夏姬身份与经历。2.《系年》中有伍之鸡伐州来事。《左传》仅云吴人伐州来,不见伍之鸡其人其事。3.《系年》以伍员为大宰,《左传》中的吴大宰是伯嚭。4.《系年》中多楚昭王与吴人战于析一事。第十六章见成公七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1.公子辰聘晋一事,《系年》、《左传》记载不同。2.鄢陵之战,《系年》、《左传》不同。第十七章见襄公十六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齐高厚逃归一事,《系年》、《左传》记载不同。第十八章见襄公二十七年、二十九年、昭公元年、四年、五年、八年、十一年、二十六年。《左传》不载楚复方城之役第十九章见昭公十三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二年。参与伐楚的国家,《系年》、《左传》记载不同。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钱玄.三礼通论[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季旭昇.说文新证[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0]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2.

[11]李学勤.初识清华简[M].上海:中西书局,2013.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M].北京:朴社,1933.

[责任编辑:郭昱]

2017-02-02

张崇依(1986- ),女,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史研究。

K877.5

A

1001-0238(2017)02-0054-05

猜你喜欢

左传清华史料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史料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