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宁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局部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7-03白彩萍张莉芳郑学军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4山西中医学院山西晋中03069
白彩萍,张莉芳,郑学军(.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4;.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9)
·中医外治护理·
皮炎宁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局部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白彩萍1,张莉芳2,郑学军1
(1.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目的:观察皮炎宁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局部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局部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皮炎宁加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复方氟米松软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6.67 %、86.67 %,对照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3.33 %、50.00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皮炎宁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局部神经性皮炎有显著疗效。
局部神经性皮炎;皮炎宁;护理干预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阵发性瘙痒为特征的常见慢性皮肤病,多发于颈项、肘部、腘窝、骶部等处[1],是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病程长,顽固难愈,极易复发。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一系列精神症状,有资料显示,包括神经性皮炎在内的各种瘙痒症患者中,13 %有焦虑症,32 %有抑郁症,48.9 %有强迫性精神障碍[2~3]。因此,寻求治疗局部神经性皮炎的方法对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观察皮炎宁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局部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病例均来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60例入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神经性皮炎诊断[4],皮肤肥厚或苔藓化明显,皮损范围局限,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4±8.9)岁。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皮损有渗出,糜烂,感染的患者;确诊为皮肤淀粉样变的患者;2周内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制剂的患者;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对照组均常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商品名:仙特明,瑞士比利时联合化工集团医药部,H20100740)0.1 g,睡前口服,1 d 1次;口服中药(黄连6 g,黄芩10 g,生地30 g,赤芍12 g,白鲜皮12 g,炒蒺藜12 g,煅龙骨30 g,煅珍珠母30 g,煅牡蛎30 g,麸炒僵蚕8 g,乌梢蛇10 g,蝉蜕6 g,远志10 g,炒酸枣仁10 g,甘草10 g)。治疗组外用皮炎宁(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药物组成:斑蝥2个,生山楂3个,研成粉状,按蒸馏水∶药粉为3∶1的比例调成糊状,用无菌棉棒蘸取皮炎宁涂于患处,涂药后数分钟,局部即发生水疱(微微起疱即可),用注射用水轻擦拭掉皮炎宁后用无菌敷料包扎,3 d~4 d即结痂脱落而愈。如病灶部仍有苔藓样变,可再次涂药,直至病变组织脱落为止。疗程为3周。对照组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商品名:奥深,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HC20100009),早晚各1次,疗程3周。
3 护理干预
①心理干预,首先给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讲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明确知道本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易受情绪精神因素影响,无传染性等特点,让患者正确认识本病,解除患者的疑惑和心理负担。②生活干预,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清淡饮食,忌吃辛辣发物,如辣椒、海鲜、羊肉、葱姜蒜等,禁喝酒和浓茶;穿衣多穿丝棉等柔软制品,除去衣领的标签和穿宽松的衣服以减少摩擦;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 疗效分析
4.1 分级评分[5]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制定,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如瘙痒、红斑、浸润、苔藓化、鳞屑、色素沉着等,采用4级评分法,按轻重程度分为0、1、2、3分。
4.2 疗效标准[6]
参照国家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95 %;显效:疗效指数:60 %~94 %;有效:疗效指数:20 %~59 %;无效:疗效指数:<20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
4.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4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疗效比较 例
本试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较用药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皮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西医常规治疗及在此基础上加用皮炎宁和护理干预治疗局部神经性皮炎有很好的疗效。
5 典型病例
张×,女,45岁,初诊时间为2016年12月2日。主因“颈项部皮癣3 a余”。现病史:3 a前颈后出现红色丘疹,瘙痒,未在意,随之颈项部皮肤肥厚,涂抹各种药膏,均不见效,夜间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影响睡眠。专科检查:颈项部可见手掌大小境界清晰,浸润肥厚呈苔藓样的皮损。脉弦数,舌质红,苔黄。中医诊断:顽癣(心火亢盛型);西医诊断:局部性神经性皮炎。治则:凉血清热,佐以祛风安神。方药:黄连6 g,黄芩10 g,生地30 g,赤芍12 g,白鲜皮12 g,炒蒺藜12 g,煅龙骨30 g,煅珍珠母30 g,煅牡蛎30 g,麸炒僵蚕8 g,乌梢蛇10 g,蝉蜕6 g,远志10 g,炒酸枣仁10 g,甘草10 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西药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0.1 g,睡前口服,1 d 1次;外用皮炎宁联合护理干预治疗。这1周中,颈项部皮损起疱,随后结痂脱落。1周后皮损部面积减小,变薄,瘙痒减轻,继续遵循上述治疗方案。2周后,皮损基本消退,无瘙痒,基本痊愈。
6 讨 论
神经性皮炎常多年不愈,治愈后也易复发,病因尚不明确,相关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有明显的关系,痒感兴奋过度导致反复搔抓,最终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导致皮肤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真皮毛细血管增生,管壁增厚,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复方氟米松软膏含0.02 %氟米松和3 %水杨酸,其中水杨酸具有角质促成、角质松解和脱屑的作用,没有轻度的抗细菌、抗真菌及消炎止痒作用;氟米松具有抗感染、抗组胺、收缩血管和抗组织增生的作用,主要适用于肥厚、角化过度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7]。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激素类药膏长期使用具有依赖性,可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还可能出现角质层变薄、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甚至由于大量吸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有抑制作用。因此,复方氟米松软膏不宜长期使用,不是最佳的治疗药物;然而治疗组所用的皮炎宁是纯中药制剂,不含任何激素,皮炎宁中的斑蝥外用具有破血消疤、攻毒蚀疮、引赤发疱的作用,用于疤瘕肿块、积年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现代药理作用:具有局部刺激作用,斑蝥可使动物和人的皮肤发红起疱,其有效刺激物为斑蝥素,具有很强的止痒、杀菌作用,其刺激性颇强,但组织穿透力较弱,因此作用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损害皮肤深层,所形成的疱很快痊愈而不留疤痕;山楂具有收敛作用,并对志贺菌属、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两药合用,可使皮损处发疱同时产生可忍受的疼痛,不再瘙痒,这样就可以避免搔抓,阻断恶性循环,起到治疗此病的效果。但是,斑蝥外用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肤发红、起疱、灼热,甚至腐烂,不宜久敷和大面积使用,所以在使用皮炎宁时量和度的把握很关键,还需要我们大样本的收集和不断的临床实践。
[1] 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98-499.
[2] M rbabi,V arnia,K Baliqhi,et al.Psychia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skin picking[J].Iranian J Psychiatry,2008,12(3):16-19.
[3] S Mercan,Ilkunr Kivanc Altunay.Psychodermatology:a collaborative subject of psychiatry and dermatology[J].Turkish J Psychinatry,2006,17(4):1-7.
[4] 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5.
[5] 黄 岚,曾宪玉,段逸群,等.0.05 %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6):376-378.
[6] 柯 丹,刁庆春.1 %硝酸益康唑与0.1 %曲安奈德霜治疗手部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8):547
[7] 赵 敏,孙晓红,李海霞.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09-810.作者简介:
白彩萍(1971-),女,2004年毕业于长治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大学学历,副主任护师。现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工作。研究方向:中医外科的外治法研究。
修回日期:2017-04-21
本文编辑:李 昕
R758.3+2
D
1006-978X(2017)03-0042-02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