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刺络闪罐配合中药面膜倒模治疗痰瘀血凝型痤疮30例*
2017-07-03吴飞虎陈红霞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美容科安徽合肥230031
李 云,吴飞虎,陈红霞(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美容科,安徽 合肥 230031)
面部刺络闪罐配合中药面膜倒模治疗痰瘀血凝型痤疮30例*
李 云,吴飞虎**,陈红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美容科,安徽 合肥 230031)
痤疮;刺络闪罐;中药面膜;倒模
痤疮是青少年最常见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之一,中医称之为“粉刺”。其主要的病损特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据文献报道,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青春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痤疮[1]。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社会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本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痤疮多发于颜面,具有一定的损容性,给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思想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因此,皮肤美容科的医生们都在积极寻找此病治疗的有效方法。笔者于2013年9月~2015年9月间,对30例痰瘀血凝型痤疮采用面部刺络闪罐配合中药面膜倒模治疗,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皮肤美容科2013年9月~2015年9月门诊治疗的60例痰瘀血凝型痤疮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29岁,最小19岁;病程最长24个月,最短1个月。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大32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26个月,最短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4]痤疮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①发病始于青春期;②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③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④伴有皮脂溢出,成慢性经过。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粉刺”篇痰瘀血凝证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在12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性别不限,病程时间长短不限;所有研究对象在发病后至入院前均停用任何治疗、能坚持1个疗程(8周)的治疗并能接受4周内随访,并完成主要观察指标;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并自愿同意接受参加本次实验。
1.4 排除标准
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年龄<12周岁或>60周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参与本次实验期间,不能贯彻治疗方案,或离开原发地的患者;治疗前接受其他方法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面部刺络闪罐配合中药面膜倒模治疗,具体分为两大步,第一步采用面部刺络闪罐,患者取仰卧位,应用碘附面部清洁消毒后,用常规采血针(4号或者5号针头),从痤疮中央挑刺,挑刺结束后立即在挑刺的皮损处罐闪火罐3次,以局部出血0.5 mL~1 mL时结束闪罐,闪罐结束后用干棉球擦净即可。第二步采用中药面膜倒模,刺针清理粉刺、脓疱,取适量中药面膜粉(大黄、黄芩、黄柏、苦参、丹参、蒲公英、三棱、莪术、紫草研成细末过80目筛按照1∶1∶1∶2∶1∶1∶1∶2∶1比例配制好备用。)用400 cc的水调成糊状涂在患部厚度约为1 mm(避开眼、口、鼻),然后再用医用石膏粉用400 cc的水调成糊状敷于面部进行倒模,厚度约为5 mm~6 mm,30 min后揭膜,然后用医用干棉球轻轻将面部碎面膜粉擦去,嘱患者6 h后洗脸。
2.2 对照组
这样,由矩阵乘法可把线性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Ax=b。用矩阵的语言给出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判定:有无限多解,有唯一解,无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矩阵的运算,也就是秩的运算,来判断线性方程组的解。
采用丹参酮胶囊口服(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13020110),1 d 3次,每次4片,饭后半小时服用。
2.3 疗 程
观察组患者每周治疗1次,8周为1疗程。对照组患者1 d 3次,每次4片,连服8周为1疗程,8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即整体评分法[6]”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体征及症状积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痤疮的疗效判定标准》[7]综合疗效判定。治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有色素沉着,症状消失,皮损积分值减少≥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70 %≤皮损积分值减少<95 %;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50 %≤皮损积分值减少<7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皮损积分值减少<50 %。治愈率=治愈例数/病例总数×100 %;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病例总数×100 %。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治疗前皮损数量积分与治疗后2、4、6、8周治疗皮损数量积分比较,P值分别是0.890、0.288、0.092、0.013、0.010。结果表明,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及4周皮损数量积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6周及8周皮损数量积分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
3.4.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进行疗效统计,经采χ2检验,治疗8周后两组治愈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有差异,P=0.020(P<0.05);治疗8周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有差异,P=0.023(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4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由多种因素构成,其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构成较严重的影响,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方式[8],对痤疮的研究已成为皮肤美容界同仁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性激素分泌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内微生物增生、遗传因素等。基于以上病因病机的认识,西医对本病多采用抗雄激素、抗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抑制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微生物生长等三大类治疗。但此类治疗方法,临床副作用较多,效果不显著,多数患者不能接受以上治疗方法,很多患者会求助中医药的治疗[9]。
中医古文献关于痤疮的论述较多,《黄帝内经》中称为“皶”,《黄帝内经·素问》在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有“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记载;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有面“疱”、“酒皶”、“皶”等多种称谓。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中医古文献有许多记载,多认为与热、湿、毒、瘀等因素相关,如《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第八十一说》认为“粉刺属肺,皶鼻属脾,总皆血热瘀滞不散所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自决·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虽然历代医家对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完全相同,但“痰”、“瘀”因素基本得到绝大多数医家公认。
基于以上病因病机的认识,笔者以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治疗痤疮,其具体采用面部刺络闪罐配合中药面膜倒模治疗方法,方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此法有多处记载,正如《素问·气血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宛陈则除之”。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在面部痤疮局部刺络,可改善局部微循环;而在面部痤疮局部刺络处闪罐有温热作用,其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散[10]。中药面膜倒模也是中医治疗痤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透皮给药系统使药物经皮肤吸收,避免肝脏或者肾脏代谢,更好发挥疗效;其产热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尤其是在揭去面膜的时候还可将毛囊内的皮脂及污垢一并清除,有利于皮脂的排泄[11]。笔者采用中药面膜粉倒模,不仅可以发挥面膜的作用,还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黄芩、黄柏、苦参、丹参、蒲公英等有广谱抗菌、消炎、抗角化等作用,尤其是能明显地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活性,对表浅皮损及创面的恢复较好[12];三棱、莪术、紫草等可以有效抵抗、抑制瘢痕的生成[13]。
总之,通过以上临床研究观察证实,面部刺络闪罐配合中药面膜倒模是治疗痰瘀血凝型痤疮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痰瘀血凝型痤疮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1] 马丁·Ⅰ·雷斯尼克.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皮肤病学[M].高惠荣,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195.
[2] H C Williams,R P Dellavalle,S Garner.Acne vulgaris[J].Lancent,2012,379(9813):361-372.
[3]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
[4] 赵 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65.
[5]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07-208.
[6] Doshi A,Zaheer A,Stiller M J.A comparison of current acne grading systems and proposal of a novel system[J].Int J Dermatol,1997,36(6):416-418.
[7]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8-169.
[8] 杨小燕,吴文娟,李 薇,等.采用AIS、SAS、HAMD对469例痤疮患者进行心理评估[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9):665-667.
[9] 蓝宏荣,邱桂荣.温下清上法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21):3109-3111.
[10] 赵宏澜,孙履东.刺血拔罐治疗痤疮5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8,13(1):36-37.
[11] 王 辉,程志英.中药面膜治疗面部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53-54.
[12] 朱亚芳,赵浩如.中药体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活性测定[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3):224-226.
[13] 郑永平,王海棠,严军华.强脉冲光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10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581-582.
修回日期:2017-04-24
本文编辑:李 昕
安徽中医药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3qn023)。
R758.73+3
D
1006-978X(2017)03-0028-02
2017-04-13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