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征集验方》霍乱验方统计及探讨
2017-07-01成小荣杨继红
成小荣,杨继红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审查征集验方》霍乱验方统计及探讨
成小荣,杨继红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Statistics and discussion on prescription for treating cholera in Examination and Collection Prescription
验方,亦称经验方,指未收载于历代医药典籍,但流传广远的有效经验处方。此类处方包括不少成药在内,大多出自民间医生或药业者之手。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之初,派干事数人下乡征集山西民间验方,后经该会理事专家整理审查,将收集到的验方整理,前后共出版六集,集方2 000余首。其“取材广博,药少效速”,每方除刊登原件外,均有审查意见,是近代中医药界珍贵的文献资料,能够客观地反映民国时期中医药的真实面目,具有很高的临床和学术价值。通过对《审查征集验方》治疗霍乱验方进行初步统计及探讨,以了解民国时期山西民间医士在霍乱防治方面的实际情况。
审查征集验方;中医;霍乱
1919年4月,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之初,派中医改进研究会干事数人下乡征集山西民间验方,并将收集到的验方整理审查。《审查征集验方》前后共出版六集,“内容充实,分类简明”,是近代中医药界珍贵的文献资料,能够客观地反映民国时期中医药的真实情况,具有很高的临床和学术价值,被中医改进研究会称“集山西民间验方于一帙”[1-3]。
霍乱是以起病急骤、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因其病变卒然发作,挥霍缭乱,故名霍乱。本病可分为寒霍乱、热霍乱和干霍乱,既包括烈性传染病的“霍乱”,也包括常见的急性胃肠炎。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由于感受暑湿、寒湿秽浊之气及饮食不慎所致。本文将采用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审查征集验方》中霍乱验方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为学者研究民国时期山西地区霍乱防治以及地方验方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审查征集验方》中治疗霍乱的验方50首,其中涉及药物106种。采用Office Excel 2013电子表格建立工作表进行数据分析。通过频数分析法对《审查征集验方》中霍乱验方各味中药及其类别、性味、归经的使用频数、频率进行分析,总结出民国山西民间医士治疗霍乱的常见用药规律。
2 用药分析
2.1 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50首验方共涉及药物106味,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所有单味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频数在4次(包含4次)以上的药物,共计17味,见表1。
表1 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在选用频数超过4次的这17味中药中,共有5味药物的使用频率超过14%,依次为藿香(24%)、陈皮(16%)、生姜(14%)、半夏(14%)、木香(14%)。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藿香,此药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能化湿、止呕、解暑。其次为陈皮,此药味辛苦,温,归脾、肺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2.2 各类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根据《中药学》[4]和《中药大辞典》[5]分类标准把50首验方中的106种中药归纳为19类,对各类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进行描述,结果见表2。
表2 各类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药物类别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理气药(19.10%),其次是解表药(16.58%)和化湿药(14.07%),都超过了10%,其他都低于10%。
2.3 药味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山西民国时期民间医士治疗霍乱所选用的药物中药味以辛、甘、酸为主,频率分别为60.42%、21.25%、7.50%,累计频率达89.17%。使用频率最低为咸味药,为0.83%。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结果见表3。
表3 药味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2.4 药性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验方中药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2.27%。其中,使用频率最高为温性药,达61.86%,频率最低为凉性药,仅3.61%。结果见表4。
表4 药性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2.5 药物归经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药物的归经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肺、肝、大肠、心,累计频率达89.06%。其中,频数位居第一的是归脾经药物,达24.91%;其次为归胃经、肺经药物,频率分别为19.81%、16.42%归此三经的累计频率达到61.13%,超过总频率的一半。再次为肝、大肠、心,频率分别为9.81%、7.36%、6.42%。结果见表5。
表5 药物归经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
3 讨 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总结出民国山西民间医士治疗霍乱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脾胃肺三脏论治,注重健脾益胃。霍乱归经中使用频率最高为脾经,然后是胃、肺经。《景岳全书》中讲到“霍乱一证,以其上吐下泻,反复不宁而挥霍缭乱,故曰霍乱,此寒邪伤脏之病也。盖有外受风寒,寒气入脏而病者;有不慎口腹,内伤食饮而病者;有伤饥失饱,饥时胃气已伤,过饱食不能化而病者;有水土气令,寒湿伤脾而病者;有旱潦豪雨,清浊相混,误中沙气阴毒而病者,总之皆寒湿伤脾之证。邪在脾胃,则中焦不能容受,故从上而出则为吐,从下而出则为泻。且凡邪之易受者,必其脾气本柔,而既吐既泻,则脾气不无更虚矣。故凡治霍乱者,必宜以和胃健脾为主。健者,培补之谓,因其邪气已去,而胃气受伤,故非培补不可也。和者,调和之谓,以其胃气虽伤,而邪犹未尽,故非察其邪正,而酌为调和不可也。”从验方的药物类别中理气药和化湿药的高频出现可以得知脾胃虚弱是本病的一个关键病机,治疗时辅助以补虚药及利水渗湿药。
第二,调和肝脏,注重调畅气机。验方中药物的归经除了脾、胃、肺经外,归肝经的药物最多,可见民国时期山西民间医士治疗霍乱不仅仅从定位上的脾胃肺脏入手,而且注重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水谷精微能够正常运行。“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肺气主清肃下降,肝气主疏泄升发,一升一降,则使全身气机条畅。此外,肝脾胃同治的特点在山西医家的验方中亦多有体现。
第三,注重温中,以渗湿化湿为辅。温中药选用频率为61.86%,占比一半以上,可见民国时期山西民间医士治疗霍乱时偏重于恢复中焦功能,再辅以化湿药(14.07%)和利水渗湿药(6.03%)进一步巩固中焦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民国时期山西民间医疗人士在防治霍乱方面进行了基于本地卫生状况的医学探索和临床实践,为当地的群众和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健康服务,减轻其痛苦。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卫生医药志·卫生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7:16
[2]朱建华.民国山西《医学杂志》整理及数字化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5.
[3]王志彬.中医改进研究会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4]钟韩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编辑:梁葆朱)
R311
A
1671-0258(2017)02-0009-03
成小荣,在读研究生,E-mail:811218113@qq.com
杨继红,博士,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5834718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