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活动中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的构建
2017-07-01许俊祺
许俊祺
【摘要】 融合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听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是听障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同伴关系建立的特点,切合听障学校通过活动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提出了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的概念。通过实践提出如何进行构建,从而达到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共同获得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融合教育 听障教育 多角色 合作 同伴支持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6-155-020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以及听障教育水平的提高,听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愿望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国,越来越多接受早期康复训练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完成学业。部分实施干预措施后效果不理想,或者没有经过早期康复的学生,可以进入听障学校接受教育,获得发展。在听障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的目标依然是回归到主流社会生活和发展。因此,融合教育更切合听障教育发展的趋向。融合教育核心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在知识能力、身心发展社会适应性等某些方面,都能在自身水平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提高的双赢局面。听障学校不具备健听学校班级的融合条件。但在特定环境下,例如德育主题活动,组织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共同参与,创造融合环境,也可以实现融合教育的效果。听障学校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组织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依然存在很多困难。首先,活动过程中需要沟通并协同完成任务。其次,作为学校之间的融合活动,并不是固定的班级授课。同伴的构成包括了健听学生以及听障学生,他们学业基础和能力都不在同一个层次,年龄段参差不齐。而且两者没有经过长期共同学习的经验,沟通起来并也不容易。如何让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产生良性互动,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开展合作,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命题。
1.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同伴关系建立的特点
一方面,无论是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在同伴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家长与教师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老师对某个学生的评价,会直接导向其他同学对这名学生的印象,从而促进或者阻碍该生同伴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个体的自我意识、自身性格、情绪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内在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在同伴关系中,直接的作用者和互动者是儿童自己。正确的自我认知、乐观开朗的性格等都能促进建立良性的同伴关系。儿童自我的交往技巧对同伴关系的建立同样有促进的作用。一些情绪控制不良,较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的学生,同伴会更倾向于负面评价,难以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会通过不断尝试建立积极的关系。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情感、自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如果出现消极的同伴关系,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调整自我,提高适应性。
当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开展容和活动,互相协作完成任务。这时,同伴关系的建立则会出现很多困难:
1.1听障学生同伴关系的建立受语言发展的制约
同伴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相互沟通。听障儿童之间相互沟通,经常是口语、手语并用,甚至进行演示,沟通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当他们与健听同伴进行沟通的时候,受到听力语言能力的限制,沟通顺畅度受到阻碍。这种语言发展的滞后性会导致听障学生在与健听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存在更大的困难。“听觉障碍造成人际间沟通与交往受阻,从而也必然引发听障儿童情绪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一些参加过融合活动的听障孩子反馈了一些沟通的困难:对方难以理解自己的意图,再多次解释后感到和很大挫败感;难以融于对方的话题,因为对方说话速度很快,自己的手语对方也不明白;感到对方用特殊的眼光看自己像看动物等等。這些负面的反馈可以看出听障学生在沟通出现问题后会非常敏感,而且会把这段同伴关系看得非常消极。
1.2听障学生社会态度影响着同伴关系的建立
张宁生教授(2002)认为听障学生的社会态度具有三个特点:“较多负面态度、比较鲜明和相对较为固定,不易改变。”在与健听人士交往过程中,他们首先会认为自己是不够好的,或者是不会受欢迎的。而在交往过程中他们对同伴的判断方式非常直接,只有好与不好之分。而这些判断会一直影响着他们整个关系建立的过程,不容易改变。而这种社会态度进一步影响了听障学生的社交归因。有研究表明:社交归因的乐观性对听障学生的同伴关系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力。听障学生在参与社交过程中容易产生负面的态度和归因,或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或者对自己的听力障碍感到自卑等,因此较难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2.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
同伴支持策略有着不同的分类,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同伴支持策略。根据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当小组合作成员存在水平差异的情况,就需要有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引领从而促进组内其他成员的成长。但是固定和单一的合作模式,也就是仅从形式上进行合作,一直作为模仿者的听障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抵触,产生拒绝的行为。同时,也会使同组健听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或因为自己并没有获得一定的提高而感到枯燥,难以达到支持的效果。维果茨基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合作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他认为:“合作学习并不依赖于通过明确的强化物,也不单单靠通过观察而塑造新行为。”同伴支持不应该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学习和行为上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融合活动中,这种合作更应该是具有互动性的,组内成员的角色也应该是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
2.1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的概念
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是指在活动中以多人组合为基本形式,小组内成员具备不同角色参与活动,共同协作完成任务,从而获得多方面能力发展的合作形式。这个概念的特点是细分了小组成员不同的角色,包括了组织者、引导者、受助者和支持者。
2.2角色的任务和关系
概念中每个角色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图一)组织者统筹任务,与组员协商,并分配给每个成员自己的子任务,这个角色更多是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引导者和受助者两者联系较为紧密,引导者主要任务是有目的地引导受助者完成自己的任务,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受助者是在引导者的支持下独立进行思考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与能力。支持者在受助者完成任务后,根据引导者受助者的完成情况,给予建议和正面的鼓励。引导者在帮助受助者的过程中,更容易会看到受助者的不足之处,而支持者更需要观察受助者在任务完成工作中的细节和优点。
以一次完成手抄报的融合活动为例。组织者根据任务要求,与小组成员商讨手抄报主题,把任务分成了搜索图片素材、搜索文本素材、完成整体构图和抄写文本四个子任务。引导者和受助者两人负责搜索文本素材和图片素材。组织者和支持者独立完成其他两项的任务。引导者在任务开始前要与受助者再次讨论这次的主题,共同商讨搜索方向,完成这两项任务。子任务结束后,两人将共同配合组织者的要求,共同整幅手抄报。完成以后,支持者根据手抄报素材的搜索过程对引导者和受助者进行评价,找到受助者的亮点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3.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的构建
构建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活动开始前要主动进行引导或者培训,使学生明确组内不同角色的分工;在活动中要及时进行调整学生状态;活动结束时也要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估和反馈。
3.1引导和培训
有一些小组合作会出现组长包揽任务,其他更多学生只是在观察组长完成任务。而多角色合作同伴支持策略则需要小组内每位成员必须参与其中,是立体的小组模式。这样的同伴支持策略对组织者这个角色的要求很高。在融合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哪些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前进行相关的培训,参与学生清晰这次活动中分组角色的任务,明确子任务的制定和分配的方法等。
3.2引导者和受助者的子任务需要有一定相似性
由于引导者需要根据任务对受助者进行解释和帮助,在一项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如果两者的子任务相似度低,会造成引导者在完成任务和指导受助者这两个角色中两头顾不过来,达不到所需的效果。当两者子任务比较相似,引导者可以利用边做边进行讲解,也可以促进受助者通过观摩进行迁移。教师在活动的第一个任务开始前,可以进行一定的示范和讲解,使担任组织者的学生有的放矢,提高任务的完成效果。
3.3角色的互换
融合活动一般围绕着某主题开展,如庆祝某个节日,活动由几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任务都有一定相关。因此当小组成员熟悉这种模式后,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角色轮换的机会。角色的互换有两个原则,第一是教师发现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角色有抵触情绪的时候,应对角色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投入自己的角色。第二是在一个完整的任务完成后可进行调换。每个角色的预设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发展趋向,通过互换可获得不同能力的发展。其次角色互换也是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适应的过程。这样,每位成员可以在进入角色过程中,感受其他同伴的思考过程,明白同伴行为和判断。
3.4评价标准
该策略的评价标准包括了小组之间的评价、成员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三个部分。三个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小组之间的评价应从任务完成情况入手,更具客观性。成员之间的互评更重视组员之间合作过程中的感受性,从主观评价自己小组合作的情况。如小组中某成员的态度、行为等。自我评价则更突出个性化的评价,通过提出自我参照的标准,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多元的评价标准,组内不同的角色成员能得到充分的沟通机会,相互之间建立较好的同伴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组内的成员在知识能力方面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观察和总结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情况。
4.思考和展望
理解需要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在融合活动中进行多角色同伴支持策略的构建,能促使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主动沟通。参与的学生通过角色变换尝试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并完成任务,从中体会不同人群对任务和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参与的过程,参与者的交往技巧和适应性也会相应提高。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相信融合活动的开展会越来越丰富。更多同伴支持策略和模式的研究,能进一步减少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沟通和理解的障碍。通过努力,相信未来听障学生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健听学生也能深入地了解和接受听障学生,达到真正的融合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李柳芳,黄淑茜.儿童同伴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43-244.
[2]李泽慧主编.特殊儿童沟通与交往[M].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077.
[3]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赵冬梅,周宗奎.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