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认知行为疗法辅导人际交往问题的个案研究

2017-07-01罗金星

科技视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辅导个案认知行为疗法

罗金星

【摘 要】人际交往问题属于初、高中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文较为详细地呈现了对一名人际交往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过程,包括分析诊断、部分谈话记录、辅导方法、后效评估等。虽然认知和行为疗法是心理咨询最常用的方法,但笔者根据个案的特殊性,以帮助学生回归生活为根本目的,打破传统方法的单一局限性,采取多种辅导方法的结合,如认知、行为、完形以及生理反馈等,形成了一套整合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本个案采用的方法为参考,研究有效的人际关系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人际交往问题;辅导个案

1 基本情况

李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初中时成绩一般,升入高中学习状态不佳,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绩在班上垫底,平时独来独往,没有任何朋友。

自初三开始,间断性出现上身疼痛(前胸、后背),弯腰时有液体倒流感,心跳快,压抑气促,一般持续3—5天,隔几个月复发,目前为止共发生5次。平常久坐站头晕,眼发黑现象。高一时曾于省人民医院看了胸外科,照X光和B超,医生说没问题,自己和父亲均怀疑是心理问题所致。

2 主要问题

1)问题陈述:人际关系不好,由小到大一直没有朋友。因脾气暴躁在班上出了名,人人“见而避之”。

2)来访者自述:同学都不喜欢我,没有人理我,小学这样,初中也这样……情况越来越糟糕了。上一次的外出学农,全班分若干小组,没有人愿意要我加入,现在体育课,只要老师布置自由活动,我都没事可做(无奈)。我以为上了高中,就可以不一样,结果还是这样……我现在知道是我的问题了。

3 分析与诊断

咨询师观察与分析:该生个性独立、冲动,情绪易激惹,讲话声音大,好表现,言行强势,自我中心,不能顾及他人感受,极易引发人际冲突,或导致矛盾升级。

问题诊断:人际交往障碍,属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存在现实刺激(人际关系不良),持续时间超过一年,有出现泛化(影响学习状态,有心因性躯体反应),社会功能部分受损。

4 辅导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对本个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即理性情绪疗法+行为治疗。

1)近期目标:纠正错误认知,懂得尊重他人,掌握交往技巧。

2)中期目标: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扬长避短。

3)长期目标:学习调控不良情绪,增强个人脾性修养。

5 辅导过程

5.1 第1次咨询: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资料,建立咨访关系。

父亲带其前来,经观察来访者面容苍白,表情漠然,心情不振,有无力感,谈话配合性一般。

因是父亲要求前来,与咨询师未建立良好关系,其咨询动机稍弱。来访者在约定的第二次咨询时间上无故爽约。

5.2 第2次咨询:借助求助行为开展动机晤谈。

1)通过开放式提问、反映式倾听,强化来访者改变的动机,促使来访者进入改变的意向阶段。

来访者主动提及环保时装秀时班上没有人愿意配合结果自己独揽设计加表演的重任;作为美术科代,在美術课为大家订购石头,把事情弄砸导致雕刻课上没有材料等。又交代目前的体育课上甚感孤独,因为老师布置自由活动、兵乓球、羽毛球、篮球等都是要配合的,没有一个人愿意与自己合作,发觉自己越来越被孤立了。

(来访者正在上体育课,无法参与任何活动,遂来到心理室求助。)

咨询师:听起来,你就是一个集所有不好于一身的人。

来访者:对!对!(十分激动)

咨询师:你这次来,是不想情况变得更糟糕?

来访者:恩(抽泣)……我没想过,到了高中还这样。(回忆初三被同学“欺负”经历)

咨询师:看来,你要为此做出一些改变了。

来访者: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咨询师:可以,但你必须遵守我跟你做出的一些约定。

2)商定咨询计划与目标。咨询每周一次。

5.3 第3次咨询: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纠正非理性观念。

1)介绍ABC理论。帮助来访者弄清不合理的信念与情绪困扰的关系。

2)借“性格是否能改变”的讨论纠正其糟糕至极的非理性观念。

来访者叙述事例说明自己暴躁脾气,深知影响到人际关系,多次发出感叹:“性格改不了”、“只能靠忍来处理矛盾”。述及其母亲同是脾气暴躁,并经常因意见不合与之发生激烈对抗,母亲日常的教育方式比较原始粗暴,动辄责骂。咨询师通过反映式倾听与澄清技术,使之逐渐认同自身性格与后天教养有一定关联。经过强调亲子互动模式(后天因素)可影响性格,来访者开始相信“性格可以改变”,并愿意为改变而做出努力。

5.4 第4次咨询:理性分析激惹情境,通过行为训练练习矛盾冲突下的适应性反应。

1)就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布置其进行自评和他评。自评:嘴笨,不会说婉转的话。他评:霸道、拽,觉得我(说话时)在命令他们。发现来访者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源于冲突情境中作出的非适应性反应。如,高一某个课间,她在白纸上画一有身材曲线的女性形象,几个男生看到,其中一男生凑过来说了一句“色色”的话,她立刻脸色大变,用力拍开男生的手,并瞪他。发现来访者由于个性敏感,人际接连受挫,对人际事件的情绪感受会特别强烈,以致认知加工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

2)布置列举以人际冲突下的反应,引导来访者分析其冲突的惯常反应和导致后果A、直接情绪化反应——“我好,他/她不好”。 B、忍了——“他/她好,我不好”。

咨询师:有没有他好,我也好的应对方法呢?

来访者:(沉默,思考)应该有的。也许我不应该苛求他们像对其他女生那样对我。

咨询师:是的,不苛求。毕竟你已经留给了大家一些不太好的印象。改变别人对你的印象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来访者:恩。

咨询师:你也说过你不喜欢自己的脾气暴躁。本来性格直来直往说明你是个真实的人。但在面对那些还不太了解或对你印象不怎好的同学,除了想法上做出改变,那些“随性而为”的行为是否也要稍微变化?

来访者:我事后也觉得自己的反应不妥,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做?

咨询师:我们不妨来试一下练习如何应对那些让你不高兴的事?

来访者:好。

3)角色扮演,体验乐观应对能给同学留下的好印象。

就被同学取外号和被同学调侃画作事件,由咨询师扮演来访者,来访者扮演当事同学。咨询师对同学的挑衅给予幽默乐观,包容性的言语应对。

……

来访者:这样也行?(笑)

咨询师:你作为同学,听了感觉如何?

来访者:这人挺有意思。而且不怎计较。

咨询师:你下次愿不愿意接近这个人。

来访者:愿意。

来访者:但这会不会给人认为“厚脸皮”?

咨询师:看起来,厚脸皮反而有好效果,没想过吧?

来访者:(点头)

协助其小结冲突发生时的应对方式:(1)不苛求他人。知道自己的现状比较特殊,不老与别的女同学做对比,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2)停下来。多思考两下再决定是否说“随性的话”。(3)转变想法。被人调侃是由于被关注,乐观看待,对他人的言行增加宽容。

来访者内心敏感,非常在意他人评价,故而平日在班上爱表现,但由于缺乏交往技巧,且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同理心,不善于体察他人情绪,往往容易给人留下自大、霸道、无理的不良形象。

通过纠正非理性观念后,做适当的行为训练能让其反省自身在人际冲突中不适合的行为反应,向适应性的行为发展过渡。

5.5 第5次咨询:客观认识自我,制定“优点发扬计划”

来访者:老师,我开始与同学搭上话了。

咨询师:(惊喜)你是如何做到的?

来访者:首先,打破沉默,尽量找话题聊。其次,说话端正,语气平和。

还有,很想发脾气时,尽量不说随意的话。

咨询师:看来情况正往好的方向发展。我感到很高兴。

咨询师:上次谈话发现你对自己的评价都是缺点,但我觉得你应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如果你都不喜欢自己,别人怎么喜欢你呢?说说你身上的优点吧!

1)在咨询师的耐心引导下,来访者列举出如下优点:(1)老实、诚实;(2)愿意助人(借钱除外);(3)体力好,有运动爱好;(4)大胆;(5)主动;(6)听父母话;(7)节约,环保;(8)有责任心。

2)咨询师与来访者就“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优点”展开讨论,并制定优点发扬计划。如,可发挥乐于助人的优点,在平时的小事上多帮同学;发挥体力好、打篮球好的优点,可以在劳动时多做担当,教其他女生打篮球;发挥大胆的优点,在其他人不敢应对的班级事务上,带头去做、去提建议,等等。

3)布置家庭作业:写下自己的优点,并列举如何发扬优点给同学留下好印象。要求来访者承诺将所提及的优点发扬付诸实现。

5.6 第6次咨询:作业反馈,正性行为强化。

1)咨询师检查作业:回顾上一周发扬了哪些优点,并举例:

(1)主动:“这几节体育课我都有主动地找同學打乒乓球。”

(2)帮助他人:“帮同学卖废纸皮箱”。

(3)大胆:“(天气不冷不热时,为了节能环保)我大胆地询问同学们对支不支持开空调的建议”。

2)咨询师鼓励并肯定来访者的进步。

……

来访者:我现在每件事后都会反思自己做得对不对。

咨询师:从这些小改变里,能看出你愿意站在别人立场看事情了。

……

(咨询师不断积极关注来访者的改变,并强化其正性行为。)

3)补充讨论其他待发扬的优点:独立、守约、听话、有责任心等,并一一举例设想。

5.7 第7次咨询:阶段总结,开展情绪调控生理反馈训练。

1)与来访者回顾咨询的进展与咨询取得的效果。

2)开始进行情绪调节训练。计划每周一次用“快乐芯”(一款情绪调节生理反馈软件)练习自我调控情绪。

6 咨询效果

来访者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在强烈的改变动机作用下,通过努力打破固有的局限,随着自信心增加,交友主动性增加,认知、情绪、言行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适应性的转变。具体转变如下:

1)学会识别与挑战非适应性的想法。2)学会心理互换,把自己放在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言行;学会以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作为参照,修正自己的行为。3)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4)不再过高估计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5)懂得如何扬长避短。

目前,据咨询师观察,来访者交往焦虑减轻,因体育课被排斥前来心理室消遣的次数大大减少,体育课可以结伴活动。据来访者父亲反馈,其自信心有所增加,身体不适感减少。

7 个案总结

该个案由于生理(身体虚弱)、环境(家庭教育)、心理(个性敏感、脾气暴躁)的多种原因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加之高中学习跟不上,自信心缺失,导致多重压力恶化人际关系,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个案中来访者比较明显的导致人际紧张的原因是认知不合理成分居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咨询以此为突破点,以理性情绪疗法从认知层面纠正不合理观念,通过行为训练发展其适应性行为,在七次咨询之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由于来访者情况较为复杂,仍有原因未明的躯体症状,家庭教育未做干预,学习存在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缓其人际能力的发展。

对于该个案,若要稳定咨询效果,使其良性发展,后期的跟进应不局限于个体咨询和训练,应建议父母做家庭咨询与寻求一定的社会支持。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辅导个案认知行为疗法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创伤,是祸?是福?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篱
寻找家的感觉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丑小鸭”距离“白天鹅”有多远
复读生心理咨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