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方案的优化
2017-07-01王波
王波
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问题频出,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如:岗位中设置存在问题、监管与考核缺乏公正性、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缺乏完善性等。本文将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努力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优化方案,以期为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方案;问题;优化策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文化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更加充足,这为顺利开展公共服务、进行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每一个事业单位为我国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都是比较单一的形式,再加之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和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很多单位在內部控制方面的改革速度缓慢。由于在监管建设方面还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漏洞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监督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对于各级事业单位中财政预算的使用情况、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的需求逐渐增强。特别是一些媒体曝光的关于某些事业单位中由于内部控制严重缺失而导致的大量铺张浪费的现象、未按预算执行行政支出的现象,使得社会公众失去了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再加上各种贪腐案件的发生,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优化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意识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中层领导、相关人员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根本就不了解,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建设制度、执行制度的层面上;还有的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是财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的工作并不存在多少关联。
(二)组织建设缺乏完善性、健全性
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情况不难看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行政管理理念的影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对内控意识的政策宣传,各单位的一把手和主要领导并未将自己视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也并未将内部控制工作指定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或者牵头部门。例如:有的事业单位并未将单位的财务部门、基建部门、政府采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和岗位融为一体,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制衡机制的制约。这种缺乏顶层设计的思想必然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
题频出。
(三)内部控制制度尚缺乏完善性、健全性
制度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和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如:会计管理制度、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并已经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管理经验。但是,认真剖析后不难发现,事业单位制定的这些制度中大部分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标准性、程序性。但是不同的事业单位具体的工作性质也是各不相同的,各自所面临的风险点也不一致,例如:有的单位的收支制度控制不到位、有的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控制程序不规范、对风险的防范与规避不到位等,这就导致一些人在执行制度时经常按照领导的意图办事,严重的还出现了严重的违纪违规现象。因此,各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
(四)内部控制缺乏信息化支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很多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并且为事业单位的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国库直接支付、政府采购等系统的建设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是这些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尚未形成内部信息共享的局面,内部控制信息化作用并不明显。
(五)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主要是以单一的建材财务活动的执行情况为主的,并且大部分情况下的检查集中和局限于对收入、支出的、政府采购、资产的管理等经济活动范围内,而对于合同的管理、预算管理等这些方面的检查缺乏必要的重视程度。例如:有的事业单位并为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是由单位的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代为履行审计的职责,这就造成这些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完全受领导层的干预和影响,根本不能及时发现本单位经营活动中的问题。另外,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是以事后监督为主的,仅仅起到一个纠弊查错、解释问题的作用,严重缺乏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动态化实时监管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时优化与保障的方案
(一)转变观念,构建良好的内控实施环境
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尽快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因此,各事业单位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借鉴并学习兄弟单位、中央部委等已经开展并实施内部控制建设的、并已经取得宝贵经验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例如:在单位内部积极的开展各种宣传、各种培训,通过理论的学习要求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结合目前我党正在进行的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等活
动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一把手的主要职责,以此来增强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再如:事业单位应将内部控制工作深入到每一名员工心中,在单位内部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构建完善的内控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与权限
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需要,在原有的机构设置上根据适应性、系统性、制衡性的基本原则进行内控机构的设置,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执行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的,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实施。
(三)完善制度,使其成为内控实施的基本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天下的纲纪,因此,没有经济规矩就会导致很多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出现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现象。这些违纪者也必将被推上审判台。习主席说过: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内部控制就是紧紧关住这些权利的大笼子。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必须尽快完善各项制度,如:制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单位议事决策制度等。
(四)与时俱进,实现信息技术作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单位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工作人员。因此,事业单位要想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并使其有效得以落实,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例如:预算编报、OA系统、政府采购等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无缝联系,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内外监督,保证内控的实施
判断内部机制是否存在缺陷的最好检测手段就是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的构建。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在内部应该构建专门的监督部门,同时还必须保证内部监督部门的权威性、独立性。外部监督的实施主体一般都是由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来担任的,如:财政厅、审计厅、纪检监察部门等。
总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将越来越规范化,不断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对于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进行风险防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推进廉政工作的向前发展、维护公众的利益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翠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剖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147.
[2]张桂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6):140-141.
[3]姜会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1):51-52.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妇幼保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