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2017-07-01孙娟
孙娟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经典,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要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加强古诗文诵读等策略,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做法作實践探索。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学 语文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6-053-020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经典,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提到传统文化,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宗旨和“温、良、恭、俭、让”的个人道德修养,想到诗词歌赋元曲小说等经典名篇,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为全社会人民所继承和弘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语文教师应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具有重大意义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语文教材中收集大量爱国的篇章,传递着对祖国忠诚、挚爱的民族精神,学生能够从《黄河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从《木兰诗》中感受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古诗词就更多以爱国为主题,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恋。学生在接受一篇篇爱国名篇的洗礼后,会逐步增强爱国热情。
2.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气概谱写华夏儿女壮丽的诗篇。语文教材中蕴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关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等民族精神,它们如春风化雨一样在学习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
3.利用传统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由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内心浮燥,我们要用传统文化如春风般吹进学生的脑海里,用优秀文化来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呢?
首先,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历等主观体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讲授《散步》时,先设置“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这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在深化文章主题的环节中,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年轻一代啃老现象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德育渗透还是要回归到本体个人,笔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最后笔者布置一题作业:请你描写一个体现你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景,字数200字。本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孝道”的践行情况,书写自己孝亲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这种思想文化或许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其次,我们要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内蕴,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语文教材书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讲授知识、阅读技能外,还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滋养。老师在备课时适当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语文教学自身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发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学科沟通。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与母亲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挚动人,作者细刻画抒真情的写法固然值得学生学习,同样老师不能忽略作者在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笔者给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历:“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永久坐上轮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辉煌的人生给“自强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脚,而文末那句“好好儿活”这种顿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传神表达。史铁生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或许因为这一课而植入学生的心田。
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这种挖掘文化内涵的方法更多地可以运用在古诗词赏析方面,那是古诗词赏析常用到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在解读曹操的《观沧海》时,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性格和当时打胜仗的背景,学生更容易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还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收录了《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这些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文章,由于这些民俗源自于不同地方,离我们所教学生的生活有点远,老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拉近民俗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熟知与认同感。例如:讲授《端午的鸭蛋》时,可以用“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新闻背景为情境导入,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关注;讲授《云南的歌会》《吆喝》《春酒》《俗世奇人》时,老师可以用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文章中的民俗,以激发学生对这些民俗的兴趣,进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再次,我们要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系统布局。诵读什么,如何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文化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
古诗文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文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落实古诗文赏析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师可以给小组一个诗歌的主题,让学生找出初中阶段能体现该主题的诗篇,例如:爱国篇、隐逸篇、思亲篇、友情篇、抑郁篇、闲适篇、田园篇等,学生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诗文的魅力。老师可指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提取出一个体现深厚文化的主题,然后筛选相应主题的几篇古诗文,中间设置简洁凝练的串讲词,最终形成诵读稿。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朗读的技巧有所提升,并从有感情的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最后,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日子,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
我国传统节日犹如一幅文化的画卷,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老师可以在各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收集家乡过节的习俗,也可以让学生从古代诗歌中找出与节日相关的诗句,例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在古代留下不少的经典名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诗句,这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诗歌的积累,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一块瑰宝,是民族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力量。老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度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合理地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从中得到养分,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方法,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集成和发扬。
(注:该论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城乡结合部初中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1543428)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課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曾令辉.论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修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S2).
[3]白伟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和途径[J].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