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闻反转现象的几点思考

2017-07-01李姗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

李姗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层出不穷,社会舆论也随之急剧转变。每逢年底,一些媒体都会对当年发生的反转事件进行盘点。在这些“热闹”事件的背后,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与细致地分析,探究现象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闻反转;社会舆论;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0-0015-02

1 反转新闻的特点

如今的信息化网络时代,在新媒体极速传播的环境下,人人都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近年来,反转新闻频频出现在社会舆论场,从早前的“男司机当街殴打女司机”“云南导游骂游客不购物”再到“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等一系列反转新闻,都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之所以每次出现都会被热炒,与新闻事件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笔者通过对此类相似事件的分析,认为反转新闻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新闻事件中包含多个敏感词汇。在对象上,一般都是受到人们较多关注的人物,如老人、儿童、医生、富二代等。在内容上,事件多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如扶老人、碰瓷、医患关系等。其次,新闻事件有比较强的冲突性、矛盾性和戲剧性。往往事件中都有打、骂等暴力性的行为存在,或者是像医生在手术台自拍这类有违道德的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会激起人们的求知欲。再次,部分新闻报道的语言有较强的冲击力。在不久之前发生的“义乌一位开宝马的年轻妈妈拒绝砸窗救幼子”反转新闻中,有文章指出这原本是一起简单的社会新闻,但一开始消息的传播者似乎觉得这样不够有冲击力,非要加上拒绝砸窗、冷漠坐视等情节,传播点一下子就有了,而且发酵成了热门新闻。

2 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1)新闻事实的真相缺失。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也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写编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的原则之一。在反转新闻中事实真相在新闻第一次出现时就没有可靠传达,甚至可以说部分信息就完全与事实相违背。因而随着进一步的调查取证,新闻真相浮出水面,新闻剧情也发生反转,而同时社会舆论也随之一波三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新闻失真的情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新闻发布者的角度。不管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还是普通的社会大众,求急求快的心理不容忽视。面对自媒体快速传播的形势下,主动掌握话语权才能在这个互联网传播时代立下根基,因此,当他们获取到新闻线索时,有的就完全不进行核实调查,直接把线索提供者提供的情况公布给受众;也有的虽然去新闻现场进行了采访调查,但急切心理使得他没有收集到尽可能全面的资料,而只是采访了一部分的当事人,单方面获得事件情况。诸如此类的行为都会导致新闻缺失真实性,从而也为新闻出现反转提供了契机。

第二,新闻把关的作用机制不够。在泥沙俱下的今天,互联网上一直都在呼吁对新闻内容发布的规范。把关人就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把虚假、错误、无用的信息拒之互联网的大门之外,使得网络信息平台更加纯净、更加有价值。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许多反转新闻都是新闻机构第一时间发布的,当编辑在审核的过程中应当格外细致认真。很多反转新闻中都有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这也是后来人们质疑最多的地方。比如说老人日本碰瓷事件,用日文撰写的公告文章中就有多处问题,一家正规的机构按道理说应该是用正式的官方语言,而不是用所谓的口语化。如果编辑在审核的过程中能够在这些敏感事件中(又是老人,又在日本,显然是会引起网友极大的关注)更为谨慎的话,很多事件就不会出现反转的情况,此类事件也会减少很多。

2)新闻标签化与刻板成见。著名评论家曹林在谈到反转新闻时认为,新闻反转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场浮躁的标签战。由于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受众在头脑中已经不自觉地对某类事件产生了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就以不久之前发生的女学生扶老人事件来说。扶不扶老人一直都是社会上有争议的敏感话题,出现了许多起帮扶者被讹的现象。渐渐地在人们的头脑中就会觉得是老人就与跌倒有关,就会出现讹人的情况。这就是固定思维、刻板成见先入为主。在新闻工作中,就有主题先行的情况,同样的道理,思维定势也会限制我们对事件的正确理解。另外,就是标签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个情况就与社会舆论比较相关。一方面,社会舆论是紧随反转新闻的发展而变化的,当新闻刚出来时,舆论一般会以压倒性的力量倒向弱势的一方,而纷纷去谴责行为不当的一方。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当事实真相呈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发现弱势的一方反而有错在先,或是事情真相并非最初的样子,这时舆论会出现大反转,可见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变换的情况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一些舆论误导者就利用标签这个有效手段来操纵舆论。比如说在2014年出现的“校长暴力剪发”和“陆童当中撒尿”事件中,从标题上看就已经被贴上了“校长暴力教育”和“大陆游客素质低”的标签。可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由此可见传播者的居心叵测。如此一来,对整个社会的舆情发展和稳定都有不太好的

影响。

3 反转新闻带来的思考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众多有关反转新闻的文章中,大多都没有从反转所带来的积极面来说。笔者认为,反转新闻确实不可取,但是它之所以会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受众对事实真相的呼唤和理性认识水平的提升。如果受众在接受每一条新闻时,只是以简单阅读的方式,不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质疑,也不会让这些反转事件有反转的机会。所以,它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当前的阅读的良好态势。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反转新闻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从中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并避免在今后有更多的类似事件发生。首先,还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只要掌握了事实的真相,就不会有剧情的反复转变。这就必须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对待工作时一定要拿出高标准,要把职业道德牢记于心,不可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处理手中的每一则新闻。每一条线索都要进行调查,既要保证速度,也要保证质量,切切实实从多个角度获取到最全面的信息,因为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在真实的情况下还要全面和准确。新闻工作者要恪守新闻职业精神,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持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公益的意识。而新闻的真实就是首要精神。媒体新闻人可以听风、观风,但一定不可以跟风。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镜子,他们承担着反映社会的重要任务。

从近期发生的多起反转事件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第一消息源、发布方就是一些比较有权威的媒体机构。他们大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记者,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新闻人必须要到第一线去,深入现场,挖掘事实真相,这是使命,这是天职。同时,编辑的把关制度要更加严谨,层层过滤的用稿制度不能放松,一些明显的错误中就可以看出记者的采访作风,把关也许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反转新闻的出现。

其次,对于受众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炼就一双慧眼,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時代辨别出真伪是很关键的。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各种信息的更新周期相比之前短暂,人们难免会产生浮躁的心理,在阅读信息的时候,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浅阅读,对于文章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作为传播者的一部分,受众同样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进行传播行为的时候多想几步,新闻是真实的吗?新闻的性质是什么?传播出去对整个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而不能只是单纯地点动鼠标,将消息转发出去。社会舆论应当是正能量的,这不仅需要新闻人去积极引导,也需要每一位受众的密切配合。在新闻热炒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冷静,不要盲目跟风,别人转发我也转发,切实利用好自己手中的传播权才是王道。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每一次惊悚的“新闻反转”都是对舆论生态和公信力的破坏。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也会减弱人们对社会的信赖感。所以公众在使用传播者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传播责任,增强传播素养。面对惊悚反常的信息时,不妨慢下来加以辨别求证之后,再有所行动,并不差那么一段时间。

4 结束语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速度与激情并存的时代,追求高速度和激情已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转新闻就是当前社会中某些物质、精神内容的产物。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理性的呼唤愈加强烈。媒体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非常突出,它导引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取舍,引领社会民风民俗的走向,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国家立言,为民众垂典,因此,在事件反转之中,有理性声音的存在,才是媒体应该秉持的报道态度和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目前,反转新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在不久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充满正能量的真实舆论场会再次回到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田甜.新媒体时代极速传播的失范与规制——以近期几起新闻反转事件为例[J].新闻窗,2015(8):58-59.

[2]曹林.“新闻反转剧”后的浮躁标签战[N].中国青年报,2014-07-20.

[3]孙作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媒体新闻的作用与职责操守[J].新闻传播,2015(6):95-96.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载体和途径探讨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浅议如何做好一名电视新闻直播主持人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加强新媒体宣教阵地建设的主要路径